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宗棠与“左公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18:0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左宗棠与“左公柳”                   2022-03-15 09:08                    

左宗棠与“左公柳”

左宗棠

左公柳
⊙郑学富 文 弘 艺 供图
1879年春天,清朝大将、时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一排排的杨柳莽莽苍苍,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在大西北的沙漠戈壁上形成一道“绿色长城”,当他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同乡左宗棠所为后,不由地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篇:“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清朝同治年间,正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建立“洪福汗国”;沙俄侵略者趁机占领了伊犁。正在清廷为新疆之事争论不休时,1872年7月,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挂帅西征,亲赴一线。为表明与入侵者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抬着上战场,若不能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面对日趋激烈的战况,他毅然决定将行营由甘肃酒泉迁到离战场最近的哈密。由于左宗棠身先士卒,清军士气异常高涨,官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仅一年多时间,就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坚决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是由于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树木砍伐,满目疮痍,一片萧瑟,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左宗棠西进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左宗棠决定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并命令清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左宗棠率先垂范,在繁忙的军务公牍之余,手持铁锨、镐头,挖坑种柳。
为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士兵们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有关左宗棠保护树木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道柳连绵不断,叠翠参天,可谓“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后人称之为“左公柳”。据有关资料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杨柳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宗棠的倡导督促下,戈壁沙滩的不毛之地,竟然形成绿雾氤氲,遮天蔽日,翠云霭霭,连绵千里的塞外奇观。道路两侧的“左公柳”军事意义很大,防风固沙,保护巩固道路,为行军作战和军需粮草运输提供了保障;盛夏之季,树冠遮天蔽日,为将士南征北战提供一片绿荫,减少了戎马劳顿之苦;自古就把行道树作为里程碑,为将士在大漠里行军起到指引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还造福当地民众。清代诗人肖雄赞美“左公柳”而吟诵道:“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7:11 , Processed in 0.0080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