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友去前线,辛弃疾醉着写词告别,看似旷达其实满腹牢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4:3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好友去前线,辛弃疾醉着写词告别,看似旷达其实满腹牢骚                                                         

2021-01-22 22:55                    
                          

腊八已过,年关将近,我们将暂别寄托梦想的他城,踏上归乡的旅途。围炉夜话,父母在侧,是多少次的午夜梦回。风萧萧,云漫漫,舟车逶迟于尘寰,与新朋挥手,与故友相约。人生的旅途,就是不断的分别与相聚。

中外古今,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所以,离别同样是古人挥之不去的忧愁,是古诗词诉之不尽的神伤。

江淹一首《别赋》令无数读者百感凄恻。王维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堪称千古绝唱,由此还诞生著名的送别古琴曲《阳关三叠》。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抚慰了多少异乡人的黯然。

而用宋词诉说的离别,离梦踯躅,别魂飞扬。今天我们看一首辛弃疾的《定风波》: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辛弃疾的词,无论是送别还是写景,亦或抒怀,都透露着一股家国天下的情感。而这种情感,需要结合辛弃疾写作时的环境背景,才能深层次地解读出。所以我们先梳理下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本是北宋官员,后来靖康之变,辛赞来不及带领族人南渡,无奈之下,成为了金国的官员,后来官至南京开封府知府。

不过,辛赞一直心系宋廷,期盼南宋有朝一日能够在某位大英雄的带领下,收复故土,恢复他宋民的身份中。这种思想,辛赞从小就传输给了辛弃疾,所以,辛弃疾从小就立志,要恢复中原。

霍去病,辛弃疾。这两个仿佛对仗的名字,不是巧合,而是辛赞对孙子寄寓的厚望。辛弃疾能成为那位大英雄吗?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不仅是因为他词风的壮阔豪放,更是因为他所具备的燕赵侠士之气,以及英武果敢的性格。

当河北、山东地区许多百姓揭竿起义时,辛弃疾安顿好族人,变卖家产,也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起义军,并且投靠了耿京的队伍。

本来辛弃疾说服了耿京联合南宋朝廷一起北伐,但张安国杀害耿京叛变,辛弃疾的计划毁于一旦。辛弃疾震怒之下,带着50骑兵,假装投奔张安国,进了有5万守军的济州城,最后活捉了张安国,全身而退。

辛弃疾由此名声大噪,被朝廷任命为官,做江阴签判,是文书工作。辛弃疾没有在乎这个官职很小,他以为,进入了仕途,总有机会领兵北伐的。但进入南宋朝廷后,辛弃疾再也没有回到那段戎马倥偬的日子。

第一,南宋对于北伐一直下不了决心。

第二,辛弃疾是“归正人”,是从金国那边过来的,朝廷压根对他不怎么相信。

所以,辛弃疾一直得不到重用,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像他这样的主战派,后来不是被贬官,就是外放。

公元1181年,因为无中生有的台谏,朝廷撤了辛弃疾提点刑狱、安抚使以及隆兴知府等职。辛弃疾干脆到了带湖(今江西上饶城外)隐居。就如当初苏轼在黄州一样,辛弃疾开始种稻插秧。

稻田旁边,有一排供辛弃疾休息、存放杂物的小木屋,辛弃疾为之取名“稼轩”。

可是,连死前都要呼喊杀敌的辛弃疾,哪里能够安心种地呢?

公元1190年,辛弃疾与友人宴饮,其中有一位叫做范廓之的朋友,要去往建康,那里是抗金前线。闲居近十年的辛弃疾,心潮澎湃,写下了上文的《定风波》。

上阙写的,是与友人离别的感受。首句像是一个开场白,意思很简单,词人说自己歌一曲,权当酒后醉语,也是送别之语。

人生一世,如浮云聚散,离别分手是难以避免,无可奈何的。但是呢,只要感情深挚,即便相隔千里,也似乎很近,如若比邻,因为心中记挂着对方。

而如果是酒肉朋友,泛泛之交,没有真情,嘴上虽然称兄道弟,然而双方即便相对而坐,也像是隔着大山大河。

这一句,既是讲述友情的真谛,也是表达家国之恨。辛弃疾立志北伐,却一生蹉跎,被不停的罢官外放,他屡屡登高北望,望着山河故土,然而却没有上阵领兵的机会,壮志未酬的忧愤,尽在“无情”二字。

家国对辛弃疾无情,辛弃疾对家国始终有情,不曾忘记,不曾放下。

这种忧愤,结合下阙看就非常明显。

如今寄语建康城下的水,如今我隐居,再也不怕风波之恶了。词中的风波,便是政治风波。可见辛弃疾对于官场争斗已经很厌恶了。主和、主战两派,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所谓的“不怕”,是极度的失望。

如今虽然不能称为鸥鸟的同伴,但隐居久了,也和斗笠蓑衣的渔翁差不多了。下阙看起来是旷达的,有着出世之意。但这种旷达,还不是真正的旷达,辛弃疾是放不下北伐的。所谓的旷达,不过是壮志难酬的愤懑与牢骚。

可正是因为辛弃疾的这种不旷达,不放下,才令后世许多人钦佩崇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7:49 , Processed in 0.0083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