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趣闻:《全唐诗》成书,归功于两位清代的历史名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9 19:51: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诗趣闻:《全唐诗》成书,归功于两位清代的历史名人。                                                         

2021-04-19 18:14                    
                          唐诗趣闻:《全唐诗》成书,归功于两位清代的历史名人。
中国悠久的历史给现代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古诗就是其中之一。从童稚时代重复大人们一字一句传授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三十而立夜深人静时一遍遍体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写尽天下事,诉尽人间情。中国人因为诗有了独步世界的鉴赏能力,“长亭”知惜别,“鸿雁”知思乡,“猿啼”知悲伤……
相信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读者们都有强大的鉴赏能力,请欣赏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如果只看诗的内容,你能否猜出这是哪一朝代的诗?唐诗,宋诗,又或者是元诗?
借助网络的力量,我们知道首诗名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因此这是一首元诗。而整个搜索过程只需要短短几秒。古时候没有数据库,也没有搜索引擎,那人们如何知道自己吟诵的诗歌出自谁之手,来自哪个朝代呢?
方法很笨拙,一方面是人们的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字记述的方式,传承诗歌。比如前人编纂的诗集,如《全唐诗》、《全宋诗》、《唐诗三百首》、等等,各种碑文石刻上的文字有时也会记述诗词的来历。

不过既然是人们的记述,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偏差,比如上文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如果我们查找它的出处,会发现它被《全唐诗》收录。
全唐诗,顾名思义,收录的古诗范围限定在唐朝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这首诗名为《过洞庭》,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作品。直到1987年,陈永正教授考证这首诗其实是被《全唐诗》误收,原名《题龙阳县青草湖》,并且也不是唐温如唯一的作品,才还其本来面目,为其找到了真正的主人。
或许有的读者会疑惑,查明一首诗的朝代真的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即使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唐诗比较也毫不逊色,但是从研究历史、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样一颗明珠对元代的诗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辨析一首古诗的来源与鉴赏一首古诗都是具有价值的。
《全唐诗》误收元诗,这是孤例吗?唐诗承魏晋风骨,又开创宏大气象,与我们相隔一千年的时间互相遥望,这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给唐诗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对唐诗又有哪些误解?本期文章开始,小编将带领读者们踏上寻找唐诗之路。
如果要学习唐诗、了解唐诗,绕不开的一部诗集是《全唐诗》。

《全唐诗》如何成书?
唐朝至清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人汇编唐朝诗集,这些诗集虽然有的冠以“总集”的名号,但是作者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如何收集还是有大量诗歌被遗漏,这是一种遗憾。等到清朝时,有一位皇帝想要借助皇权的力量完成这项千年未有人能做成的事业,他就是“千古第一帝”——康熙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便开始考虑编纂一部真正的唐诗合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来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这位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同年五月,曹寅延请十位在籍翰林在扬州开馆,进行编纂工作。所谓在籍翰林,就是他们在翰林院的工作已经结束,回到南方的故里,养老或者赋闲,这些已经退出工作第一线的知识分子又开始了他们忙碌的生活。

《全唐诗》的辑录是一项浩繁富博的大工程,它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朝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又参考清以前流传的各种别集、总集、类书,此外还“旁采残碑断碣、碑史杂书之所载”,广泛收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繁荣的景象。《全唐诗》所收诗篇之多、网罗之广、文体之丰令人叹为观止。此书一成,立刻成为有史以来最大、收录一代诗歌最全的诗歌总集,是唐诗研究者所必备必读之书。
但是《全唐诗》的编修工作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呢?第二年十月,也就是,这部收录四万多首诗、共计900卷的巨著,只花费十位编者一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明朝《永乐大典》耗时六年,编写人员共计2163人,同为清朝时期完成的《四库全书》,耗时十四年,参与各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有4200人。
《全唐诗》怎么会这么快完成?
虽然用《全唐诗》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作比较不是十分恰当,但是《全唐诗》的完成速度确实令人惊异。小编认为,这可能归结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全唐诗》的两部底本本身内容丰富,质量上乘。
《唐音统签》全书共一千零三十三卷,共十大类,以天干为名。除了囊括各种唐人作品外,胡震亨还对唐诗的源流与变革、体制的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异同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一些常用词汇,他也做了注释和考订;书中引用的杂史、笔记、地志、诗话及各家别集的材料,都进行了考订,其中一些引用的材料,原书都已散佚,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此外,他在小注中记述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作者在唐诗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因为他财力有限,只刻印了其中的“癸签”和“戊签”发行。此书原稿后来被皇家收藏,如今故宫博物院藏有范希仁抄补本。
季振宜是江苏泰兴的盐商后代,他年轻时喜爱读书,利用家里的财富收集了大量书籍。为了编纂《唐诗》,他披肝沥胆十余年,全书共717卷160册,收录了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诗。这本书现存三个文本,一个文本是手稿粘贴本,也就是编者在初期工作中利用原始材料拼贴完成的作品,通过初稿上的涂画,可以理解当年季振宜的工作思路,原始材料来自何处,如何对原材料进行删改等等。

第二,《全唐诗》基本是两部底本的复制粘贴
如果我们对比两部底本与《全唐诗》,观察他们的异同之处,可以清楚的发现,《全唐诗》是在这两部书的基础上拼凑而成的。全书主体部分,初、盛唐时期以《唐诗》作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中、晚唐时期,增补大量《唐音统签》的内容;《唐诗》不录残句,于是根据《唐音统签》查漏补缺,小传则删繁就简,编次做了适当调整。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还作了校订补遗工作。《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是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是因为这两部书丰富的积累,编者们也就不必钩沉索隐,从零开始梳理浩如烟海的唐朝诗歌。
但是,这样的拼凑其实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比如《全唐诗》里没有收录王梵志的诗,因为他的诗在《唐音统签》里被编入了章咒偈颂部分,而编者认为《唐音统签》中章咒偈颂二十四卷的内容不属于诗歌,于是在融合时将其全部删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没能在体例安排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令许多后来人感到惋惜。

第三,虽然《全唐诗》由皇帝领衔,借助皇权力量完成编著与刊行,翰林院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唐诗的机构,编者们在文本的鉴别、史料的排编等方面做的十分仓促,明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却被当做一次命题作文、一次例行公事。
比如,唐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产生字句的差异,在作为底本的两部书中,在这些有差异的地方作者都附有说明以及引用的文献,用于确定究竟何者为真,《全唐诗》的编者将两本书中的校对一律改为“一作某”,也没有做周密的考订。《全唐诗》耗时一年半便宣告完成,其实也正说明编者们的敷衍之心。
如果给《全唐诗》做一个总结,从积极角度来讲,它实现了皇帝和很多文人骚客的心愿,完成了总汇唐诗于一体的工作,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收益多多;而从消极的一面来讲,《全唐诗》是一个“大坑”,它的编纂经历值得后世所有汇编工作者警惕。历史上对《全唐诗》的评价如何?《全唐诗》具体存在什么问题?不要错过下期文章小编的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5:49 , Processed in 0.0078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