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的“夺命杯”,热水进“毒水”出,不少人还在用 2025-03-19 08:25 发布于:河南省
在如今社会中,很多人都对保温杯爱不释手。然而,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常用品,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央视曾曝光的“夺命杯”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外表看起来与普通保温杯并无二致的产品,在经过检测后,却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堪称“健康杀手”。 快看看你身边有吗?可千万别中招了。 ![]() 央视曝光!夺命杯如何让热水变“毒水”央视曝光“夺命杯”,为消费者敲响警钟。
北京消协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商场、消费场所及网购平台随机购买50种不同品牌保温杯样品,送往专业检测机构严格测试。
结果令人震惊:50种保温杯中,19种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38%,凸显保温杯市场质量问题严峻。
![]() 保温杯内胆重金属超标,犹如暗处定时炸弹威胁健康。
如果保温杯合格不达标的话,那么水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就会进入人的身体,从而损害健康。
镍超标引发过敏,损害皮肤和呼吸系统,增加患癌风险;锰超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
曾有消费者长期使用不合格保温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就医检查发现体内重金属严重超标,肝肾等器官受损,足见其危害之大。
![]() 究其原因,不良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成本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内胆材质。市场上不锈钢分工业级和食品级,工业级不锈钢如201、202型号,含锰量高、耐腐蚀性差,本不适合制作与食品直接接触的保温杯内胆,却被不法商家用于生产,致使重金属含量超标。
而食品级不锈钢如304、316型号,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稳定性,能避免重金属析出。
![]() 304不锈钢含18%铬和8%镍,耐酸耐碱;316不锈钢在304基础上添加钼,进一步提升耐腐蚀性。
但因食品级不锈钢成本高,不良商家以工业级不锈钢替代,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 如何练就火眼金睛,避开“夺命杯”面对市场上众多保温杯,掌握实用挑选方法,才能避开“夺命杯”,守护健康。
看标识是关键第一步。
仔细查看保温杯内胆或包装材质标识,仔细查看保温杯内胆或包装材质标识,不同的标识含义也不同的。
SUS304常见且有良好耐腐蚀性与稳定性,保障饮水安全。
SUS316在SUS304基础上加钼,更适合装酸性饮品或长期使用。无标识或标识模糊的保温杯要警惕,其材质来源不明,质量难保证,重金属超标风险高。
![]() 通过手感与气味判断质量也简单有效。质量比较好的保温杯,它的手感会更加舒适,而且比较重工。
打开后,只有淡淡金属气息,无异味。而劣质保温杯材料成本低、工艺粗糙,手感粗糙,重量轻,表面有瑕疵,打开有刺鼻气味,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当然,密封性和保温性对于保温杯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测试密封性,装满热水拧紧杯盖倒置,观察杯盖周围有无水滴渗出,无渗出则密封良好;也可轻摇听水声,水声大可能密封性不佳。
![]() 测试保温性,装满热水拧紧杯盖放置一段时间,触摸杯身,温度低说明保温性好,若烫手则保温性差。
优质保温杯装满热水能保持6-12小时以上良好保温效果。
除挑选安全保温杯,正确使用同样关键,既能发挥其作用,又能规避健康风险。
新杯使用前,务必彻底清洁消毒。
因生产、运输、储存环节,保温杯易沾染灰尘、细菌和杂质,不清洁就用,污染物可能随饮水进入人体。
![]() 正确使用保温杯,远离潜在风险先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仔细清洗内胆、杯盖、密封圈等,去除污垢杂质;再用清水冲洗,确保无洗涤剂残留。
最后装满开水,盖上盖子浸泡15-20分钟高温消毒,便可放心使用。
使用保温杯装水也有讲究。装水别太满,建议装至杯子容量的80%-90%,防止拧盖时热水溢出烫伤。
倒入热水后稍等片刻,待水温降低些再拧紧杯盖,避免水温高致杯内压力大,难以打开。使用完要及时拧好杯盖,防灰尘细菌进入。
![]() 保温杯虽保温性能好,但并非所有饮品都适合长时间存放。
牛奶和豆浆富含营养,易滋生细菌,存放久了会变质,饮用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应现煮现喝。
中药成分复杂,高温潮湿环境下易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有害物质,还易滋生细菌霉菌,不宜用保温杯长时间存放。
茶叶用保温杯泡,营养和芳香物质大量挥发,口感和营养价值下降,且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泡茶最好用茶壶或玻璃杯。
![]()
在购买保温杯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在使用保温杯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长时间存放特定饮品,定期清洗和消毒保温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夺命杯”的危害,让保温杯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好帮手。 同时,也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保温杯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 结语小小的保温杯,却承载着大大的健康责任。央视曝光的“夺命杯”事件,为我们敲响了饮水安全的警钟。 那些隐藏在保温杯里的重金属超标、材质不合格等问题,就像是潜伏在身边的“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重视饮水安全,学会挑选合格的保温杯,正确使用保温杯。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让“夺命杯”无处遁形,让每个人都能喝上安全、健康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