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与齐白石争一幅“废画”,毛主席笑道:政治家斗不过艺术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6:4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与齐白石争一幅“废画”,毛主席笑道:政治家斗不过艺术家                                                           2024-07-29 11:52                                        

发布于:天津市
   
     提起我国的国画大家,想必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齐白石、张大千和徐悲鸿等大师,他们都曾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以其中的齐白石先生为例,他早年原本是一个木匠,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个画家,却最终以丹青妙笔著称于世,成为书画界中大器晚成的典范。
关于齐白石,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他的作品,但其实老先生的一生非常地曲折绮丽,他还和我们的毛主席有着一段交情。熟悉他们二人出身的读者想必已经反应过来,毛主席和齐白石本是老乡。

但是,毛主席与齐白石的交情却不是缘于这段同乡情,事实上他们此前并不相识,直到后来才一见如故,成为了终生的好友。
中国的书画艺术在唐宋以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尤为擅长这丹青妙法,甚至还出了一个名垂艺术史的皇帝,也就是宋徽宗。
再往后,随着中国的书画艺术发展臻于成熟,其在读书人群体中广为传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说的是,齐白石并非出自仕宦之家,相反他的人生极尽坎坷,至于接触书画艺术,也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1864年的时候,齐白石出生在了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最初,齐白石的名字叫做齐纯芝,他一生多次改名改字,后来以白石山人自号,这才有了大家熟悉的这个名字。
齐白石出生的年月,是一个颇为动荡的时期,彼时的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外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内有太平天国震荡东南,国家几无宁日。正如诗人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廷糜烂至此,普通百姓才是最为苦难的。
尽管这一切对于当时还在山村之中的齐白石来说过于遥远,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也成为他人生转变的重要诱因。

在艺术学习方面,天分是最为重要的,齐白石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自然也离不开超常的天分。而对于齐白石来说,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要多亏了他的私塾老师,也是他外祖父的周雨若。
周雨若是一个传统的士人,颇具才华,后来承担起了培养外孙的责任。也是偶然的一天,周雨若发现自己的这个小外孙自己拿着毛笔在习字本上作画,一笔一划还颇像那么回事,一时间大为惊讶。
只是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读圣贤书才是最正经的事,画画只是一个培养雅兴的爱好,纵使孩子表现出了超常的天分,大人们至多也只是惊讶一下,并不会把这个当回事。

事实上,齐白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确实也没有在绘画方面有所进益,毕竟当时也没人来专门指导他。
再往后,迫于生活的压力,齐白石私塾肄业后不得不帮着家里人干农活,以此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曾经的艺术梦想也就被深埋于心田之中,不再轻易示人。
少年时代的齐白石,每日与山峦、水田、耕牛、草虫、鱼鸟相伴,尽管那时候很辛劳,但齐白石对这些事物却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以至于他后来无限怀念那段时光。艺术来源于生活,齐白石后来在艺术上的成就,或许就是植根于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

从十四岁开始,齐白石的人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他开始接触木工。至于为什么走上这条路,自然还是为了谋求生路。
齐白石在晚年对此曾说:“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辛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写字,俗话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米吃了,阿芝,你看怎么办呢?”
正因如此,齐白石此后就学着做起了木工。但这一选择对齐白石来说又十分关键,因为木工在一定程度上与画画是紧密相连的。
所谓雕梁画栋,只会使凿子却不会拿画笔,对一个卓越的木工来说也是不够的。所以,学习木工的过程恰恰成为齐白石绘画人生的开端。

在学工之余,齐白石的手中总是拿着一本残破的《芥子园》画谱,学习花鸟鱼虫的绘画。熟悉国画的朋友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国画学习的重要启蒙著作,因为非常的经典,为业内人所推崇。
正是靠着这本画谱,齐白石完成了自己的书画入门,但这还远远不够。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体系,我们中国的国画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艺术,看似简单的几笔却对一个人的艺术思维有着极高地要求,这就需要习练者经年累月地摹画。而在这一过程中,名师的引路也十分关键。
在习画的道路上,齐白石先后遇到了民间艺人萧芗郂、知名艺术家胡沁园、陈少蕃,并拜他们为师。至此,齐白石才算走在了国画学习的正轨上,获得了快速的进步,而且是诗书画印四大技艺齐步并进。
在往后的道路上,齐白石又遇到了王仲言、王闿运、夏午诒、丁敬等人,他们或是齐白石的密友,或是他的恩师,都对齐白石有着重要的影响。

至十九世纪的末期,齐白石已经成为享誉一方的名人,而那时的他也已经年过而立。
在成为名家后,曾有人劝齐白石进宫做御用画家,给慈禧太后作画,而齐白石却一口回绝了。
即使是成为了名家,齐白石的生活依旧十分清贫,进宫当御用画家不失为一条晋升之路。
但是,回想起自己早年的经历以及这么多年看惯了国家荣辱,齐白石对于这个早已朽烂不堪的朝廷失望透顶,自然不愿意为慈禧做事。

齐白石虽非士人,却也有着士人的风骨,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才是中国传统艺术家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不仅仅是安贫乐道,齐白石还有着十分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五十四岁的时候,齐白石应林风眠的邀请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工作,因此抛家舍业来到北平,成为一个“北漂”。
但之后不久,日本人来了,当日本人得知齐白石就在北平后,特意登门拜访,希望求得墨宝。

齐白石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清贫的,落魄之时也只能去琉璃厂兜售画作和印章,换取钱粮维持生计。
但当日本人带着厚礼登门的时候,齐白石却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气急败坏的日本人甚至还威胁他,但齐白石依然毫不动容,还贴出了“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示表明心迹,日本人最后只能悻悻然地离开了。
在人生的前八十余年中,齐白石也是看遍了人间沧桑,从清室覆亡到民国新立,从军阀混战到抗日烽火,这都是他的生平经历。

在看多了世间的兴衰嬗变后,齐白石心中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十分强烈,他盼望着老百姓可以过一个好日子。但好不容易打跑了日本人,国民政府的颟顸腐败却让人心寒。
在抗战后,齐白石一度恢复了卖画刻印的活动,但当时国家经济形势极其混乱,他曾一次卖出两百张画,但换来的一沓沓法币却只能买十袋面粉。

齐白石这等名流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平民百姓,每每想到这些,齐白石的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时间来到1949年,当国民政府败逃台湾,齐白石终于看到了希望。其实早在此之前,在国民党行将败亡之际,就有人劝齐白石赶紧逃离大陆,但齐白石拒绝了,他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改变当时的中国。
尽管此前从未见过自己的那位湘潭老乡,但齐白石对毛主席充满了神往。因此,当解放军进入北平时,齐白石自然是激动非常。而就在这时,齐白石收到了一封信,而信封上的落款赫然就是毛主席。
原来,毛主席是要邀请齐白石参加政协会议,让他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已经八十多岁的齐白石对此无比激动,他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还能为国出力,欣然应允出席会议。

与此同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敬意与谢意,齐白石还特意刻了两方寿山石印章托人送给了毛主席。而给毛主席送印这件事,在后来还引起一件趣事。
在1950年的春节期间,为了感谢齐白石的赠印之情,毛主席又一次邀请他到中南海一起吃饭,齐白石也是再次赴会,当天同席的还有郭沫若。
那次会餐,毛主席给齐白石准备了地道的家乡菜,这两个湘潭老乡边吃边谈,还喝了些酒,气氛十分融洽。

毛主席当时说:“你我称得上是同乡,还称得上是同名兄弟,你本名纯芝,我本名润芝,小名都叫‘阿芝’。你年长,我该尊称你一声老哥呦!”
毛主席这句话说完,齐白石也是哈哈大笑,两人都十分开怀。
紧接着,毛主席就齐白石赠印赠画之事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而这番举动让齐白石一时间疑惑不已,因为他不记得自己何时给毛主席赠过画。
这时,毛主席让人把那幅已经装裱好的国画拿了出来。只见那是一幅全绫精裱的中堂国画,画面中有一棵李树,树上有几只小鸟,树下站着一头老牛正看着树上的鸟出神。

直到这时,齐白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幅画是他平时练习的作品,当时只当是“废纸”,就用来给那两方印章做了包装,没想到却被毛主席当做赠画装裱了起来。
于是,齐白石赶紧给毛主席说明缘由,然后说:“请主席原谅,我把画带回去,主席喜欢这种笔墨,我一定重画一幅送来。”
说完,齐白石就上前要拿走那幅画,但毛主席却拦着他不让,并说:“大可不必,我喜欢的就是这幅画。你看,上面还有我的名字呢!”

听到这句话,齐白石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不记得自己何时在画上题过字,更别说是毛主席的名字了。
看着一脸疑惑的齐白石,毛主席微笑着指着画上的茂盛的李树说:“在延安的时候我曾化名李得胜,这茂盛的李树不就是我的名字吗?”
一句话说完,惹得齐白石还有同席的郭沫若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幽默。
同时,毛主席还指着这幅画说:“此画的笔墨很有气势,你看这头牛,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足见画家的功力!”一旁的郭沫若也对这幅画很是赞赏,甚至还有想要的意思。
话说到了这,齐白石也不好再强行把画带走,于是就说:“既然拙作还有点意思,就请二位在画上题写几个字?”

对此,毛主席和郭沫若都应允了下来,毛主席拿起毛笔,略作思忖,写下了一句“丹青意造本无法”,这句是他化用苏轼的诗句“我书意造本无法”而来。
至于郭沫若,则把陆游的“此老胸中常有诗”改成了“画圣胸中常有诗”,就题写在毛主席字的旁边。
两句古诗一经改动,都成了夸赞齐白石的意思。但没想到,齐白石在二人题完字后,却说:“二位大家如此夸奖我白石,实在多谢,我可要把它拿走了。”
直到现在,毛主席和郭沫若才反应过来,不禁面面相觑,毛主席笑着说:“两位政治家斗不过一个艺术家啊!”

事已至此,毛主席也只能答应了下来,齐白石就将这幅画带了回去,视为珍宝般收藏了起来。
齐白石身为书画大家,毛主席对他的作品十分仰慕自是正常的,而齐白石坚持要把这幅画带走,也许正是出于艺术家的完美主义精神,他不愿意把一幅草稿送给别人,尤其是给毛主席。
直到三月份,毛主席邀请齐白石去香山散步赏花,他对齐白石说:“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今后是否可以收藏先生的作品呢?”
对于毛主席的请求,齐白石自然不会驳面,他笑着说:“当然可以,知我者恩人也,恭敬不如从命。”
不久以后,齐白石就给毛主席送来了两幅字画,一幅是《苍鹰图》,还有一幅是内容为“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书法作品,齐白石还特意题写了“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两个落款,这里的“齐璜”是齐白石的另一个名字。

说起来在送这两幅字画的时候,还有一个插曲。原来,那句“云是鹤家乡”的原句第一个字是“天”,但齐白石错误地写成了“云”。这个疏漏,还是登门拜访的张伯驹看出来的,齐白石并没有注意到。
经张伯驹提醒后,齐白石顿时又紧张了起来,和上次一样,他还是接受不了送一幅不完美的作品给毛主席,为此十分懊恼。
本来齐白石准备重新写,但张伯驹却说:“我觉得你这个改动比原来的好,我们也不必拘泥原格,说不定毛主席也会称赞你改得好。”
经此一说,齐白石的心情才宽慰了一些,于是就把着两幅作品送了出去。毛主席在收到赠画后,也没有觉得那幅字有什么问题,很珍视地将其收藏了起来。

而后来,因为这件事,人们在书写这幅对联的时候,也不再使用原句,而是沿用齐白石的改动,这个“疏漏”反倒比原句名气更大了。
齐白石送给毛主席的还不止这些,当时和两幅字画一起送过去的还有一方砚台。那方砚台是齐白石最珍爱的一款雕花砚,有二十六厘米长,装在一个精致的楠木盒子里。
出于喜爱,齐白石在砚台上刻了一行小楷“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
齐白石使用这方墨砚已经四十余年了,对其爱如珍宝,还立下规矩不得送人,但此时他却打破了自己的规矩,将其送给了毛主席。

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毛主席自然对其十分珍视,齐白石送的字画都被他上交给了国库,但唯有这方砚台留在了自己身边。
除了上面的三件东西外,齐白石后来还先后送给毛主席四幅作品,包括《松鹤旭日图》、《菊花图》、《梅花茶具图》、《普天同庆》。
其中,《松鹤旭日图》是在1951年送给毛主席的,内容是寓意长寿的仙鹤、松柏,还有代表新生的旭日,齐白石在上面题跋为“毛主席万岁,九十三岁齐白石”,事实上齐白石当年为八十七岁。
同年,齐白石又送给毛主席一幅《菊花图》,并题字:“益寿延年,毛主席教正”。
毛主席向来喜欢梅花,而齐白石又在1952年送了他一幅《梅花茶具图》,那种“清茶伴梅香”的意境让人觉得十分赏心悦目。

也是同年,齐白石又给毛主席送了一幅《普天同庆》,并题字:“恭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并向毛主席致以崇高敬礼。九十二岁齐白石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并非齐白石一人独创,而是他领衔湖社和松风画社的画家一起创作的,毛主席为此特意写了感谢信,说:“白石先生: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诸先生致谢意。毛泽东1952年10月5日。”

齐白石对毛主席情意深重,而毛主席对他也是极尽关怀。在1953年的年初,恰逢齐白石的八十九岁寿诞,毛主席特意派人给他送过去一些湖南的特产茶油寒菌,还有一支特制的湖南长锋纯羊毫毛笔、一只东北野山参以及一架鹿茸,并祝他“福寿康宁”。
对于毛主席的贺礼,齐白石欣然接受,他同时也对毛主席更加感念。
岁月催人老,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白石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变得越来越差。1957年,也就是在齐白石九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因病住进了医院。
毛主席在知道后,多次派工作人员去看望他,齐白石在感动之余,拉着前来探望他的田家英的手说:“等我病好了,还要去中南海,跟毛主席照张相。”田家英当时不断宽慰他,表示等他康复一定会得偿所愿。

当年六月份,齐白石在病痛之中突然画兴大发,他提笔挥毫,画下了一幅大写意的《墨牡丹》,并题字:“九十七岁白石”,而这幅画也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幅作品。
等到9月16日的时候,齐白石的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他留下遗言说:“把我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都献给毛主席,献给国家和人民。”说完,齐白石就撒手西去了,终年九十三岁。
齐白石去世了,中国艺术界一颗明星陨落。关于齐白石,他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以至于著名画家毕加索也评价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中国的画师多神奇啊,齐先生的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让人看到了长河与游鱼,那墨竹和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

是啊,了不起的齐白石,这个从中国农村走出来的艺术家,一生都在用毛笔诠释中国哲学,他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块丰碑。
作为一名艺术家,齐白石的一生在跌宕起伏的同时,也饱含传奇色彩。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步入黑暗的开端,而他的一生又几乎完整见证了我们这个古老国家浴火重生的过程。从这里来说,齐白石是幸运的,他经历了黑暗,却也看到了最后的光明。
在这一过程中,齐白石的经历也很值得人探求。他出身农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却满心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并用画笔把这份热爱描摹了出来。他清贫一生,却不愿委身权势,更不阿附侵略者,这份气节在当时弥足珍贵。

就此而言,齐白石绝对当得起一个大家的称呼,至于后来文化部授予其“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的称号,就是对他的最大认可。
齐白石与毛主席的交情,也是让人们有所感触的一点。这两个来自湖南湘潭的老乡,尽管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最终都成为了这座古老城市的人文名片。
人民的领袖与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来往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新中国初代领导人的人文气息,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家的质朴情怀,这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参考资料:
齐白石与毛主席争画——人民网
毛泽东与齐白石曾争夺一幅“废画”,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上观新闻
齐白石的一生仿佛就围绕着一件俗事:挣钱养家——澎湃新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7 04:40 , Processed in 0.0083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