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7:20: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                                                             2025-05-07 15:02                                        

发布于:陕西省
   

                                    

你能想象吗?中国古代“朋友圈”也有被“卸载”那一天。公元756年,盛唐名将诗人王昌龄,在归乡路上,被一位地方官员一枪致命。一个用诗歌写尽大漠风尘的硬汉,最后却命丧文案之外。才子佳人总被唤起同情,但为何堂堂边塞诗人,命运竟惨烈至此?这桩大案背后,究竟是诗人太“轴”,还是官场太黑?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的中国,聊聊王昌龄之死,以及一千多年前,古代公务员的职场生存指南。

你或许对王昌龄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只要念出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全国大部分人都能秒懂。他不仅是写过“出塞”的诗圣,更是大唐官场无数“耿直boy”之一。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心怀家国的好官,怎么招惹到一位基层官员,让人家不顾一切要了他的命?官方说法是,亳州刺史闾丘晓疑心王昌龄看穿了他的黑历史,怕他捅到上头,索性先下手为强。但故事真有这么简单?是王昌龄过于刚正,还是闾丘晓胆小如鼠?我们先放下答案,关于这一刀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的精彩。

王昌龄,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20岁时,别人种田他选了读书当官这条更难走的路。彼时大唐正处开元盛世,想出头的年轻人多得像路边的野草。王昌龄也去边塞闯荡,幻想着一朝封侯万里,还没等到机会,只好靠考公立足。他30岁考中进士,刚想飞黄腾达,却只分了个“文书管理员”。要知道,这职位放到今天,差不多就是屋角里抄表的“实习生”,仕途路像长满人头的独木桥,啥好事都轮不到他。
不服气的王昌龄,不断闯关,从县公安局长到县令,一路碾压边角岗位,但新官刚上任,“朋友圈”里的大佬们就出事,比如宰相张九龄被贬,他随便说了句同情话,立马被流放岭南。倒霉加灵魂,不知是不是公务员考试科目里缺了职场厚黑学。被贬路上他赶上大赦,回来继续做小官。可没多久又被以“不护细行”贬到夜郎,这借口放现在,就像上班因为提前30秒去食堂而被记过。总之,他就是官场的“背锅侠”。求职路坎坷,诗文却越写越有味道,朋友圈越来越硬核,李白、高适、岑参都成了他铁哥们。

普通人怎么看?在当时,不少底层百姓觉得这样的文人,就是大唐的骄傲。但在“领导”眼里,这种有情怀没心机的家伙,永远是潜在麻烦。有同事调侃:王校书,你不适合官场,适合诗坛。群众喜欢你,权力却看你不顺眼,就是这么现实。

就这样,王昌龄表面回归了安稳生活,其实暗流早已翻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本想回家养老避祸。不料,路过亳州遭遇刺史闾丘晓,后者担心自家“账本”被人带回朝廷,怕王昌龄举报,直接痛下杀手。一切仿佛归于平静,王昌龄的粉丝和诗人圈子却气得跳脚。朝廷虽有宽仁之风,但地方豪强有时就是土皇帝,偏远地带的文人,稍有不慎就被灭口。明面上,王昌龄事件被定性为“个别恶吏行凶”,舆论很快冷却。反对的声音也浮现,有人私下议论:“文人太鸡贼,什么事都爱掺和,不被整才怪。”但是真相果真如此平淡?是王昌龄自作自受吗?其实背后更有门道。

解锁真正的谜底,还得看后续——两年后,换了个更大的主角登场。新上任的宰相张镐走马上任,听闻闾丘晓托病、不肯履行军务。张镐拿出铁腕态度,依律判处极刑。闾丘晓临刑前大喊冤枉:“我家还有老母,饶我一命。”可惜张镐嘴里没一句废话,直接反问,“王昌龄的亲人谁来养?”这一把推把了所有关节,闾丘晓当场噤声,最终丧命。原来,当年高适早已将王昌龄的冤屈告知张镐,只是等个合适时机。而民间舆论也开始大变:“恶人终有恶报,王昌龄的冤魂终于得以安息。”很多人突然明白,原来正义只是晚到一步,老天爷才不会健忘。
被埋下的伏笔,如今回头再看,也许每一个“被消音”的忠良,最终都在历史长河中等到了正义审判。有人因此感叹,哪怕是派系斗争,也总得有人出来做点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事。“张镐判闾丘晓”的那一刻,大唐诗坛的知交们纷纷庆贺——不是庆幸一条命走到头,而是庆幸良知终于压过了阴谋。

你以为事情到此完结,其实背后危机正悄然酝酿。闾丘晓的死,并没有带来一片坦途,反而让地方大员们人人自危。有人说:“刺史做事也太难了,皇帝远水救不了近火,京城不补地方腰包,我们担着命干活,换来一地鸡毛。”王昌龄粉丝们再怎么去祭拜,百姓们还是最关心自家能不能填饱肚子。“一个文人官职低,本来就招不到高干,何必树大招风自找麻烦?”这一派声音,逐渐和崇拜王昌龄的声浪分庭抗礼。
不仅如此,王昌龄的遭遇让许多有理想的年轻官员开始退缩,不再敢像他那样提意见。有人甚至调侃:“会写诗有啥用?还不是被小吏一刀带走。”原本奔着考公梦去的才子们,对大唐的美好憧憬也打上了问号。分歧越来越大,一边是“正义终会到来”的鼓劲鸡汤,一边是“现实险恶,你懂得低调就是万幸”的无奈叹息。官场生态愈发复杂,忠良之士更觉孤立无援,更多文人选择自保,放弃直接参与朝堂博弈。
这事儿要我说,看似是文人悲剧,其实藏着不少高级讽刺。你不是说,诗人应该有担当,有良知,遇事要出头?结果一出头,立马人头落地。再说官场,总叫我们相信邪不压正,这回正义确实来了,可等到的时候,主角都凉透了,光盖一顶“正义迟到”的高帽子谁受得了?你说搞清廉,为啥清官都混不下去?你问庙堂太远,百姓能不能管事?最后一看,还是“混得好才是真的好”,写诗能写饭吗?讽刺不讽刺,讽刺得正正好。有本事的反倒容易栽跟头,没有背景的就像长在墙角的野花,开一季算一季。吟诗的是英雄,捅刀的是小人,最后死活都归历史开。夸夸大唐公平,其实马后炮谁都会打——王昌龄要是能“懂事”点,也许活得更久吧?这“懂事”,横看都是妥协。
王昌龄之死,到底怪他自己太直,还是怪这世道太险?你觉得中国历史上的“清官难做”,真的全是环境问题,还是“老实人”自己不懂变通?如果身为现代人,遇到职场的明枪暗箭,你会选择坚持原则,还是明哲保身?敢不敢留言,聊聊你打过的“职场硬仗”?或者你觉得诗人该诗人,官员管官员,通通别掺和?到底“为善终有善报”,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靠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3:50 , Processed in 0.0074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