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珅死亡之谜或并非因贪而亡 和珅栽在嘉庆手中的三大致命死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19: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影视剧里频频出现的和珅,让人们记住了乾隆眼前的这位红人,清朝的军机大臣,同时也是史上第一大贪官。那么,和的死真的是因贪而亡的吗?和的贪,不是朝夕之间,更不是不可告人,而是长此以往且甚为猖狂的。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然而乾隆对和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
然而乾隆对和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和虽贪,却也的确对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其才智不在与其同朝且多为后人称颂的纪晓岚之下。

和仗着乾隆的倚重,难掩飞扬跋扈之势。虽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然排除异己亦不遗余力。在位高权重的和眼中,除了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其他人根本不足为俱,甚至连已位入储君之列的十五皇子琰,也备受他的压制。
乾隆五十九年,为了不超过祖辈康熙执政六十一年,乾隆决定立太子。和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免自己的权势受到打压,极力恭维乾隆定能“万万岁”,不必急于立储让位。

和一席劝,一下就把乾隆那二十几个盼着皇位望眼欲穿的皇子们都得罪了,尤其是不久之后被乾隆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十五皇子琰。
和仗着乾隆的倚重,难掩飞扬跋扈之势1796年,既是嘉庆元年,又是乾隆六十一年。两个年号的并存,反映了嘉庆皇帝上位却有名无权的事实。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虽说从龙椅上走了下来,但他对帝国权力的控制却从未放松,而帮他实施这一控制的,便是他的得力宠臣和。

就在这种嘉庆有名无权而乾隆有权却不便出面的情况下,和绅的权势更甚从前。嘉庆在位的前三年,处处受到和绅的掣肘,有志难舒,自然对和绅恨之入骨,不除不快。
一向机敏的和绅,被权势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他即使地位再显赫,也不过是皇室的奴才。也许和绅已想到,迟早有一天乾隆会离他而去,迟早有一天嘉庆会大权在握,但那一天的到来,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而他,还未想好应对之策,就从权势的巅峰跌下了黄泉。

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对和绅的反击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进行。两天后下旨逮捕,三天后抄家,十天后送去三尺白绫。乾隆驾崩不过短短十五天,和绅便随之而去了。
乾隆驾崩不过短短十五天,和绅便随之而去了 有人考证嘉庆帝对外公布的和绅的罪状,虽多达二十多项,然最致命的并不是贪污受贿,而是对乾隆的大不敬之罪。以和绅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他的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只要不谋反作乱,根本不致以死罪论处。嘉庆势要和绅彻底垮台,既然和绅没有谋反作乱之实,就定他大不敬之罪,毕竟和仗着乾隆的倚重,的确做过不守君臣之礼的事。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对皇帝稍有不敬都可能掉脑袋,更何况大不敬!嘉庆终于成功地发泄了抑郁在心中长达三年的怨气。
和绅死前曾赋诗一首:“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看来他和嘉靖的恩怨,至死未休。

众所周知,和是以贪而闻名于世,然而三尺白绫夺其性命,却不是因为和贪尽天下之财,而是他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
和珅的官运之所以能够如此亨通,关键就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信。和珅在朝为官二十几年,可算是为人臣子的经典。和珅很会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意。乾隆帝喜欢书画,和珅就下功夫练习书画,并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乾隆帝喜欢别人奉承,和珅就每天在乾隆面前说好话。当然和珅也绝非平庸之辈,他出色的才能也是他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的最根本的基础。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派人到云南查办李侍尧贪污案。先后派去几个人都没有办好,后来和珅自告奋勇去查办此案。和珅经过精心的策划,到达云南之后没有现身,而是先在暗中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证据,最后终于迫使死不认罪的李侍尧交待了自己的罪行。顺利完成任务,和珅回京后,还通过自己在云南的所见所闻给乾隆上了一些治理云南的建议。此外,和珅还通过和乾隆皇帝结为亲家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六岁的时候就被乾隆指定为额附。儿子与公主结亲之后,和珅更加不可一世,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成为乾隆面前最得宠的大臣,以至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候,称其为“中国的二皇帝”。
和珅仗着乾隆皇帝的宠信,大肆的搜刮民脂,收受贿赂。他不仅通过自己控制的崇文门税关大肆的勒索官商的钱财。还通过各种其他的搜刮金银财宝,古董字画。很快积累起了巨额的财富。据说后来和珅被抄家时,从加了抄出了黄金三万多两,银元宝二百多万两,良田壹千二百多顷,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珍珠、宝石、房产,以及散播在穿过各处的当铺银号,总价值达到了八亿多两。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几倍。

和珅在大肆搜刮的同事,还利用各种手段打击朝中的正直大臣。以至于结下了很多冤家对头。和珅权势高的时候,就连身为皇子的嘉庆都要请和珅替他办事。嘉庆元年,乾隆皇帝为了不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圣祖康熙。就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自己当起太上皇。嘉庆继位之初,根本没有什么实权,朝中的重大事务仍然处于乾隆的控制之下,所以,嘉庆也没有自己深切厌恶的和珅表现出什么。有时候有些大臣上书弹劾和珅,嘉庆还故意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转奏,以此表示信任。但是,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这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嘉庆帝琰得以真正亲政。
嘉庆在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采取断然措施除掉了权势遮天的和珅。为了不引起大的政局波动,嘉庆皇帝采取了突然出击的策略,他先是让和珅的死党军机大臣福长安到为乾隆守灵,割断了和珅同党羽之间的联系通道。接着利用正月初五,给事中王念孙上疏弹劾和珅的机会,突然出击,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然后,立刻派人对和珅进行查办,列出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原想将将和珅凌迟处死,后来因为公主求情,改为赐其在狱中自裁。

这么快就毁在刚刚即位的嘉庆手中。嘉庆帝为什么非得除掉和珅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和珅权高镇主。且不说嘉庆皇帝在继位之前,在和珅面前要怎么的低声下气。嘉庆在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因为摄于太上皇的威严,还不得不要处处受和珅的气。据说,嘉庆继位那年,他的老师朱桂升任为大学士。嘉庆亲自具表祝贺老师的升迁。
就这么一件事,和珅居然还向乾隆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惹得嘉庆在乾隆面前受了一顿训斥。和珅“权高震主”,自己与不知道收敛,从而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他不仅大肆的积累家财,还模仿皇帝的建制修建房屋、陵墓,培养自己的党羽。从而使嘉庆觉得和珅的势力如果发展下去,说不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嘉庆四年,嘉庆曾在张诚基的奏折上批示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由此可见,嘉庆杀和珅主要是因他权力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

还有人认为嘉庆杀掉和珅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也就是世人传言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初年,清朝已开始陷入严重的问题之中,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官民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几乎到了“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程度。嘉庆为了缓和日益严峻的各种矛盾。只有拿贪污最为严重地和珅下手。因为民间都认为是和珅贪暴,才激起这么多民变。嘉庆帝自己也说:“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

”所以,嘉庆觉得不杀和珅,难以谢天下。从查抄的和珅的家产的可以看出,和绅的家财是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其中有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达到了8亿多两。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才7000万两。巨大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和珅在各地都建有豪宅,在北京海淀还建有淑春园。他的生活锦衣玉食,简直比皇帝还风光,他在河北蓟州修建的巨大坟墓,比皇帝的陵墓还豪华。种种这些都是从小就受够了和珅的气的嘉庆皇帝所难以容忍的。所以他一旦掌握了实权,就迫不及待的除掉了和珅。

和珅的死可以说是盛极而衰,在乾隆时期,和珅的权势遮天。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一旦得到了权势,就不知道收敛,而是过分招摇,结果招致储君的厌恶。最终惹来杀身之祸。“夜色明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 这是和珅在临终前写下的一首绝笔诗,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难道和珅真的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招致杀身之祸吗?没有,和珅到临死都认为是自己的才华惹来了杀身之祸。和珅也许确实有才,但是他的才华都用到了玩弄权术、收敛钱财之上。如此说来,因才而惹来杀身之祸似乎也说得通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7-9 08:21:35 |只看该作者
康熙扳倒鳌拜,明珠,索额图,大阿哥,二阿哥。雍正扳倒年羹尧,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嘉庆扳倒和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4 19:14 , Processed in 0.0090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