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赤壁江景与实景不符,究竟是夸张渲染,还是另有缘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06:3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赤壁江景与实景不符,究竟是夸张渲染,还是另有缘由?                                                                         2025-05-31 00:28                                        

发布于:山东省
   
      当我踏上赤壁古战场的游览之旅时,不禁感到困惑,眼前的景象与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笔下的描绘竟然有所出入。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在其中,他以“乱石穿空”来形容赤壁山,实在是恰如其分。毕竟,赤壁山虽不高,估计只有三十米左右,且山顶并无巍峨的峰峦。但这首词在描绘江水方面却显得有些夸张。

值得注意的是,赤壁山曾隶属于蒲圻县(现今的赤壁市),而这里的长江从北东奔流而过。苏轼将这段江水描绘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幅壮观的画面,真实性不免让人怀疑。当我抵达现场,目之所及的江水虽然急速流动,但宽广的江面却显得平静如水,并没有那种滔天巨浪的情景,也没有像雷鸣般的浪声,更遑论“千堆雪”的激荡浪花了。

苏轼为何对赤壁大江的描述如此夸大,与我们今天目睹的事实导致了明显的矛盾,难道他所描绘的赤壁并非是我们所见的这一处?然而,苏轼在其另一部名作《赤壁赋》中可没有这样夸张的描述!这篇文章开篇便清晰表达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换句话说,在壬戌年秋天的七月十六日,他与友人在赤壁下划船游玩,凉风习习,水面上一片平静。因此,当风起时,江水并不会掀起波澜,自然更无法出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

这两篇描写赤壁大江流水状态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了如此截然不同的画面,难道一位名声显赫的文学家在表述上会出现偏差?或者说,这两篇作品其实描绘的是不同的地点?对此,真相如何,不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与意见,咱们可以一起探讨探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7:33 , Processed in 0.0104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