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团扇添异彩,衍生新品聚宝盆——著名艺术名家李绪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04:32: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传统团扇添异彩,衍生新品聚宝盆——著名艺术名家李绪刚                                                         2022-07-04 14:30                                       

                                       

传统团扇添异彩,衍生新品聚宝盆

一一李绪刚原创国画《聚宝盆》系列作品欣赏

团扇是传统中国画中特有的形式,圆形画芯正方形的框画。这里要介绍的是一种来源于团扇而又不同于团扇的新的形态的国画——聚宝盆。

说到聚宝盆,人们往往想到山水画中一池被圈住不外溢的水称为聚宝盆。而这里所说的聚宝盆是一种新型圆的国画框及圆形画芯组合体。因为圆有内聚特点,和圈住一池水道理一样。故也称之为聚宝盆。装裱好的团扇方框圆芯称为天圆地方,而装裱好的聚宝盆圆框圆芯则称为双圆满。

聚宝盆不同于团扇还在于:团扇沿袭传统,一般比较淡雅,偏重于文人画;而聚宝盆是更顺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具有装饰性,适合现化建筑风格,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聚宝盆往往用在玄关、隔断、走廊丶厅堂等人员流动或聚集场所;而团扇则多用于书房、卧室等安静怡情之处。聚宝盆是从传统团扇洐生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李绪刚先生原创的聚宝盆作品,高贵灵动、构图精妙,不但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更具有聚财纳福的吉祥内涵,得到众多收藏者的青睐。

李绪刚艺术简介

李绪刚,字超然,号双清斋主,1946年出生安徽滁州,祖籍河南商丘;现定居北京。自幼痴迷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系统学习了中国画和西画,六十代末在宣传部门(绘画创作室)工作;后来到了北京发展;并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

现任中国书画名人协会副主席,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艺委会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院士;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理事;《龙梅》作品国家版权持有人;安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绪刚先生擅画花鸟,尤擅梅竹。几十年寒暑不辍,博采古今众长。作品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匠心独运,超乎一般矩度。

作品获《全球华人切尼斯书法美术大赛》国画类金奖;获《中华瑰宝•全国扇面精品展》二等奖(国家级);获《海峽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一等奖;

李绪刚《龙梅》作品是向北京奥运会献礼的时代标志性力作,入编2008年北京奥运长卷(已载入切尼斯世界记录),并刋登在新华社主编的《北京2008奥运》特刋上;应邀参加广州亚运会艺术展获特别贡献奖。

李绪刚原创作品《七彩风雨竹》,《聚宝盆》丶《风骨流金梅》丶《千年欧梅图》等系列,是当代画坛传承与创新的经典之作。

李绪刚把量身定制的画作运用于中国瓷器丶玉雕等,打造出中国高端艺术衍生品。深受收藏界青睐。

权威媒体对李绪刚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宣传报导,包括: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袭古创今栏目《龙梅寄托情感,笔墨彰显筋骨》;国家级刊物人民美术《塑造当代美术精神影响力——深度解读李绪刚先生梅花作品》;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文化栏目《李绪刚写意梅花传承与升华》;央视频《经典对话艺术名家——李绪刚》等。

李绪刚作品曾参加在太庙(紫禁城)举办的近现代和当代百位艺术家《中国之美•书画名家作品展》;参展在军事博物館举办的《新中国60华诞百位书画名家巨幅作品展》;作品应邀入编荣宝斋当代艺术名家集,并参展荣宝斋美术馆推出的《文心方遒——当代艺术名家六人精品展》。

李绪刚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拍卖成交;同时作品还被长城博物馆等收藏,在俄、美、法、德、日等数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及收藏。

著有《李绪刚梅花作品集》、《李绪刚扇面艺术》、《李绪刚专辑(小品卷)》等书籍。

作品点评

李绪刚:笔墨中孕育淡泊、朴实中表现情怀

对一个人尊重,是因为其质地洁美的品格,对一个画家尊重,是因为其引起共鸣的艺术,李绪刚为人谦虚而真诚,处事坦然而热情,初次与李绪刚打交道就被他那朴实、平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次次观摩他的作品,常常留恋其中,神会于他的笔意。作为艺术的“知音”,作为畅所欲言的“忘年交”,谈谈他的绘画,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李绪刚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力,有着娴熟的表现技法,同时,他又是一个洋溢着才情,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艺术家。他能油画、壁画,又擅花鸟虫鱼,尤以梅兰竹菊著称,他的《仙骨龙梅》系列,他的《风雨竹姿》系列,大琢了技艺,修得了真功,达到了品高气贵,卓然自立的状态。

李绪刚1946年出生于安徽滁州,他自幼痴迷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系统学习中西画的理论和技法;高中毕业之后,赶上轰轰烈烈的“下乡活动”,那时,他在宣传部门工作,画了大量油画、壁画,也画了很多领袖的风采,国家恢复高考之后,李绪刚就读于一所工业大学,从学校毕业,他开始了工程绘图工作,图纸设计,勘测丈量,若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这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工作者而言,都不敢有丝毫懈怠,由于,常年手绘于这个的工种,李绪刚练就了指哪打哪的肌肉记忆,也练就了稳、准、狠的绘事功夫。

后来李绪刚到了北京,一次闲暇之时,他到一所大学看老师画画,作为一个绘画能手,围观别人画画,实在让他难以忍受,本能的冲动让他觉得“手是痒的,心是跳的”,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中,李绪刚恣肆挥洒,一气呵成,行家一出手,老师惊了,学生呆了,不几天,他收到了学校的聘书,盛情之下,李绪刚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一名绘画老师。从此,李绪刚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更深层次的笔墨探索,他的名声也日益响亮,很多单位请他去教学、去示范,也有很多艺术机构邀请他全国“走穴”,教学、示范、“走穴”顺带着写生,足迹遍布全国,炙手可热。

画家画画挣钱,天经地义,但是,对于李绪刚而言,挣钱绝对不是画画的目的,李绪刚本就是一个简朴之人,他从未想过通过包装、宣传自己,而追名逐利,也从未想过借助诸如非凡的、虚饰的、激烈的行为来突出自己的形象,哪怕是在他声名鹊起之时,纷至沓来的订单,哪怕是备受推崇而迎来难却的邀请,他都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安贫乐道的生活,寂寞中,他冷静地思考,淡定中,他倾心笔情墨趣,一次次锤炼、一次次心绪凝结于翰墨,渐悟、渐进、渐变,他修得正果,成为名副其实而又保持内心纯粹的大画家。

《仙骨龙梅》是李绪刚的成名篇章,然而,其探索过程绝非一路坦途。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际,描绘时代盛况、讴歌大国精神,任何一个“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家都责无旁贷。作为花鸟画家,李绪刚完全可以与很多著名画家一样,画一些“梅兰竹菊”作为盛况的点缀,或者画一些小情调的“花鸟虫鱼”作为“贵在参与”的成员,可是,李绪刚认为:“适逢盛世,描绘大国气象,艺术家也应该有所作为”,那么,历来被视为文人书斋范畴的花鸟画,怎样才能表现一种气象呢?纵览历代绘画,尽管花鸟巨作题材丰富,种类众多,但是,如果照搬古人,怎能打动当代大众?显然,这需要从笔墨语言上寻找突破,更需要从艺术形式上实现创新。那些日子,画案前、庭院中、茶余饭后、夜静孤灯,翻来覆去的煎熬伴随着若现若隐的希望,山重水尽的困惑伴随着小有突破的喜悦,李绪刚天天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同学、朋友看到他那不能释怀的状态,“能画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何必为难自己?”大家纷纷劝他放弃。老实人有老实人的倔强,真诚的人有纯粹的执拗,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李绪刚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坚信“做难事必有收获”。为了打破常规,创作出新貌,他一次次打进古法,又一次次跳出程式,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他来回穿梭,反反复复尝试,一遍一遍胶着,常常有“山重水复”,却不见“柳暗花明”。一天早晨,李绪刚到北京植物园参观,百花盛开,他却沉浸于一笔一墨之间,恍恍然,他走到了一颗叫“龙梅”的盆景前,罅隙的阳光穿过晨雾照射在盆景上,盆景在光线与雾气中,遒曲盘绕,昂首欲飞,这让李绪刚眼前一亮,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他发现了“气象”。工作人员告诉李绪刚,这颗龙梅盆景有着500多年的树龄,堪称盆景中的精灵,于是,“龙梅”成了李绪刚写生的对象,这可能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声”吧!

大国气象是目标,“龙梅”是承载气象的题材,如果画的很具象,把“龙梅”画成龙的样子,李绪刚觉得缺少想象空间,如果,画成“意象龙”,又缺少逼真的神形,于是,李绪刚依仗着深厚的笔墨功夫,在具象与意象中,进行嫁接,浓、淡、泼、破,精微处,他力争神形兼备,挥洒处,他力争轻松自如,又要体现强烈的节奏。皴、擦、点、染,笔法简洁,又要最大限度地表现丰富的意态,点、线、面,能恣肆、能纵横,又竭力保持妙趣,同时,李绪刚依仗着触类旁通的融合能力,充分发挥阴阳对比来调解墨韵与渲染的微妙变化,组合、提炼、舍取,丰富的笔意随心象而动,使具象的枝干动势栩然,使意象的“龙梅”似若在云雾中升腾,具象与意象在想象的真实与视觉的真实之间寻找平衡,“仙骨龙梅”的姿貌也在动与静之间,以超强的感染力冲击着观者的视觉,令人入胜。画面,隽永中涌动着磅礴,浑厚中带着苍劲的力量,既诠释出渊源恒古的图腾标识,又彰显了大写意的峥嵘气象。

笔墨本无声,运笔者却有义,鉴赏者更生情,李绪刚在龙梅中融入思想,在仙骨中注入情感,他的“龙梅”,意态栩然,形式新颖,成为殿堂、展馆增辉添彩的重头戏,众多艺术机构视若珍宝,争相追逐,有要求题写:“龙脉人脉,脉脉相通”的;有要求题写:“龙脉通天下,世代永传承”的,……,李绪刚的“龙梅”以一种精神象征走进大众心理,成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精神食粮,他的“龙梅”也走向了国际,在全球华人吉尼斯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几近白热化的竞争,“龙梅”拔得头筹,并被赋予“神奇”的代名词。“龙梅”还因受到热烈追捧而被注册为“国家级商标”,冠以“李绪刚的样式”。李绪刚以“龙与梅”的双重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学品格,契合了当代大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高度,诸多赞誉就是大众馈赠给一个艺术开创者最珍贵的嘉奖。如果说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那是一张张名片,那么,李绪刚画的“龙梅”与前辈实可一比,假日时日,定不逊色。

梅花傲雪、香自苦寒,“梅”在大众潜意识中就是超凡、高洁、不屈、顽强的代表,“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是华夏文化的象征,想毕,用“龙梅”去表现一种图式,去讴歌赞美一种精神,很多画家都应该想到,或者也都尝试过,然而,迎合大众,弯道超车,不行就放弃,荒诞不经,意笔草率,不行就凑合,等等投机的心理,一定是那些“聪明”画家的必选,因为,笔墨语言、审美形式、视觉感官等等艺术手法,岂是朝学执笔而无深厚功力者可以为之!更非气扬浮躁者可以做到!那需要积学厚养的笔墨功夫,需要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更需要超迈的才情和卓远的心境。为了既定的目标,李绪刚在一个又一个挣扎的日子里,笃定恒心,耐住寂寞,坚定“一杆子打到底”的决心,孜孜以求,倾注心血,终于绽放出淳净厚积的内蕴,实现了突破,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于此而论,李绪刚的“龙梅”比那些以甜俗、媚俗而著称的画家显得高明很多,更是那些以“符号代替抽象”的画家难以比拟的。

在评论家、艺术同行看来,李绪刚通过积年锤炼把隐匿在生命内核中的能量激发出来,形成独特的样式,在收藏家眼里,李绪刚的“龙梅”仿佛得到某种神灵的启示,然后,借助天意开启一扇精彩纷呈的殿堂,社会大众也给予很多不同版本的解读,事实上,“龙梅”的成功源于几十年画“梅花”的基础,那是三千纸卷、万瓶墨汁凝聚后的升华,那更是人生感悟、处事哲学与独特才情的结晶。毕其功于一生的“龙梅”,必须突出强调一点,那就是李绪刚有着触类旁通的敏锐,这可能就是天赋才情吧!李绪刚可以从历代绘画中,汲取滋养,可以从老师辈的绘画中,学习借鉴,他也擅于从同辈画友、当代画展中,捕捉为我所用的素材,甚至,他可以把一切看到东西都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之中,但是,不是东拼西凑,更不是挪移搬运,而是,默默无声,化为己有,他把一切艺术元素都不露声色地笼于笔下,无别人的痕迹,唯有他自己知道,这种超拔的融合能力,就是他得天独厚的本领,也正是依仗着这种本领,他一旦确立目标,就一路吸收、转化,一路专攻、完善,不断在既有的面貌中注入新鲜血液,使创作精专久长,日趋巩固,形成自己响亮的艺术样式。

与很多收藏家一样,笔者也非常喜欢李绪刚的梅花题材,然而,除了梅花题材,笔者对李绪刚的《风雨竹姿》系列,窥视已久,得其盈尺而心满意足。李绪刚的《风雨竹姿》系列与他的梅花一样,都基于深厚的笔墨功力,却又有着别样的风采。观其《风雨竹姿》系列,竹叶纷披,竹节遒健,那是李衎的风神;临风摇曳,自然天成,那是夏仲昭的情态;色墨厚重,挺劲雄浑,那是柯九思的意趣;潇洒清润,参差掩冉,那是郑板桥的韵致,……,具体分析,神似,又都不是,在笔墨方面,李绪刚的竹子汇聚了传统先贤的优长,并转化为自家笔法,在“师造化、得心源”方面,他体悟生活的恩泽,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的胎息,眼中之美生于笔端,提炼出李绪刚式的美妙,体现出新时代艺术表现技法对现实自然之物的提纯。观李绪刚的竹子,仿佛坐望幽篁,思绪尽情飘散,又依稀听到风雨之声,萧飕淅沥,实属妙造其极,境韵无穷。所以笔者拟其名《风雨竹姿》。

美是艺术家安顿灵魂的场所,如果一个画家内心失去对美的追求,也就失去了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绪刚的艺术形式,不管是《仙骨龙梅》系列,《风雨竹姿》系列,还是其它系列,无不在法度之中,拥抱艺术之大美,画面中笔、墨、线、形、色,虽然都是为了描绘形象,然而,在具体的形象中,无不凝聚着情感,一笔一划都蕴含着畅然的心境,一幅幅“龙梅”,一幅幅“竹姿”,他都从心底出发,心性汇聚于笔意转变成艺术的风貌,成为人生的一面镜子,观之、思之,闪烁着的人生魅力,记录着自我,也怡悦着他人,从痴迷绘画的懵懂少年到功成名就的鹤发艺术家,几十年,笔耕弄翰,李绪刚融入了爱恨、融入了激情、融入了岁月,也融入了心血,在多彩的艺术世界里,笔墨的交响激荡着生命的律动,在艺术的人生中,一幅幅别样的风华呈现出真力弥满的内心,李绪刚在梅兰竹菊中孕育着宁静的淡泊,在低调朴实中表现出浓郁的情怀,他也享受着快乐人生。

(文/桑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6:50 , Processed in 0.0090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