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居易的诗歌一经写出,为何就能风靡全国?诗人:这三点很重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05:1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白居易的诗歌一经写出,为何就能风靡全国?诗人:这三点很重要                                    

            

        2022-01-11 17:12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人所喜爱并广为传颂,如果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白居易诗歌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的话,是中肯而贴切的。
正所谓“曲高和寡,妙伎难工”。白居易的诗歌恰恰突破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流行的就是通俗的、大众的。在诗歌创作中,白居易力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文献资料记载:“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读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下层百姓,悉传讽之。”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中,白居易在当时的诗坛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而且,他们作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诗歌平易、通俗、深入人心。
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信中,曾谈到他的诗歌的流行程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可见白居易的诗在当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可以说,白居易将诗歌从高雅、深奥的艺术殿堂引向了大众和流行,开启了诗歌创作通俗易懂的新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就像楼主的提问,为何说白居易的诗句比较通俗易懂呢?《孟子·万章下》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鉴赏诗歌,或者品鉴一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于诗歌文章的鉴赏是大有裨益的。换句话说,鉴赏诗歌和了解作者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书香门第,他从幼年开始学习儒家经书,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奉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此外,白居易还是一个思想乐观旷达的诗人,他乐观且知足,这一平和的心态体现在诗歌里,则是明白晓畅的语言,淡泊幽远的情调。在创作过程中,白居易力求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他的诗歌通俗流畅,朗朗上口。
白居易在当时诗名远播的主要原因,得益于他的诗歌审美追求和创作取向,即以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白居易的诗歌以小见大,他的诗歌从生活中来,以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社会民生,揭示出隐藏在其后深刻原因,从而形成平易浅切的诗歌风格。

在我看来,白居易的诗句比较通俗易懂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白居易常常因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而作诗,在寻常事物捕捉创作的灵感,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多种手法也是他通俗易懂的诗风的重要因素。
当他看到以砍柴烧炭的老翁卖炭的经过时,便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这位卖炭翁的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在新丰看到一位折臂老人的时候,他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老人的形象刻画下来:“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白居易用平易的语言,描写切近,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

当他有一天照镜子时,发现自己长了白头发,这些生活中的简单琐碎的事情,也被诗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了下来。他在《初见白发》一诗中写道:“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青山方远别,黄绶初从仕。未料容鬓间,蹉跎忽至此!”
白居易的外孙女满月,诗人很高兴,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诗中说:“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这是白居易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暖时刻,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
白居易的诗歌所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他以诗人的情怀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生活表现出来。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终将还是包裹在细碎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

白居易有一首《村雪夜坐》,诗中写道:“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夜村,残雁雪中闻。”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于寂静的村舍中深夜无眠,冷对寒雪飞舞、静闻大雁在雪夜挣扎,透露诗人的寂寞,寂寞中诗人的思绪。诗缘于雪而作,但写的不仅是雪。
第二点,白居易的写景抒情诗、记游诗,直陈其事,很少雕饰,给人一种朴实之感,所表达的感情,深沉而又真挚。
如他很有名的一首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是白居易在江州时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新酿了一坛美酒,屋子里炉火正旺,屋外天色阴沉,将要下雪了。白居易突然想起好朋友刘十九,就写信问他:朋友你能来和我喝一杯吗?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再比如他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静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第三点,白居易诗歌语言的通俗易懂还表现在他主动吸收当时的口语,他在写诗时不避俗字而采用民间的口语。
如在《和郭君枸杞诗》一诗中,诗人是这样写的:“不知灵药能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在《九江春望》一诗中,诗人写道:“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这里的“怪得”、“譬如”是口语,都是总共的意思。
从白居易的具体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刻意追求平易浅切的诗风的,即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或抒发真挚的感情。这种主观上的刻意追求,并没有使他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所限制或降低,反而自成一体,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居易有意识地吸纳民歌中的语言,他模仿民歌所写的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如《池上二绝》将瞬间的情景描写下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而最能代表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艺术风格的诗则是他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一经写出,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唱。
这两首诗无论是在艺术水平还是在接受程度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这是因为诗人在用叙事的风格来表现诗歌的。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来者称为“长庆体”、“乐天体”。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行于容易。”这是对白居易诗歌贡献的高度评价和最大肯定。

白居易在其诗集《白氏长庆集》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这段话大意是说,他的诗歌一经写出,便被人们争相传唱,成为风靡全国的流行歌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大众,白居易的诗歌都被奉为“经典歌曲”、年度“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榜top1。而且他的诗集也被书商付梓刊印,进入市场流通,成为畅销书目。这样的流行程度也只有宋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可以媲美了。

小结:
白居易努力学习前贤的思想和艺术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是天生的诗人,他的一生是为诗歌而生的。他在十六岁时就因一首五言律诗在诗坛崭露头角。这首诗一经问世,便被人们争相传唱,并由此而声名鹊起。时至今日,这首诗仍然是被人们诵读的经典诗歌之一。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白居易这首通俗易懂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9:43 , Processed in 0.0076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