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市老年人“搭伴取暖”现象调查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2017-08-28 17:05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9 10:20: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年来,同居不婚式的“搭伴取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度过晚年的一种选择。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地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
有人相濡以沫,有人“相爱相杀”哈市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老年人同居过日子,在挑选另一半上与年轻人交朋友差不多,有的愿意找“看对眼”的,有的愿意找聊得来的,甚至打一场麻将,都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人。
“老年人‘表白’的方式很含蓄,不像年轻人那么热烈了,比如平时找到共同话题聊个没完,园子里你种的茄子,我种的土豆,你帮我浇浇水,我帮你除除草,时间长了就明白咋回事了,慢慢就能走到一起。谁家孩子来看老人了,互相之间也不避讳,招呼一声,孩子拿好吃的来,俩人互相分一分。”
但也有“另类”的老人,在寻找同居伴侣的道路上简直称得上是“冲锋陷阵”。今年73岁的张女士就是养老院里的“一朵奇葩”,用其他老人的话说,“逮着谁就喜欢谁,今天看这个有文化,明天看那个爱干净,后天又看上个有钱的,总也闲不下来。”
她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主动出击,帮老头洗衣服,给人家端茶倒水,明明自己的房间已经乱得不像样,却替别人操心收拾。邢女士说,“她见谁都要忽悠一通,把自己说得可好了,但人家老头也不是傻子,一看她谁都能撩拨,连坐轮椅的老头都不放过,纷纷选择了敬而远之。”
即便如此,张女士依然毫不在意,终于在轮番攻势下,“俘获”了李大爷的心。李大爷今年84岁。一位知情人告诉本报记者,李大爷看上谁,简直能化身牛皮糖,粘着人家墨迹个没完,还有好几次追到人家屋里聊天,吓走了好几位老太太。
张女士和李大爷最后凑合到了一起,一下子成了养老院里最“火爆”的一对儿,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两个老人活脱脱一对老小孩,即便生活在一起,仍每天“没事找事”,热闹不断,“有时候嫌人家电视声音大了,把他震着了,俩人就一起声讨对方,简直成了养老院里的‘大魔王’。”
但是没过多久,爱情的新鲜劲儿一过,两个老人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有一天,一个养老院的老头终于“忍无可忍”,拿着一张小纸条,当着李大爷的面就摔了出来,众人上前一看,都不禁臊红了脸,上面写着一行小字,“想我了就联系我”,后面紧跟着一串电话号,落款是“小琴”,这让李大爷当场火冒三丈,“小琴”就是张女士的小名。
后来,经过几次分分合合,李大爷跟着张女士回了家,但两人没呆两天就出事了,“据说老头因为花了老太太的钱,老太太没把老头的衣服晾干,两人发生了争吵,老太太一气之下,居然叫人把老头打一顿撵出去了。”不久之后,张女士又踏上了新的“寻爱之路”。
对此,哈市一位心理专家说,有些同居老人由于没有婚姻作为契约,不被束缚,因此在行为方式上更加放得开,我行我素,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关系的紧张,导致最终“不欢而散”。
儿女,同居老人必经的一道“坎儿”老人搭伙过日子,儿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哈市一位中老年人婚恋专家徐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在老人另找伴儿这件事上,儿女就像是老人的‘家长’,行不行都得过儿女这一关。”
哈市82岁的赵女士和90岁的王大爷在一次老年相亲会上相识,两人情投意合,却在儿女这关被卡住了。原来,王大爷退休金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而赵女士只有1000元,收入上的差距让王大爷的女儿提出了反对,“我爸那么大岁数,谁知道她是不是图我爸的钱?不行,我不同意!”
无奈之下,赵女士只好和王大爷当起了“普通朋友”,两人有时在公园碰面一起散步,赵女士腿脚不好,走路拄着拐杖,王大爷在一旁跟着,王大爷为人热情,见公园里哪个老太太需要帮忙,二话不说就过去了,有时候赵女士吃干醋,就拿拐杖敲王大爷两下,王大爷心里明白咋回事,就“呵呵”一乐。
公园里一位经常散步的老人告诉本报记者,就在去年,赵女士忽然糊涂了,不认识人了,整天卧床在家。王大爷听说之后,不顾女儿反对,去赵女士家看望她,那是两个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没多久,赵女士就去世了。
在哈市一家托老所,市民孙女士经常去探望父亲,固执的老人偷偷看上托老所里一位老太太,即便儿女反对,也坚持和老太太同一桌吃饭。孙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就听旁人说,这老太太之前“手脚不干净”,拿过人东西,因此不管父亲怎么坚持,也不能把她领回家。
于是,孙女士就和父亲展开了“拉锯战”,即便父亲就和人家在一块儿,她也只和父亲说话,对老太太“视而不见”,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老太太“知难而退”,“反正我得表明我作为儿女的态度,不能让她以为我爸好糊弄!”
心里有“小九九”,也有真心实意在一起生活的老人,通常“AA制”。一位老人问题研究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能找同居伴侣的老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劳保收入,并且在相处过程中,都各花各的,给彼此留个“后门”——将来要是过不下去,分开了也方便。
“老人选择同居生活而不领证,多半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心里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很难全心全意接纳一个人。能搭伙过日子,多半是为了排解空虚,为自己的生活找个伴。”
即便如此,在相处的过程中,同居老人也会产生相依相伴的感情,养老院的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有一对儿老人搭伙过日子,老太太为人神经质,说话爱念叨,别人都不愿意接近她,除了她的“后老伴儿”,虽然生活里各花各的,但是老头经常陪着她出门逛街,看她心情不好了,老头就耐心陪她说话,老太太牙口不好,老头就把鱼里面的刺儿挑出来,再夹到老太太碗里。老头像个小孩似的,女儿每次拿来点啥,他都第一时间给老太太尝尝,不知不觉,两家人就处成了一家人,感情特别好。
邢女士说:“其实人老了,需要的就是个伴,有个人在身边说话,心情也好了,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很多老人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选择了独居,但这种牺牲,孩子们往往不理解。”
相伴终有分别的一天,据邢女士介绍,在养老院里曾有过一对同居十余年的老人,由于老太太得了心脏病,老头身体也不行了,两人只好分别。老头眼睁睁看着老太太被推出了房间,一句话也没说。没过多久,老太太就走了,而在那之后,老头再也没另找。
婚恋专家徐女士说,近年来老年人同居现象的增多,说明老年人群体在婚姻道路上存在重重困难,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非婚同居”毕竟是一种不稳定的婚姻方式,建议广大老年人在选择时还应谨慎考虑。 (车一鸣)(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近年来,同居不婚式的“搭伴取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度过晚年的一种选择。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地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
有人相濡以沫,有人“相爱相杀”哈市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老年人同居过日子,在挑选另一半上与年轻人交朋友差不多,有的愿意找“看对眼”的,有的愿意找聊得来的,甚至打一场麻将,都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人。
“老年人‘表白’的方式很含蓄,不像年轻人那么热烈了,比如平时找到共同话题聊个没完,园子里你种的茄子,我种的土豆,你帮我浇浇水,我帮你除除草,时间长了就明白咋回事了,慢慢就能走到一起。谁家孩子来看老人了,互相之间也不避讳,招呼一声,孩子拿好吃的来,俩人互相分一分。”
但也有“另类”的老人,在寻找同居伴侣的道路上简直称得上是“冲锋陷阵”。今年73岁的张女士就是养老院里的“一朵奇葩”,用其他老人的话说,“逮着谁就喜欢谁,今天看这个有文化,明天看那个爱干净,后天又看上个有钱的,总也闲不下来。”
她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主动出击,帮老头洗衣服,给人家端茶倒水,明明自己的房间已经乱得不像样,却替别人操心收拾。邢女士说,“她见谁都要忽悠一通,把自己说得可好了,但人家老头也不是傻子,一看她谁都能撩拨,连坐轮椅的老头都不放过,纷纷选择了敬而远之。”
即便如此,张女士依然毫不在意,终于在轮番攻势下,“俘获”了李大爷的心。李大爷今年84岁。一位知情人告诉本报记者,李大爷看上谁,简直能化身牛皮糖,粘着人家墨迹个没完,还有好几次追到人家屋里聊天,吓走了好几位老太太。
张女士和李大爷最后凑合到了一起,一下子成了养老院里最“火爆”的一对儿,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两个老人活脱脱一对老小孩,即便生活在一起,仍每天“没事找事”,热闹不断,“有时候嫌人家电视声音大了,把他震着了,俩人就一起声讨对方,简直成了养老院里的‘大魔王’。”
但是没过多久,爱情的新鲜劲儿一过,两个老人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有一天,一个养老院的老头终于“忍无可忍”,拿着一张小纸条,当着李大爷的面就摔了出来,众人上前一看,都不禁臊红了脸,上面写着一行小字,“想我了就联系我”,后面紧跟着一串电话号,落款是“小琴”,这让李大爷当场火冒三丈,“小琴”就是张女士的小名。
后来,经过几次分分合合,李大爷跟着张女士回了家,但两人没呆两天就出事了,“据说老头因为花了老太太的钱,老太太没把老头的衣服晾干,两人发生了争吵,老太太一气之下,居然叫人把老头打一顿撵出去了。”不久之后,张女士又踏上了新的“寻爱之路”。
对此,哈市一位心理专家说,有些同居老人由于没有婚姻作为契约,不被束缚,因此在行为方式上更加放得开,我行我素,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关系的紧张,导致最终“不欢而散”。
儿女,同居老人必经的一道“坎儿”老人搭伙过日子,儿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哈市一位中老年人婚恋专家徐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在老人另找伴儿这件事上,儿女就像是老人的‘家长’,行不行都得过儿女这一关。”
哈市82岁的赵女士和90岁的王大爷在一次老年相亲会上相识,两人情投意合,却在儿女这关被卡住了。原来,王大爷退休金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而赵女士只有1000元,收入上的差距让王大爷的女儿提出了反对,“我爸那么大岁数,谁知道她是不是图我爸的钱?不行,我不同意!”
无奈之下,赵女士只好和王大爷当起了“普通朋友”,两人有时在公园碰面一起散步,赵女士腿脚不好,走路拄着拐杖,王大爷在一旁跟着,王大爷为人热情,见公园里哪个老太太需要帮忙,二话不说就过去了,有时候赵女士吃干醋,就拿拐杖敲王大爷两下,王大爷心里明白咋回事,就“呵呵”一乐。
公园里一位经常散步的老人告诉本报记者,就在去年,赵女士忽然糊涂了,不认识人了,整天卧床在家。王大爷听说之后,不顾女儿反对,去赵女士家看望她,那是两个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没多久,赵女士就去世了。
在哈市一家托老所,市民孙女士经常去探望父亲,固执的老人偷偷看上托老所里一位老太太,即便儿女反对,也坚持和老太太同一桌吃饭。孙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就听旁人说,这老太太之前“手脚不干净”,拿过人东西,因此不管父亲怎么坚持,也不能把她领回家。
于是,孙女士就和父亲展开了“拉锯战”,即便父亲就和人家在一块儿,她也只和父亲说话,对老太太“视而不见”,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老太太“知难而退”,“反正我得表明我作为儿女的态度,不能让她以为我爸好糊弄!”
心里有“小九九”,也有真心实意在一起生活的老人,通常“AA制”。一位老人问题研究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能找同居伴侣的老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劳保收入,并且在相处过程中,都各花各的,给彼此留个“后门”——将来要是过不下去,分开了也方便。
“老人选择同居生活而不领证,多半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心里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很难全心全意接纳一个人。能搭伙过日子,多半是为了排解空虚,为自己的生活找个伴。”
即便如此,在相处的过程中,同居老人也会产生相依相伴的感情,养老院的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有一对儿老人搭伙过日子,老太太为人神经质,说话爱念叨,别人都不愿意接近她,除了她的“后老伴儿”,虽然生活里各花各的,但是老头经常陪着她出门逛街,看她心情不好了,老头就耐心陪她说话,老太太牙口不好,老头就把鱼里面的刺儿挑出来,再夹到老太太碗里。老头像个小孩似的,女儿每次拿来点啥,他都第一时间给老太太尝尝,不知不觉,两家人就处成了一家人,感情特别好。
邢女士说:“其实人老了,需要的就是个伴,有个人在身边说话,心情也好了,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很多老人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选择了独居,但这种牺牲,孩子们往往不理解。”
相伴终有分别的一天,据邢女士介绍,在养老院里曾有过一对同居十余年的老人,由于老太太得了心脏病,老头身体也不行了,两人只好分别。老头眼睁睁看着老太太被推出了房间,一句话也没说。没过多久,老太太就走了,而在那之后,老头再也没另找。
婚恋专家徐女士说,近年来老年人同居现象的增多,说明老年人群体在婚姻道路上存在重重困难,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非婚同居”毕竟是一种不稳定的婚姻方式,建议广大老年人在选择时还应谨慎考虑。 (车一鸣)(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1 09:52 , Processed in 0.0085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