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井冈山精神解读之依靠群众求胜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05:38: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井冈山精神解读之依靠群众求胜利         2023-08-11 14:36                                                    来源:                                                    中共齐河县委党校                                                

              

(来源:中共齐河县委党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井冈山精神解读之依靠群众求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依靠群众,井冈山能进得去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实行血腥镇压,湘赣边界各县共产党的组织大部塌台,农会遭破坏。7月间,永新、遂川、莲花等县先后举行了武装暴动。刘作述率领800多农民捣毁了永新县里田区公署;王次楱率领遂川县农民袭击县城,救出了被捕的农会干部;陈韶等带领部分共产党员和农运骨干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王新亚、袁文才、王佐等率领安福、宁冈、遂川、莲花等县农民自卫军,在永新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永新县城,救出贺敏学等80多个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遭受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带领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并在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0月初,部队到达井冈山脚下的宁冈古城。

来到古城后,毛泽东决定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和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当时,井冈山已被袁文才、王佐率领的两支“绿林”武装占据,起义部队能否在井冈山立足扎根,袁、王二人的态度至关重要。
会议开始时,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主张用武力消灭袁文才、王佐的队伍,以免留有后患。但毛泽东不赞成这种主张,提出应该对这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的方针。他说:工农革命军不足千人,急需找一个地方休养生息。对于久在井冈地面占山为王的袁王地方武装,绝对要团结他们,依靠他们。毛泽东进一步说:以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实力和处境,不依靠袁、王两部的帮助,是很难在井冈山立稳脚跟的。
在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下,古城会议作出了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就会见了袁文才,并向袁赠送了100多支枪,帮助他们进一步武装起来。袁文才也回赠了一千块银元,以解工农革命军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接着,袁文才为工农革命军设立了后方留守处和医院,妥善地安置了伤病员。经袁文才介绍,工农革命军与王佐取得了联系,并帮助他消灭了最大的敌人——反动地主武装尹道一,使王佐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此,工农革命军顺利地在井冈山地区扎下了根,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依靠群众,在井冈山能站得稳
进入井冈山以后,党和红军就把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在遂川,毛泽东向部队提出“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老百姓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要发动工农群众,“在农村要找那些满脚泥巴、满脚都是牛屎的人交朋友”。朱德同志在井冈山也曾说,“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些质朴而又深情的话语,不仅镌刻进光荣历史,更镌刻进人民心中。

1928年10月,毛泽东等在总结分析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在边区政府开展了插牌分田运动,抽肥补瘦,抽多补少,让农民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农民发自内心地喊出了“土地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土地革命使得群众的革命热情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革命战争。当年井冈山留传下来的歌谣“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就是当时农民分田后高兴心情的真实写照。

1928年7月中旬,当时国民党军队有11个团的兵力集结于永新,准备彻底消灭红军。这时,红军主力已经开往湘南,留守在永新的只有红四军三十一团。毛泽东和永新县委一起,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号召永新全县群众紧急行动起来。永新县有3万多人组成23个团,分别参加红军各路行动委员会的军事活动。永新革命群众也纷纷组织起来,热情为红军送茶送饭,运输弹药,站岗放哨,捕捉敌探,慰问战士,看护伤员。永新全县,到处是军民并肩战斗,共同歼敌的战场,江西敌军陷入了军民联防的重重包围之中。就这样,红四军三十一团和永新广大人民群众筑成的铜墙铁壁,把敌人11个团围困在永新县城周围三十华里内达25天之久,创造了红军游击战争史上的奇迹。永新困敌充分显示了人民游击战争的巨大威力。

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斗中红军能以2个连的兵力打退 4个团的敌人,与井冈山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战前,宁冈县委领导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使敌“给养无法接济”,难以持久作战。在战斗准备中,青壮年男子组成的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与红军一起打石头、锯滚木、赶制土炮、土地雷、修筑工事;妇女、老人砍毛竹、削竹钉;少先队、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夜之间就配合红军奇迹般地筑起几里长的竹钉阵,完成所有工事准备。在战斗中,群众组织支前队为前线送水送饭、看护伤员;运输队、担架队向哨口运送作战物资、向后方运送伤员;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则直接参与战斗、配合红军歼敌。大量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战,极大弥补了红军守卫兵力的不足,铸就了保卫黄洋界的铜墙铁壁,使敌铩羽而归。
毛泽东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欣然命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依靠群众,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圆满完成阻敌任务后,毛泽东开始思考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全局的问题。在古田镇赖坊村一间简陋的房间里,他秉烛夜书,给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毛泽东的这封回信后来被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群众”一词出现多达23次。“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三四页)

正是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和发展,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领导红军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

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在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两字出现的次数高达177次,“人民”二字贯彻始终。“人民至上”流露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牵挂人民、与人民同在。“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撰稿|王宪坤

编辑|张霏霏

初审|孙德奎

终审|客风东

值班编辑|张霏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8:42 , Processed in 0.0080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