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为保住京西古村的清朝古宅,机智拆成“积木”后原样搭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27: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张鹏2016-10-30 17:46:00
北京的胡同、名人故居、古宅、古村正在一个个消失,在岁月和推土机的双重碾压下化为齑粉,然而,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把京西古村的清代大宅院硬是从山上原封不动“搬”到了山下,为人们留下了文化延续的痕迹,也为居民们留下了一份念想。
京西古村五里坨最早出现在明朝宛平县令撰写的《宛署杂记》中,它是京西门头沟到北京阜成门这条著名的驼铃古道上的一个热闹繁盛的村落,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一开篇就提到了它的名字,祥子拉着骆驼一路进城,五里坨正是他经过的村子之一。几百年来,驼队、香客来往不绝,五里坨也成了著名的京西古村。

然而,如今的五里坨村已经是高楼林立,和它的名字透露出的乡野气息相去甚远,负责五里坨村拆迁项目的范冬元带笔者来到村中心,让人惊异的场景出现了,楼群中的空地上忽然冒一大片古老的宅院,墙根下是留着百年磨痕的老碾盘和拴马石,墙外是遮天蔽日的老槐树,树下一群老人自娱自乐地吹拉弹唱……四周是高楼大厦的背景,这样的一幕让人恍若隔世。
“两座200年的四合院,5座150年的四合院,五里坨古村民居的精华,都在这里了!”范冬元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这片地方在规划中本是绿地,但是范冬元硬是“死扛”住了各种压力,执意保留下了这一片古老的院落,并把它建成了“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去年,舒乙先生为老屋题写“院子里的故乡”,这几个字精确地表达了村民们的乡愁和情感所系。

(原样保留的清代古宅大院)
说起老民居,范冬元指着门楼上的砖雕如数家珍:“五里坨老百姓的住宅,在京西最典型,你看这墙上的花砖,与北京城里的不同,城里花砖以龙和麒麟图案最多,有望子成龙、代代封侯之意,而我们这里雕刻的是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点缀的是梅花、葡萄、牡丹、菊花纹饰,一片和谐温馨,田园风光。这才是京西文化的特点,没有一点官气,体现的是老百姓恬淡、安详的生活价值观。”
这一片古村的所有老屋范冬元都无比熟悉,细微到影壁上的装饰,窗棂上的木雕,糊窗的花纸,他都一一拍照记录;每一户的家族历史、人事变迁他也都要找村民问个明白,做这件事他用了整整8年,照片拍了15万张。
范冬元自己最得意的一个“创举”是把有200多年历史的钱家大院从山上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山下。当他第一次走进这座大院时,就惊讶于它保存的完好,居住者非常珍爱,古旧的门窗从未更换,连农家最寻常的鸡窝也没有垒,大门口写着“蹈和”两个大字,古朴雅致。
可是钱家大院的地址在规划中要修建一条重要道路,似乎大院拆除的命运已经无法避免,钱家人心急如焚。
范冬元心里无比纠结,拆迁负责人和京西文化爱好者这两个身份激烈地冲突起来,最终,他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那就是原拆原建,把院子原样“搬”到山下。
整个平移工程是范冬元亲自指挥的,他让工人把每一块大梁、木料、柱石、砖雕、门窗都编上号,拆下来之后,又像搭积木一样,在山下原样搭了起来,修完之后,依然是原来古旧的模样,丝毫未变。

(像搭积木一样重新搭建起来的古宅)
“修旧如旧也是一种保护,我想做的是保留这些老房子本来的样子,保留村民生活的痕迹,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毕业于建工学院建筑专业的范冬元对古民居保护有他的自己的想法。
和范冬元一起走在钱家大院里,除了房梁上残存的编号字迹,完全找不到重建的痕迹。淡绿的有些褪色的门窗,被足印磨得凹凸不平的门前的条石,发黄的却依旧美丽的糊窗纸,墙根下装饰精美的透气孔……似乎静默在百年时光中,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钱家大院终于留住了,在范冬元的努力下,另一处经典的京西大宅——王家大院也得以在原址保留。这是由5座四合院组成的民居群落,房屋就有60多间,主人清末从山西迁来北京,整体建筑带着山西大院的精美风格,青瓦覆盖、素面影壁、出檐窗饰,为五里坨地区仅见。古村改造前,王家大院已经成了杂乱不堪的大杂院,如今,范冬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它本来的模样。这几座大院连成一片,成为今天的“民俗陈列馆”。

(另一座保留下来的古宅——王家大院)
走进“五里坨民俗陈列馆”,才发现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各种“宝贝”,林林总总,随意散落,大到几百斤重的石磨、石碾、饮马槽、栓马石,小到装饰精美的瓦当、带着裂纹的瓷碗、补袜子的压袜板,还有成堆的青瓦和砖雕,上百个各种样式的条凳,数十个门板,甚至村民家中的农具、竹筐、笸箩……这些都是范冬元在古村改造中收集抢救的各种老物件,它们也许算不上文物,可是范冬元却执意要留下它们,他觉得相比于老屋民宅,这些东西更是触手可及的“记忆和历史”。
“当时真像打仗一样,拆迁工程一开始,成百的废品贩子蜂拥而来,我召集几个村民组成了一个‘文保队”,24小时值班,和他们拼时间,抢东西。”很多东西已经被收废品的拉到了收购站,他们又追回来,甚至花钱买回来。

范冬元把一片木制的隔扇从废品堆里扒出来的时候,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他用牙刷和洗涤灵一点儿一点儿刷出来,隔扇上梅花盛开,喜鹊欢叫,做工精细、线条优美,“尽管是老柴木,不很贵气,但120年不变形,像这样的梅花隔扇,五里坨20多家都有,不金贵,但能直观反映地方民俗特点。”
如今,民俗馆已经收集了老家具300多件,老物件1000多个,老照片资料10万多件。范冬元说,他收集老物件,是因为不想延续数百年的京西文化从此断绝。

建立民俗陈列馆,范冬元最初只是想给老物件找个存放的地方,他没想到,在村民心中,这里的精神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村民的新生活在高楼上开始了,而悠远的记忆在这里得以延绵。老邻居们会经常来此聚集,见面聊天,有人来这里的图书室看书,有人来摸摸自家的老家具;家里老人去世了,小辈会郑重地端着老人的骨灰盒来院子里转上一圈……这里,成了村民们随时可以回来的家。

(笔者和范冬元先生)
虽然长达10余年之久的京西古村拆迁改造工程已经结束,但是范冬元还是会经常回到这里,他喜欢听村民们亲热地称呼他“老范”,和他拉家常,他还在精心规划着民俗陈列馆,让它的藏品更加丰富,他所做的一切早已超越了一个政府官员的职责。
“无关身份和职位,做这些,是出于一个老北京人的情感吧!”古槐树下,范冬元微笑着说。
[“京味儿”的作者张鹏为资深记者,京城土著一枚。此专栏全部为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转载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3 11:24 , Processed in 0.0078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