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赤壁之游三重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04:20: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赤壁之游三重境                                                         2021-11-24 19:36                    
                                          

【刘静专栏】

赤壁之游三重境

原创作者|刘静(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人生启迪疗救意义。

这三篇词赋的创作时间都是在元丰五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具体日期不详)、《前赤壁赋》是元丰五年七月十六,《后赤壁赋》是元丰五年十月十五。

元丰五年是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四十五岁,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日月流转,他也逐渐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在躬耕、读书、登山观水的静定中实现了身心的超越,获得超然物外的欢欣与自由,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这三部作品,我也读过好多遍了。最近,突然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感受,跳脱出苏轼具体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单说,他在这三部作品里体现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以及带给我的感受。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确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

关键词:月、酒、客、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有月:月夜江上壮美景色;

有酒:一尊还酹江月

有客:风流人物周郎才气功业

有梦: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这首词固然有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人生易老的忧愤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感慨和看透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我们想那 月是江上月,今时月亦是古时月。酒是人间酒,醉生梦死,能穿越千古悲喜。客是不同时空的与我同在,生生不息。凡此种种,既美好真实,又虚幻无奈,匆匆中大江奔去,幻化成风,似乎大梦一场。我觉得苏轼,这是第一种境界,在美景下,思考历史,感慨人生,最后归结于梦,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也没有完全想通,还是人在事中,不平静,是感慨,痛苦,无可奈何,属于自我解脱的第一重境界。

《前赤壁赋》

此赋有月:东山之上的望日朗月

有酒:举酒嘱客,饮酒乐甚

有客:同游的渔樵江渚之客和一世之雄客

有梦:相与枕借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若明月夜泛舟大江,望见月色水光与天宇合而为一,自然便知此赋之妙。清风明月,水光接天,听任小舟所止而止,饮酒诵诗,飘飘欲仙。

乐而生思,宇宙、历史、人生,全在理智之间辨析明了。宇宙:水与月,物与我,变与不变,盈与虚,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历史:一世之雄,有顺境,逆境,而今安在哉?人生:我们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渔樵于江渚之上,欣赏明月清风,尽情享受造物者的无尽藏吧。不觉已经醉了,进入梦乡,不觉东方既白。

这是第二境界:谈理,在思考说理中,想通了宇宙历史人生的道理。生而为人,寄居于天地间,也只是一个时期的一种存在。无所谓得失,盈虚,变与不变。还是物各有主,顺其自然吧。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是想通了,是已经不无可奈何地感慨了。而是,本该如此,原也如此,是接受既定的事实,不痛苦了,好好顺其自然,享受人生,喝酒睡觉。人还在事中,但已经是客观冷静的视觉了。总体是理智之后的平静坦然。

《后赤壁赋》

此赋有月:望日良夜,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

有酒: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有客:同游二客与玄裳缟衣的孤鹤,羽衣翩跹的道士

有梦:予亦就睡,梦一道士

《后赤壁赋》 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读来萧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幻境幻想,奇情逸致。大有道家绝云气,杳然无迹的感觉。清人吴楚材、吴调侯评价: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

距离《前赋》三个月,时令由炎热的盛夏进入了枯冷的冬季。人也安定了不少。自然风物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感知和心境。夏季草木葱茏,又炎热,生命风物处于旺盛阶段,人的感受也更湿润。冬季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这是生命万物本来的样子了。人的感受也更真实干燥。所以《后赋》没有悲慨地相关思考。

《后赋》有人生之乐。

《后赋》奇情逸致,见明月而觉可爱,行歌相答。准备酒与松江之鲈,绝不辜负如此良夜。他既有志趣相投的二客相从,又有主中馈的贤良妇人,还有探险登山观水的魄力与体格。这是常人所有一样,便觉得幸福,苏轼此时四十五岁,这一状态,可以说是“乐”。

《后赋》有敬畏,不强求。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后赋》如梦如幻,与道为一。

夜半时分的孤鹤,梦中的道士,来时无影,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犹如九万里之上的鹏。去时无踪,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实情与梦境,难分难解。

《后赋》淡然,平静,洒脱。

这是第三境界。人在事中,又跳脱出事之外。好像置身事外看自己犹如看别人。平静,安然,洒脱。苏轼与孤鹤,道士,心有灵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点即透。我觉得这一重境界,不悲不慨,喜是淡喜,有所敬畏,思想清明,超绝尘世,现实与梦境一体。已经超脱了,相比前面两篇的境界,更自然,洒脱,平静,淡喜。真有羽化而登仙,而又归于现实的安然之乐。不说而说,无言而化,自然无迹,大有老庄之风。

这三种境界是人思想的三个阶段,悲慨→说理安然→不说而淡喜。我们读苏轼,既要读他的文辞、风貌,也要读他的思想、态度。还要,照见自己,选择一种态度,解脱自己,从而更好地在人间活人。

2021年11月19日

于郑集中学办公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4:28 , Processed in 0.0083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