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短短20年的时间,我们吃透了乌克兰军工技术,但却留下了一大遗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4:52: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短短20年的时间,我们吃透了乌克兰军工技术,但却留下了一大遗憾                                                                                2025-05-02 23:45发布于:云南省
   
          说起乌克兰的军工技术,那可是苏联解体后留下的“遗产”里最硬核的部分之一。当年苏联散了,乌克兰接手了一堆顶尖的军工厂和设计局,涉及航空、航天、造船、坦克、导弹等领域,实力不容小觑。
中国呢,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通过买装备、搞合作、挖人才等方式,硬是在短短20年里把乌克兰的不少军工技术“吃透”了。从航母到战斗机,再到发动机,中国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成果看得见。不过,话虽这么说,这一路走来也不是完美无缺,留下了些让人惋惜的遗憾,尤其是没能拿到图-160战略轰炸机。

苏联解体那会儿,乌克兰一下子成了军工领域的“大户人家”。据统计,当时乌克兰继承了苏联30%左右的军事工业能力,包括3600多家军工企业。这些可不是小作坊,而是能造航母、战略轰炸机、坦克、导弹的硬核工厂。比如黑海造船厂,那可是苏联航母的摇篮;安东诺夫设计局,搞出了安-225这种全球最大的运输机;还有马达西奇公司,专门做航空发动机,技术底子深得不行。
乌克兰的军工实力在苏联时期就很强。比如说,图-160“白天鹅”这种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苏联一共造了35架,乌克兰就分到了19架。T-80主战坦克、瓦良格号航母,这些都是乌克兰手里的宝贝。不仅有硬件,还有人才和技术资料。苏联解体后,虽然乌克兰经济不行了,军工企业日子不好过,但这些技术和人才还在,成了中国学习的好机会。

要说中国怎么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吃透”,主要靠三招:买、合作、挖人。这三招齐下手,效率高得不行。
中国从乌克兰买了不少好东西,最出名的就是瓦良格号航母。1998年,中国一家公司花2000万美元从乌克兰买下了这艘没造完的航母。当时乌克兰经济困难,黑海造船厂都快发不出工资了,这艘船就这么便宜卖给了中国。买回来后,中国花了十几年时间改装升级,2012年正式服役,成了辽宁号。这可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个航母,意义不小。

除了航母,中国还买了苏-33舰载机的原型机T-10K-3。这玩意儿是苏联设计的舰载战斗机,中国拿回去研究,搞出了自己的歼-15“飞鲨”,直接用在了辽宁号上。还有一些雷达、导弹技术,也都是通过买装备和技术资料的方式弄到手的。这些东西为中国节省了不少研发时间。
买装备只是第一步,中国还跟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合作,拿到了不少核心技术。比如燃气轮机,乌克兰的曙光机械设计局(现在的佐里亚-马什普罗吉克公司)有UGT 25000这种顶尖货色。中国通过合作拿到了技术和设计图纸,开发出了QC 280燃气轮机,后来用在了055型驱逐舰上,动力系统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
还有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D136涡轴发动机,用在了直-10武装直升机上;AI 222-25涡扇发动机,则装在了教练机上。这些合作让中国在发动机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毕竟发动机一直是我们的短板。
光买装备和技术还不够,人也很关键。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军工专家日子不好过,中国就趁机招了不少人才过来。1990年代末,中国政府出台政策,给这些专家提供不错的待遇,还帮他们安家落户。像一些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顶尖工程师,直接到中国工作,指导我们的研发。比如,马达西奇公司的一些专家,就帮中国改进了直升机和战斗机的动力系统。这些人带来的经验和技术,加速了我们的学习过程。
20年下来,中国靠着从乌克兰学来的技术,在好几个领域有了大突破,成果摆在那儿,谁都看得见。
辽宁号的服役是个标志性事件。从瓦良格号到辽宁号,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航母,还学会了怎么设计、建造和维护这种庞然大物。后来山东号的服役,证明中国已经能自己造航母了。这背后,乌克兰的技术和经验功不可没。

歼-15“飞鲨”的研发,直接受益于苏-33原型机。中国通过逆向工程,把乌克兰的技术消化吸收,搞出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这款飞机虽然还有改进空间,但已经能满足航母的基本需求,让中国海军航空兵有了战斗力。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的弱项,但从乌克兰引进的技术让情况有了改观。QC 280燃气轮机让055驱逐舰动力强劲;D136和AI 222-25发动机则填补了直升机和教练机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给了中国自主研发的信心和基础。
除了航母、战斗机和发动机,中国还在雷达、导弹、电子战等领域有了长足进步。比如,乌克兰的雷达技术帮中国提升了战斗机的探测能力;导弹技术则让我们的精确打击能力更强。这些成果加起来,让中国军事装备的多样性和自主性都提高了不少。
虽然成绩亮眼,但这20年也不是啥都拿到了。最让人惋惜的就是图-160战略轰炸机,这玩意儿没弄到手,成了个大遗憾。

图-160“白天鹅”是苏联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能超音速飞行,航程超过1.2万公里,还能带核弹,妥妥的战略级武器。乌克兰手里的19架图-160,个个都是宝贝。中国要是拿到了,哪怕只有几架,也能大大提升战略威慑力,毕竟我们当时连像样的远程轰炸机都没有。
中国确实想买图-160,上世纪90年代末还跟乌克兰谈过。但这事儿没成,原因挺复杂。首先是俄罗斯插了一脚。俄罗斯不想看到中国拿到这种战略武器,就通过债务抵消的方式,从乌克兰手里买走了8架图-160,自己留着用。剩下的11架呢,美国也看不下去,出钱资助乌克兰把它们拆了,理由是“削减威胁”。最后,只剩一架在博物馆里展览,中国连边都没摸到。
除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干预,图-160本身的技术难度和维护成本也很高。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可能消化不了这么复杂的装备,买回来也未必能用好。但不管咋说,没拿到图-160,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这20年,中国学乌克兰技术的过程,国际关系的影响无处不在,尤其是俄罗斯和美国,掺和得不少。
俄罗斯跟乌克兰是邻居,又是苏联的“正统继承人”,对乌克兰的技术流向特别敏感。除了抢走图-160,俄罗斯还通过外交手段压着乌克兰,不让一些敏感技术卖给中国。比如马达西奇公司,中国本来想收购,结果俄罗斯从中作梗,最后没谈成。

美国更狠,直接出钱让乌克兰销毁战略武器。1990年代,美国搞了个《纳恩-卢格合作威胁削减计划》,花钱帮乌克兰拆了图-160,还限制了其他军事技术的扩散。美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中国这种潜在对手变强。
欧洲国家和北约也掺了一脚,对乌克兰卖技术给中国持怀疑态度,时不时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给乌克兰施压。这些外部因素加起来,让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吃了闭门羹。
回过头看,这20年,中国从乌克兰学到了不少硬核技术,航母有了,舰载机上天了,发动机也进步了,军事实力蹭蹭往上涨。但没拿到图-160这种战略装备,确实有点遗憾。
这事儿也提醒我们,光靠“买买买”不行,国际环境太复杂,关键技术还得自己搞。后来中国也醒悟了,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轰-20隐形轰炸机已经提上日程,未来前景值得期待。总之,这2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别人的可以,但自己的路得走稳,走远,才能真正在世界上站得住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8:41 , Processed in 0.0077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