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6:0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021-07-26 12:37                    
                          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往今来,关于离别的诗词有很多,想必大家也听过不少吧,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的是欧阳修的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迎宾馆舍前的梅花早已凋残,小溪旁长出了不少细柳,暖风吹着春草,散发出片片芳香。将要远行的人用力摇动着马缰,赶着马儿行路。真的是越远离愁越浓,没有穷尽,就像那连绵不断的春江水。
柔肠寸断,泪水滴落在脸庞,登上高楼远望也难解心中的愁苦。那平坦的草地边界就是尽头,尽头那边是重重的春山,行人呢?还在春山之外。

这首词可以称得上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了,婉约派词人所写的所有表达离愁的小令中,这首词无疑是一个情深意远的好作品。词的上片写的是离开自己家乡然后远行的人在路途上的所见所感,明媚的春景,虽然很受行人喜爱,但它却容易勾起行人的离愁,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面对这番芳春丽景,心中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年少,又想到自己此时正在长途跋涉,不能和闺中人一起欣赏春景,很是遗憾。而“梅残”、“柳细”、“草熏”、“风暖”等等物象似乎浮现出了别离的意思,所以第三句和第四句才会从描写景色转到描写离情。因为离开的人是自己心中最爱的人,所以这份离愁不会随着时间逐渐变淡,反而越来越浓。

随着两人相隔路程的长远,离愁更是越来越重,越积越多,就像眼前的春江水一样,连绵不断。上片中曾提到“溪桥”两字,说明路旁有一条小溪,这“迢迢春水”的比喻,十分精妙,真可谓是触物生情,这是眼前所见之景和心中所感的安然神会。从这点看来,这要比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更自然一些。
下片写的是闺中少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行者自己突然发觉路途遥远,心中的离愁越来越浓,简直是无穷无尽,便想到了高楼之上的思妇,闺中少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她心中一定也有许多离愁,她必然会流泪,伤心不已。在那个时候,她只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想要找寻心上人的踪迹。

结果呢?她能看见的不过是无边无际的草原罢了,草地的尽头,又是一重重春山,她牵挂的人呢?却在春山以外,离她这么远她怎么会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内心的离愁,联想到家中的女子,想到她的“寸寸柔肠”,然后登高远望,结果望不见,愁反而更愁了,真可谓是层层深入。

词的最后两句重复了“春山”两字,作者的用意是很深刻的,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妇人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又是她能想象到的一个极限,远处到底是什么的,她无从得知。越过了春山之后,也就是越过了她的视线和想象力的极限,她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心上人。远行的人如此替闺中人着想,可知两人感情深厚,正因为如此,离别之苦更加浓了,这样的结局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总的看来,这首词写的是早春时节的离别相思之苦,上片写行人在行程途中的忧愁,下片写家妇的离愁,两个地点两种相思,但却是同一种情怀,整篇主题明确,就是离愁。这是一首写旅人在路途中的感受,离别的愁绪,题材虽然常见,但手法很是奇妙,意境十分优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4:07 , Processed in 0.0073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