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中年进入高层视野,不拿工资,不迁户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14:11: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中年进入高层视野,不拿工资,不迁户口                                                         

2022-07-10 12:24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农民,半文盲的他却成为了走进了中南海,他就是陈永贵。
他是创造了遭遇自然灾害却依旧丰收奇迹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将户口留在农村,不拿一分工资的副总理。
到了晚年,他留下两句遗言,一是我这个农民前后的历史上都少有,二是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陈永贵
陈永贵是如何一步步由乡村走向中南海的?他又为何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呢?
悲惨的童年经历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年代,因为养不起家而卖妻卖子的人不在少数,陈永贵的父亲陈志如也是如此。
然后,陈志如又带着陈永贵四处逃难,最终来到了山西昔阳县大寨村。
只不过,这里也是穷乡僻壤,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陈志如便上吊自尽,留下年幼的陈永贵靠给别人放羊为生。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号召解放区的农民成立互助组织,而陈永贵所在的地区刚好是晋察冀边区。
为了响应毛主席,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贾进才成立了互助团。

贾进才
大寨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争先踊跃地要加入,陈永贵自然也在其中。
由于他们这些人都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因此,他们这个组织也被称为“好汉组”。
这些组员们互相帮助,让生产收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只不过,村子里还有很多老弱病残无法加入“好汉组”,他们都存在无人帮助的情况,自然也就摆脱不了贫困。
陈永贵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了贾进才:“你看,咱们这个好汉组只占村子里很少一部分人,还有那么多老人和小孩儿都没有一个组织。所以,我申请退出好汉组,去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致富。”

贾进才听完,觉得陈永贵言之有理,于是,他和陈永贵一起,又重新创立了一个互助组织“老少组”,来帮助村里的其他人。
“老少组”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户人家,并且不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就是还没成年的娃娃。
因此,这个互助组里能够干活的只有陈永贵一个人。
但是陈永贵相信:“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娃娃总有长大的一天,只要一直跟着党,就不会走歪。”

在陈永贵的努力下,这些弱劳力们一个个都鼓足了劲儿干活。
结果,等到丰收的时候,这个“老少组”竟然比“好汉组”的产量还要高。
1948年,贾进才决定在村子里招收一批新党员,而他的第一人选就是陈永贵。
要知道,陈永贵平时就向党组织靠拢,他带领的“老少组”又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自然符合入党的条件。
随后,在大家的选举下,陈永贵又成为了大寨村党支部的副书记。
在获得大家的认可后,陈永贵做事更起劲了。
在1949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老少组”的户数占了全村的70%。
而且就在这一年,他们取得了大丰收,创造了平均亩产169公斤的新纪录。

看着陈永贵做出的成绩,贾进才十分欣赏眼前这个年轻人,陈永贵有头脑,能够领导村民们完成任务。
他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看出别人的需要,并乐于帮助他人。
最重要的是,陈永贵始终拥护共产党,还能教育村民们同党的思想保持一致。
因此,贾进才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的这个党支部主任,要让给更有能力的陈永贵。

一开始的时候,陈永贵说什么也不愿意,但是在贾进才的解释下,他才知道了对方的良苦用心,同意了贾进才的“让贤”。
1952年,陈永贵顺利地当选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而贾进才依旧怀揣着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成为陈永贵工作中的左膀右臂。
不得不承认,陈永贵能力出众,在他的带领下,原来那个公认的“贫困村”没几年就跃居当地生产产量前列的村子,大寨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陈永贵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他一直想要摆脱“文盲”的帽子。
1954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工作,当年已经40岁的陈永贵第一个报了名。
在这里,陈永贵学习刻苦,很快就认识了几百个字。
当时,从县里开完会后,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别人的开会笔记。

有人还因此同他开玩笑:“老陈,都这么大的人了,还学啥?你再怎么学,还能去中央吗?”
听到这种话,陈永贵总是笑笑。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陈永贵还真的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进入了中南海。
放下锄头去北京
1959年,新中国举办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活动,而陈永贵也作为当地的劳模受邀来到北京。在这里,他还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1963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大寨历经了磨难,一次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以及其他的灾害,让整个大寨都元气大伤。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陈永贵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克服了重重困难。
大寨村不仅没有被打垮,还取得了大丰收。没向国家伸手不说,还交了24万斤的商品粮。
一时之间,大寨村战胜了天灾的奇迹令人震惊,山西省掀起了一股“学大寨”的风气。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邀请陈永贵去介绍大寨村抗灾夺丰收的事迹,并传授经验。

1964年,陈永贵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他站上了人民大会堂。面对台下各省市的高级干部,陈永贵毫不怯场,侃侃而谈。
他没有什么文化,说不出那些高大上的话,可是,他也不用草稿,就那样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解读自己的经验。
他告诉大家:“什么是干部?那就是先干一步。你不比群众先走一步,怎么能带领大家走好路呢?要我说,不先干一步,那就不能当干部。”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5月,毛主席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农业也要自给自足,就像大寨一样,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从来不向国家伸手要东西。”
紧接着,毛主席又提出:“农业主要学大寨精神。”
同年12月,周总理对大寨村创造的奇迹做出高度赞扬,将其同解放军、大庆一起作比较。
同时,他还号召全国各级机关都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没过多久,全国范围内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

要知道,当时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没多久,广大人民群众都急需一个先进典型来鼓舞人心。
而大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之后,周总理更是多次带领外宾来到大寨村进行考察。
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让陈永贵更加努力,他信心满满,要带领大家建造更好的大寨。
1967年,陈永贵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带领的大寨村蒸蒸日上。
不仅如此,他身上也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
从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到昔阳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他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也不再局限于山西省,而是来到了北京。
1971年9月,陈永贵成功地当选了政治局委员。
在1975年,他又选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就连他自己都说:“选我当副总理,我压根没一点儿准备。”

其实,在那个年代,像陈永贵这样从人民群众中走向中央的也不算少。
例如,陕西的纺织女工吴桂贤也当过副总理,辽宁的工人李素文还当选过人大副委员长。
而陈永贵则更加引人注目,毕竟,他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典型。
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的确算得上是“时势造英雄”了。
不改农民本色
在当选之前,周总理就找到了陈永贵:“这次让你来,就是安排你当国务院副总理。以后,你就负责把大寨精神推广到全国去,能做到吗?”
对于这个职位,陈永贵在高兴之余,也有自己的担忧:“总理,我文化水平不高,实在是干不了这么高的职位。”

周总理一脸严肃地告诉他:
“你既然是党员,就得服从党的安排。你也知道,现在中央内部也有斗争,要是你不干,别人也得上。再说了,你不是个农民代表吗?这件事,不仅毛主席同意,其他同志也都同意。”
陈永贵这个副总理并非虚职,而是实打实地要管理全国的农业,每天都要坐在办公桌前批文件、作指示的。
可是,他是个半文盲,有时候连字都认不全,这可怎么工作呢?

后来,陈永贵自己钻研出一个办法:他从昔阳县带过来一个秘书,先让秘书看文件,里面的内容再让秘书讲给他听。
在出席各个会议的时候,陈永贵也总是敢说敢做。
要是关于农村的生产工作,他也不用打草稿,直接就说出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的话非但不乱,还总是能够吸引到大家。
来到北京之后,陈永贵当了高官,可是,他却依然保持在大寨时的淳朴。
就算出席重要会议的时候,他也是一副农民的打扮。
穿着洗得泛了白的对襟衣服,头上再裹一个象征性的白头巾。

就连他的儿子跟老婆,仍然在被留在大寨挣工分。
当有关部门想要将他的户口迁出来,让他带到北京时,陈永贵拍着桌子吼道:“我的户口就留在大寨,是谁说让动的。我不同意,我看他敢!”没办法,他的户口又只好退回去。
并且,陈永贵不要一分钱的工资。
每年,他都会回到山西拿大队分给他们家的口粮,然后去粮站,换成能够通用的粮票,再由他带到北京去使用。
后来,中央考虑到陈永贵不要工资,在北京的花销又比较大,于是每个月给他36元的补助。
同时,陈永贵还在山西担任职务,那边也会给他每月60元的补贴,这就是他所有的收入。

要知道,当时的政治局委员有一些特殊的优待,不过陈永贵却压根就没考虑过。
每天,他都是一碗清粥,或者是面疙瘩,就着咸菜稀里呼噜地喝完。
偶尔有人来他家做客,他才会奢侈一把,但是也不过是煮一小把面条招待对方。
之前他每次到北京,都住在宾馆里。
每天他很早就起来了,然后自己叠叠被子,扫扫地。
中央也给他配了警卫员,看到领导干活,警卫员就跟他抢着干,可陈永贵却不高兴了:“我又不是没长手,怎么这一点活就不能干了?”

住了几天之后,陈永贵发现,走廊的灯总是亮一夜,他觉得浪费就起来去关掉。服务员打开,他就再去关掉。
当搬到钓鱼台国宾岛后,没住多长时间的他就浑身不自在,这里警卫员、服务员各种人围着他转。
最重要的事,他不能去群众中去了。
于是,陈永贵决定“奏个本”。
说干就干,他回去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主席,我文化水平低,要是不接触实际的话,工作起来有困难。因此,为了了解情况,我想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大寨蹲点边劳动边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全国的农村到处跑,学习先进经验,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再回来中央工作。”
这就是陈永贵的“三三制”工作,毛主席还对他的创新提出来表扬。

同时,在毛主席的同意下,陈永贵也搬出了钓鱼台,住在一个小院里。
可是即使出来住了,他也从没有想过接自己的家人来北京享福。
当陈永贵回到大寨劳作的时候,这里的村民们还都亲切地称呼他一声“永贵大叔”。
他也没有任何架子,乐呵呵地同人家打招呼,他的穿着,依旧是那套最朴素的“老农民”的搭配。
就连陈永贵去国外访问的时候,他也十分简朴。
有一次,陈永贵去墨西哥进行访问,他不带多余的随从人员,所有事情都由自己身边的警卫员管理。

跟着他一起去的人员,都得了20元的外汇券,驻墨使馆的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墨西哥的手表很便宜,还很不错,你们可以买块带回去。”
谁知,陈永贵得知大家打算在这里买表时,大发雷霆:“怎么出一趟国就要带块外国表回去?周总理还戴我们自己产的表,你们坚决不能买。”
从巅峰到平地
然而,陈永贵虽然能够带领大寨的村民完成生产任务,却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陈永贵在大寨的时候实行“两手抓”,指的是一手抓苦干劳干,一手抓反资。
只不过,当时陈永贵规定了村里每户只能“一猪一鸡一兔”,要是有哪家超过了这一标准,他就把人家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

不仅如此,陈永贵在陕西视察的时候,还说“这里的地不错,就是人不勤快,没利用好这块儿好地。”当地的随行人员听到后,都对他的话不感冒。
又有一次,陈永贵来到北大荒的军垦农场,看到这里遍地的马粪,他就批评人家:“你们这里有这么多的马粪,是多好的肥料,可是全都堆在那里不用。”

他走之后,一位师长说道:“他懂什么?他那一个小村子才几亩地。我这里几十万亩,收粮食还嫌人手不够,哪来的时间去拾马粪?”
另外,由于陈永贵过度注重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导致农民的财产大大减少,不少地方都怨声四起。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陈永贵提出的“向大队核算过渡”的建议,陈永贵原来的话不再好使了。

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本来也不愿意做官,不想要任何权利。”
于是,他便提出了要辞去一切职务的请求,并得到了批准。为了让陈永贵有一份养老的工作,国家就安排他去北京的一家农场当顾问。
对于这个安排,陈永贵异常高兴,这是他的老本行。
于是,他退掉了之前配备的红旗车和房子,搬到了宿舍去住,就连出行都是步行或者坐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陈永贵还尽力当好自己这“顾问”一职,动不动就去田地里,看农作物的长势,是否有虫害,完全将农作物当成自己的孩子。
而且他还鼓励职工提高积极性,关心农场的发展,得到了农场工作人员的好评。
晚年的时候,陈永贵检查出来肺癌晚期,他却打算放弃治疗,只因为不想浪费国家的财产。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去世,在他临终时曾告诉家人:“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谁敢想我能站到那么高的位置呢?恐怕在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人终究会死,我应该还算没有给毛主席丢人。”
不容置疑的是,陈永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农民的典型代表。
在成为国家副总理之后,他却依旧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史海钩沉:陈永贵在北京工作的日子
党史博采:周恩来和陈永贵
历史写真:毛泽东和陈永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7:39 , Processed in 0.00905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