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东坡一生仕途多舛:下狱惨遭囚禁130天之久,一贬再贬不被重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04:4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东坡一生仕途多舛:下狱惨遭囚禁130天之久,一贬再贬不被重用                             2022-01-19 20:37                                                           

导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名句尽显人生之豁达洒脱。如果仅凭这句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一个豁达洒脱,超脱世事的风流才子形象,然而谁能想到,能写出这样洒脱诗句的人,一生却颠沛流离,被一贬再贬,最终抱憾而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此我们常常称他为苏东坡。提起苏轼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学生时代我们常常背诵其诗文不解其中意,等到而立之年有了些人生感悟之后,再读苏东坡,不禁潸然泪下,苏轼的诗词感人在与自身经历紧密结合,更加显示其豁达,没有了解过苏轼的经历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内涵。

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赴京赶考,北宋嘉祐二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豪欧阳修,年仅二十的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了一众好评。

欧阳修尤其喜欢这篇文章,但是在给予成绩时,由于欧阳修误将这篇文章的主人当成了“曾巩”,对于曾巩我们也了解,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曾巩还做另一个身份,就是欧阳修的弟子。

因此,欧阳修为了避嫌,就讲苏轼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定做第二名。当欧阳修得知这篇文章的真正主人时,惊叹于苏轼的才华,于是对其大家赞赏。这正是因为欧阳修的极力赞赏,让年仅二十的苏轼在京城一时间名声大噪。

但苏轼并没能借机扶摇直上,因为母亲此时在家乡病重,他不得不返回家乡,照看母亲。

嘉佑六年,刚为母亲服丧期满做判官不久,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苏轼的妻子王氏去世,去世悲伤不已。苏轼的父亲苏洵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去世,苏轼又回家守丧。就这样,相近的亲人相继离开了苏轼,只剩下兄弟两人。然而,苏轼要面对的磨难还远不及此,苏轼还要面对政治上更为多舛的命途。

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在朝廷中属于改革派,在朝中大兴变法,世称“熙宁变法”。而苏轼是为欧阳修所推举,自然站在欧阳修为首的“保守派”。于是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关系可谓是针锋相对。苏轼直言王安石之变法不切实际过于莽撞,遭到了改革派猛烈的回击。

在改革派的猛烈回击下,就连保守派的核心逐渐淡出朝廷,选择自保。欧阳修选择辞官告老还乡,司马光从此醉心于编撰《资治通鉴》,苏轼也选择远离朝廷,主动申请离京,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担任了杭州通判,后来又被多次贬谪历经密州、徐州等。

又因不满改革派大刀阔斧的做派,写诗对其做派加以讽刺,给了沈括,沈括又呈给了皇帝。几次嘲讽之后,苏轼最终遭到御史弹劾,将苏轼近乎全部诗篇翻出,说他这些诗篇“包藏祸心”,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因为这场浩浩汤汤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御史押送至御史台等待审判,在等待审判的日子中,苏轼甚至已经做好了服毒自尽的打算,他认为自己此次定是凶多吉少。

但他未曾料到的是,朝廷中有众多大臣认为他是有才之士,不可随意屠杀。这些人中就包含他曾经的政敌——王安石。就这样,苏轼被关押130天后,免除死罪,被贬谪至更为偏远荒凉的黄州。

也许是这次巨大的变化让苏轼更加明白生活的本质,他也不再过于愤恨朝廷改革派的鲁莽行径,他秉持着乐观的态度,在黄州与友人结伴而行,醉心山水,沉迷美食,整日吟诗作赋,苦中作乐。他还曾开垦过一块荒地用来种植作物,他把这块荒地命名为“东坡”,这就是他名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结语:生活有无数种面貌,若只沉溺于其中一面便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苏轼政治上多舛至此,险些丧命于京城。

也许是出于变故后的顿悟,也许是自知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的无奈,他最终选择了接受现实,不再沉溺于过去,选择了更加豁达乐观的生活,这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成就了我们古今的一大文豪!

编辑:马礼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2:10 , Processed in 0.0077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