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来源于“九段线”吗?清朝的管理至关重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2:34: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来源于“九段线”吗?清朝的管理至关重要                                                         

2022-06-19 12:58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因此对海防不是很重视。例如明朝虽然有七次下西洋的活动,但是并不重视对海洋的管理。由于推行“海禁”政策,许多岛屿的居民被迁移到内地,澎湖巡检司也一度废弃了200年。直到西方殖民者东来,我们才开始重视起海防。清朝时期,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西方殖民者对沿海的威胁,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管理中国的领海。
一,清朝“海防”的大背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统一台湾之前,清朝的海防措施主要继承明朝,也就是推行“海禁”,甚至颁布“迁海令”,在沿海地区驻扎大量的军队,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郑氏集团反攻大陆。当时清军水师还未真正建立起来,选择海禁实乃无奈之举。

明朝海禁地图
1683年,清朝统一了台湾,海禁政策也就废除了。康熙帝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个海关,开始参与全球的贸易。很快,清朝的对外贸易就发展起来了,出现了“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的局面。
康熙开海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当时,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疯狂扩张,而荷兰、西葡早就占据着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澳门等地。他们的武器先进,对中国沿海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康熙帝曾说:“海外等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康熙的预言的确被验证了。

开海之后,许多商人将中国的粮食运往东南亚贩卖给殖民者,给殖民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还有许多商船有去无回,康熙年间每年下南洋的船只达到了千艘,但是“回来不过十之五六,其余悉卖在海外"。针对这种现象,康熙帝禁止中国人到南洋贸易,但是并不禁止洋人到中国贸易,这就是“西洋来市”。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收集中国情报,搞渗透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康熙帝将不尊敬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教士赶出国外。雍正则只留下一部分外国人在中国制作历法,其他则全部赶出,禁止天主教的传播。不过雍正废除了下南洋的禁令,鼓励从东南亚进口大米。

乾隆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方通商的限制。1757年,乾隆推行“闭关锁国”,只允许在广州进行“一口通商”,限制进口西方货物,禁止洋人进入内地。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访华,提出了建立外交关系,全面通商,以及将舟山岛划给英国以储存货物的要求,遭到了乾隆的拒绝。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防止殖民者的渗透,但是也隔绝了中外联系,加速了中国的衰落。
二,清朝的海防体系建设
早在皇太极时期,为了对付辽东沿海岛屿的明朝水师,清朝就开始着手建设水师。不过,由于明清战争主要是在陆地上展开,水师建设并未得到重视。清朝统一内地后,为了消灭郑氏集团以及沿海的海盗势力,清朝在整个海岸线都建设了水师,也就是“外海水师”,除了旅顺的八旗水师之外,其他均为绿营水师。

在乾隆年间,外海水师的战船为826艘。到1799年,仅仅福建水师就有31营,战船266艘。清朝内河水师和外海水师的船只不同,外海水师的主力战船为赶缯船和艍船,每船都装备有大炮、火箭等武器。这些船只是3年一小修,5年一大修,10年后重造。
雍正初年,天津水师大赶缯船每船配水手、兵丁86人,装备大炮4位、斗头炮1位、百子炮4位、子母炮2位、鸟枪28杆、火箭8桶、火朗8个、火罐40个、火药200斤、大铁弹200个、铅弹50斤、弓箭8副、钩连枪8杆、竹杆枪20杆、排刀10把、割撩刀8把、挑刀8把、藤牌10面、木牌8面。——《中国军事通史》
在沿海地区,则大规模修建炮台。1716年,康熙帝下令在沿海各地都修建炮台,其中广州的炮台建设最多,防御最强。两广总督杨琳奏称:“广东沿海险要地方,修造炮台、城垣、汛地共一百二十六处,盖造营房共一千三百八十间,拨守官兵共三千九百九十一人,安炮八百零七位。”
广东沿海防御最强的当属于虎门,这里是出入珠三角的要塞,因此建设了三道防御体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虎门并没有占到什么偏于,于是才转而攻击其他地方,可见广东的海防建设还是值得肯定的。
虎门炮台
同时,清朝也加强对沿海岛屿的管理。平定郑氏后,朝廷许多大臣认为台湾岛乃是蛮荒之地,如果管理则入不敷出,应该放弃。康熙帝决定采取施琅、姚启圣的建议,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驻扎军队。这标志着清朝的海防意识得到了加强。1787年,乾隆帝又派福康安平定了林爽文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土地,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被葡萄牙“租借”,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租地。清朝入关后,在澳门驻扎军队,设置官府以管理澳门。1731年,雍正在前山寨设立香山县丞衙门;1743年,乾隆帝又在前山寨增设海防同知衙门。不久,清朝又出台了《管理番舶及澳门章程》《澳门善后事宜》等,加强了对澳门的管辖。

清朝官员巡视澳门
1808年,英国军舰企图强占澳门炮台,嘉庆帝下令严肃处理,于是两广总督吴熊光中断贸易,让英军失去补给,英军被迫退出澳门。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清朝在澳门增加了炮台,并严禁外国船只擅自进入中国内河口。嘉庆强调:“海洋地面,番舶往来,原应内地官兵实力查缉”。
清朝的这些措施,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面临的殖民威胁越来越严重,也表现出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了。当时中国的海防还停留在重内轻外的阶段,也就是重视海岸线的防御,忽视远海防御,这是后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清朝水师巡游南海
为了守卫领海,清朝还建立了巡防制度,规定各省外海水师必须定期到所辖的海域巡逻。康熙年间,绿营水师总兵担任总巡,亲自带兵出海巡逻,其他将领则分巡。1724年,雍正帝又下令沿海各省的总督、巡抚必须出海巡视。1801年,规定了各省水师的巡海范围、巡海时间和规模,成为了定例。
这里重点说一下清朝水师在南海的巡逻。中国古人将南海称为“涨海”,将东沙、中沙、西沙群群岛叫做“千里长沙”,将南沙群岛叫做“万里石塘”。这些岛屿在古代为中国渔民暂驻之地,出土过许多唐宋时代的文物。

宋朝的水师曾经巡逻到“九乳螺洲”,也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岛。元朝时期,在西沙群岛建立了南海测影所(北纬16度)。明朝时期采取了海禁政策,南海诸岛被视为海外番邦,强制渔民迁回国内。
清朝时期,又重新对南海地区进行了巡逻。1710年—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陞带领水师到了七洲洋,“调琼州,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根据考证,“七洲洋”为西沙群岛以南的海面。
在赤道北一十三度,过瓦蕾拉山,安南东南境也,海名七洲洋。——郭嵩焘《使西纪程》
清朝巡逻南海是常态化的。越南人黎贵惇《抚边杂录》记载中国海南文昌县的官员经常在南海巡逻。安南安平社军人往“万里长沙”采拾沉船遗物时,遭遇风暴漂到青澜港,清朝官员得知后,经过审讯,将他们“押送回籍”。
《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的资料
1883年,德国间谍船到达了西沙群岛,清朝提出了抗议,德国船队被迫撤离。1907年,日本人侵入了东沙群岛,遭到清朝的反对,日本被迫撤离。之后,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勘林港外西沙各岛,并在14个岛屿上命名勒石。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的南海部分
清朝将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都画在清朝的版图上,例如1755年的《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
综上所述,清朝不仅仅奠定了中国陆地疆域的基础,还奠定了中国海疆的基础。正是因为清朝对南海诸岛进行了行政管辖,才使得中国拥有了南海诸岛的主权。民国时期,也就是根据清朝管理的范围画出了“十一段线”。当然,清朝作为传统的古典文明王朝,对海疆的管理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西方的水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2:52 , Processed in 0.0083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