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场仗刘伯承不敢打,杨勇却坚持打,结果以800人的牺牲灭敌1000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8 20:1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场仗刘伯承不敢打,他却坚持打,结果以800人的牺牲灭敌10000                                                                      2025-06-08 10:39                                        

发布于:天津市
   
    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自古流传,虽是小说演绎,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然而,在现实中,确有类似的英勇事迹。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有一位传奇元帅,执行手术时不打麻醉,忍受了70多刀的剧痛,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他就是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刘伯承不仅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运筹帷幄,指挥如神。陈毅元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信”。

然而,即便是被尊为“军神”的刘伯承,也有时会面临必须谨慎考虑的时刻。在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与国民党第40师和第52师第82旅意外遭遇。尽管敌军纵队蓄势待发,准备展开激战,刘伯承却下令:“让开大路,撤出战斗。”不过,战场上的一位将领坚决要求迎战,最终,经过艰苦的战斗,尽管付出了800人的牺牲,解放军却歼灭了12000余名敌军,再次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1947年10月,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向刘伯承发来贺电,表彰刘邓大军在高山铺战斗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成功消灭1.26万敌军。刘伯承却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值得此荣誉,真正的功劳应归功于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

时间倒回至1947年7月23日,刘伯承接到延安发来的“3A”级电报,内容简洁而明确:“下决心,不顾后方,半月之内直插大别山。”这意味着刘邓大军要迅速展开行动,像一把钢刀迅猛刺向蒋介石的心脏。在刘邓等指挥官的带领下,解放军在大别山地区迅速穿插,令敌人措手不及,接连在皖西张家店、鄂东等地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

特别是在黄陂县,杨勇指挥的第1纵队连克柳子港、李家集等地,接连取得了三场胜利。蒋介石从庐山得知长江北岸传来的炮声,以为解放军即将南下,因此仓促调兵遣将,防守黄梅、蕲春等地。为了保住“长江防线”,他命令203师、新7旅穿越长江,前往蕲春等地防守,同时调动整编第40师和第52师第82旅,从鄂东进发,阻止解放军渡江。

然而,此时刘邓大军的主力尚未集结,部队分散在大别山南麓和长江北岸,兵力未能集中,且天气逐渐转冷,部队并未准备好过冬物资。刘伯承下令,全军必须优先解决冬衣问题。他指示杨勇带领第1纵队、陈毅带领第2纵队等,迅速展开各地收集棉花、布料,确保在15天内解决棉衣问题。

然而,尽管冬衣问题紧迫,战斗依然不可忽视。杨勇在红安地区发现了国民党第40师的踪迹,原本他准备与敌正面交锋,但接到刘伯承的指令:“力量分散,不宜与敌第40师激战,继续解决冬衣问题。”杨勇尽管有些不解,仍然执行命令,指示部队继续南下,处理棉衣问题。

国民党第40师装备精良,气焰十分嚣张,而解放军的第1纵队却未与其正面交锋。敌军随即判断解放军退却,向广济方向推进,试图将解放军逼迫入长江北岸的沼泽地带。杨勇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反击的机会,立即向刘伯承报告情况,并建议诱敌深入,设伏歼敌。

考虑到大别山的艰难环境、部队装备不足及伤员众多,刘伯承仍果断决定,将歼灭敌第40师作为首要任务,并下令部署各纵队进行包围。杨勇带领第1纵队、3纵队、6纵队及中原独立旅等部队,集结在高山铺至界岭的山谷地带,设下“口袋阵”,诱敌深入。

10月26日清晨,杨勇通过“游击队”设下烟雾弹,引诱敌第40师误以为解放军是一支未经训练的地方武装,迅速展开进攻。敌军在数轮交火后,被逼迫进入包围圈。10月27日上午,解放军各部位于预定位置展开攻击,迅速切断敌军退路,形成巨大的包围网。

战斗于27日中午达到高潮,经过激烈的战斗,国民党第40师指挥部被摧毁,敌军丧失指挥系统,解放军最终以800人牺牲的代价,歼灭了敌军1.26万余人,其中俘虏超过9000人。这一胜利标志着解放军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跟,毛主席称这场战斗不仅摧毁了敌军,还极大鼓舞了人民士气,具有战略意义。

如果没有杨勇的坚持与卓越指挥,或许就没有这场辉煌的胜利,刘伯承深知其中的关键,他因此将首功归功于杨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6:20 , Processed in 0.0074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