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大决战中,为何平津打的这么轻松?国军:50万对100万,怎么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9 04:13: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大决战中,为何平津打的这么轻松?国军:50万对100万,怎么打                                                         2023-04-19 09:00                                       

         在三大战役里如果说辽沈是决定根基之战,那么淮海则是空前惨烈的大会战。基本上三大战役出镜率最高的会战就是辽沈和淮海。在辽沈战役中国军有卫立煌、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等名将,淮海也有杜聿明、黄维、邱清泉、黄伯韬等悍将。而反观大决战另一场——平津战役,在星光上可就暗淡多了。基本上除了傅作义之外,就是能守天津一个月,然后被我军29个小时攻克天津打脸的陈长捷了。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在三大战役里最没存在感的就属低调的平津战役。既没有辽沈的一锤定音,更没有淮海60万吃80万豪迈气魄,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东野一入关就直接宣判了平津战役的大结局。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平津战役看起来这么写意轻松和低调呢?其实有关于平津之所以这么顺利,雨田君之前也说过,而此次介绍,将更多地集中在双方实力上

我军硬实力绝对碾压
在三大战役中,要说我军占据绝对优势战役,还得说是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我军处于劣势。辽沈战役我军正规军70万对国军50万(二级军区30万地方军队不算)稍占优势。而平津则是在兵力和装备上绝对碾压。

那么当时我军在平津战役和国军在兵力上的对比如何呢?
平津战役是华北野战军联合东野入关部队一起发动的,当时华北野战军经过整编之后,在聂帅的带领下加上地方部队一共有将近46万人,几乎等同于傅作义的华北剿总。不过真正的野战部队一共是3个兵团,徐帅的1兵团,杨得志的2兵团和杨成武的3兵团,3个兵团强盛时有32万人,在平津战役前人数为27万人。其中除了徐帅的1兵团在山西监视太原方向的阎锡山之外,剩下的两个兵团全部用在华北傅作义方向。因此在东野没入关之前,华北野战军的实力虽然要弱于傅作义,但实际上是傅作义的也拿华北我军没办法,谁也吃不了谁。

不过这个微妙均衡,随着东野百万大军的入关而被彻底打破,当时东野入关部队有12个步兵纵队加上一个炮兵纵队。按照一个纵队4个师将近5-6万人,以及野司机关和直属作战单位来看,人数将近80万,而且这80万全部都是野战部队,并非地方军区部队。故而这么算的话,在平津战役上,我军集结了将近110万的野战部队,而傅作义这边实际能作战的野战部队实际上也才50万左右(不包括一些二线保安部队)。
在兵力上我军是2:1遥遥领先。

当然我军除了数量优势明显外,在质量上更是超过了国军一大截。
在华北的国军驻军番号里面,能称得上硬核桃部队的有绥军系统的35军和104军(暂4军改编而来),35军是有400多辆卡车的机械化部队,其战力不输五大主力,而兄弟部队104军算的上半美械标准。除了傅作义系统之外,中央系的全美械13和94军,半美械的62和92军。一共也就6个能有战斗力的部队,这些部队除了35军和13军,基本上其他部队在辽沈和淮海,都只能算二流。

而即使是石觉13军也很难和我东野一个普通步兵纵队(相当于国军的军)相抗衡。当时有军属炮兵团,但只有105mm榴弹炮8门,3个师属的山炮一共才12门,81迫击炮才62门,轻武器方面,冲锋枪400支,轻重机枪800挺。这个火力对标淮海的中野看着还行,但要说和东野相比,那真的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以入关的的东野1纵为例,人数为6万人(4个师编制),山野榴炮74门,步兵炮50门,加起来身管炮就达到了120门,而13军也才不过20门,重火炮比是6:1,轻重机枪1200挺,冲锋枪4000支是13军的10倍。

而且除了这些纵队之外,东野还有当时我军和国军中,最强的对属炮兵——炮纵。东野炮纵有多富裕?当时东野炮纵的重炮部队在解放东北获得补充之后,其重炮数量就已经全面超过对面国军的总和。在平津战役中我军之所以能29个小时叩开天津大门,炮兵当立首功。就连当时一直困扰徐帅进攻太原的火力难疾,也因为东野炮兵入关迎刃而解。

国军士气低迷
正如雨田君之前说过,其实“华北问题”的主要还是看“东北”如何解决。因为当时华北和东北实际上一体的,国军在东北作战靠的是华北供给,当时华北更像是东北的大后方,而辽沈战役之后,这个后方是暴露在我军直接炮火下的。明眼人都是知道东北拿下的之后,华北就是孤军了,往南有中野和华野,往西有西野,往北有东野。因此当时的华北实际上除了出海之外,就是南下淮海参战。

这个道理实际上傅作义和蒋都明白,但是傅作义不愿意放下华北剿总这个香饽饽,犹豫不决,最终让东野提前入关切断其退路。而东野入关之后,傅作义的50多万大军实际就成了瓮中之鳖,士气很低低迷,这些国军听闻带狗屁帽子的东北野战军都能吓出一身激灵。因此士气低落,要么被我军消灭,要么和平接受改编,索性傅作义选择了后者,才避免孤城北平免受战火袭扰。

国军士气低迷,还体现在战和不定。
虽然傅作义是名义上的华北剿总,但除了自己的20万绥军之外,还有将近20万人的中央军部队(石觉和李文两个兵团)。这20万人其实想打的,但傅作义的绥军在张家口被围以及35军在新保安被消灭后就已经决定了其要和我军和谈的结局,这就造成了国军华北剿总内部的矛盾,绥军求和,中央军想打,两边相互制衡,而想打的中央军,傅作义又不让打,想从海上跑路,又被我军给围死在北平、天津和塘沽等地。因此国军当时士气低迷,也让我军在平津作战中事半功倍,得以顺利解决华北问题。

雨田君说
概言之,所谓“上兵伐谋”在平津战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华北的国军所之所以这么顺利地解决,一方面是在我军强大的硬实力威慑下,国军在先天上就处于劣势,要知道华北国军其实精锐并不多,但他们要面对的确是我军装备最为精良的东野。
另一方面,是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待价而沽的傅作义,以及顽抗到底的中央军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国军的抵抗力量,这也让我军得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平津之敌。
—The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9:51 , Processed in 0.0082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