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白居易的《夜雪》被誉为千古名作?夜雪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8 04:1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白居易的《夜雪》被誉为千古名作?夜雪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2022-03-27 00:42                    
           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一起来欣赏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非常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句“
已讶衾枕冷
“中
”衾“
和”
枕“
表明了时间是晚上。半夜里惊”讶”于”冷“,则暗合了雪。紧扣诗题”
夜雪
“。俗话说”
下雪不冷化雪冷
“,刚下雪的时候,气温不会下降,只有下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受到雪的威力。这里的”冷“则暗示出雪不是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来就是无声无息的,一个”讶“字表明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描写的。


复见窗户明
”一句,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夜深知雪重
“到了第三句,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时闻折竹声“
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折竹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定是雪下得大到了竹子不能承受的厚度,把竹子给压折了。”时闻”二字表明竹子接二连三的断,在表明夜的寂静之时也表明了诗人没有睡着。

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师者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0:59 , Processed in 0.0074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