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美在哪里?
2022-06-11 23:03
![]()
可可西里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 是全球生态版图中一处熠熠生辉的坐标 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
航拍可可西里。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2017年7月 可可西里 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填补了青藏高原无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让我们一起走近可可西里 探秘可可西里 究竟美在哪里? 生态之美 ![]()
航拍可可西里。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
可可西里的雪山和河流。新华社发 ![]()
可可西里境内的楚玛尔河。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
可可西里境内的沱沱河。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动物之美 这片平均海拔超4600米的大地广袤苍凉 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 却蕴藏着青藏高原丰富完整的生物基因库 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 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 ![]()
这是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的一群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
在可可西里境内活动的藏羚羊。新华网 潘彬彬 摄 ![]()
藏野驴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野牦牛。新华网 潘彬彬 摄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原羚。新华网发(宋忠勇 摄)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狼。新华网发(宋忠勇 摄) ![]()
一只藏狐在可可西里五道梁附近捕食猎物。新华社发(孙洪 摄)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高山兀鹫。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棕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植物之美 除丰富的野生动物外 可可西里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
蓝白龙胆(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
叠裂黄堇(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全世界150余种垫状植物中 可可西里分布有8科15属50种 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 占可可西里地区植物总量的五分之一 ![]()
匍匐水柏枝(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
垫状驼绒藜(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可可西里地区植物还有一个特点 外形艳丽 ![]()
多刺绿绒蒿(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由于可可西里地区昆虫较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昆虫传授花粉 植物们必须在外形上“下功夫” 而艳丽的花色 才能吸引更多的动物 帮它们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
雅江点地梅(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
叠裂银莲花(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
露蕊乌头(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可可西里地区的植物 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维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
这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新华网发 (宋忠勇 摄) 藏羚羊是跃动在可可西里的精灵 为保护它们 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为藏羚羊繁衍、迁徙保驾护航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 不间断地开展 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 的巡山行动 ![]()
巡山队员在被称为“藏羚羊产房”的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巡山。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可可西里腹地无路、无通信信号 队员们一年正常巡山都在十次以上 每次5人或7人一组 每次巡山少则20天 多则30天 ![]()
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地区冒雨拉车。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短短的100多公里的距离 他们最少要走整整两天时间 汽车抛锚是家常便饭 每次巡山就是上千公里的路程 每年要在荒野里奔走上万公里 几十年来 先后有上百名巡山队员 奋斗在可可西里反盗猎反盗采反穿越一线 与盗猎分子斗争 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生态净土”的万物生灵 ![]()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乃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给藏羚羊幼仔喂奶。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可可西里 美在哪里? 美在生态 美在动物 美在植物 更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记者:薛玉斌、李琳海、周盛盛 报道员:潘彬彬、卡娅梅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