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甫很罕见的两首绝句,行文含蓄,很多人半辈子都没读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3 10:40: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杜甫很罕见的两首绝句,行文含蓄,很多人半辈子都没读过                                                         

2022-04-12 13:11                    
        清代的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杜甫是盛唐伟大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非常含蓄。比如《登兖州城楼》中,“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由写景转入怀古,并不直接抒发幽思,却透露出对王朝兴衰的感叹。

再如他的《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含蓄的手法就是不把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描写的形象中。下面介绍杜甫很罕见的两首绝句,行文含蓄,很多人半辈子都没读过。

官池春雁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鸿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官池,即汉州(在绵州西南,当时隶属于成都)城外的禹公湖。从题目看,诗是写春雁,却以“自古稻粱多不足”开头,有点令人不解,但联系次句,就不难看出诗人的寓意之深。“鸿鶒(chì)”是一种外形美丽的水鸟,它们在官池中优哉游哉地荡来荡去,怡然自得。

“乱为群”,说明不止一只水鸟,而是乱哄哄地一群,显然有贬义。首句换用另外的诗句说,那就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题目叫《官池春雁》,实际上大雁就不会落在池水中,就像苏轼描写的那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鸿鶒才在水中嬉戏。
那么这“鸿鶒”何所指,自然就一清二楚了。这两句首冠“自古、至今”,可见自古至今也没有变,而“多不足”者,则包括诗人自己在内。

第三句笔锋一转,“且休怅望看春水”,诗人以春雁自喻。意思是说,此刻应该北飞了。但看来要事与愿违,因为“更恐归飞隔暮云”。暮云深隔,怎么能归故乡?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当时安史之乱平息未久,路途多阻,“暮云”当系指此。

官池春雁二首(其二)
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
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
诗的大意是:年老多病,盼望归乡;可是关塞重重,山高路远。虽然身有双翅,可以飞翔在辽阔的云天;即使故乡万里,也并不遥远。但是身体虚弱、归途险恶,还要时刻注意预防明枪暗箭。

首两句表达归思之急和归路之难,“青春欲尽”,展现出诗人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尚有霜”,紫塞在太原府雁门关下,北地寒冷,所以尚有霜。诗人大半生都在四处漂泊,如今人到暮年,感觉自己就像那体弱力微的大雁,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两句暗喻归路艰难,“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引申为各种害人的手段。
翅在,代表有能力和手段;所以诗人才有底气说,云天不远,急飞可达;但是力微,又传达出一路上还有各种陷阱、不得不防射猎,表达出归途险恶、思想心切的惆怅之情。

纵观杜甫的这两首诗,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第一首诗描写春雁,前两句叹其失所,后两句惜其未归。作者看春水,时不能留;又叹息隔暮云,远不能达。诗人以春雁比喻自己逆旅无依,最苦在“乱为群”三字。
第二首诗承接第一首,因为“青春欲尽”,又“紫塞有霜”,欲归不能的心情不言而喻。诗人有志展翅高飞,不怕路途遥远,却畏小人陷害,进退两难的心情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诗歌忌直贵曲,这么一绕弯子,不仅思乡之情非常含蓄,而诗的意旨也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18:07 , Processed in 0.0074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