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过先知孔子的精神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06:52: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20-12-26 06:54 编辑

走过先知孔子的精神世界                                                         
2020-12-25 18:00                    

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18年3月22日至2019年3月15日,杨鹏老师用一年时间,讲完《论语》百课。经过一年多的细心编辑与修改,2020年10月,《天生德·杨鹏解读<论语>》一书得以出版。著名学者刘军宁老师评论此书说:“孔子的主要身份有三种:先知、君子、帝师。过去解读《论语》的著作,多持君子和帝师立场,本书的根本超越是从先知的角度来看孔子,揭示了先知孔子的精神源头,展现了先知孔子眼中的世界。”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作为先知的孔子身上那种自信笃定、执着努力的精神,和《论语》的其他面相一起,沉淀在中国精神中。读懂《论语》,行有所傍,心有所依,获得人生力量。
今天我讲《论语》百课的最后一课,第一百课,是对前面九十九课的一次总结。
前面每一课,我们都会有字词解释、思想分析、小结这三个环节。有了过去九十九次小总结,各位容易理解今天的大总结。
我今天用《论语》中孔子的四句话,来总结孔子的思想,总结孔子的 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第一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话出自《论语·阳货》,我用来讲孔子的世界观。
第二句:“天生德于予。”
这话出自《论语·述而》,我用来讲孔子的人性观。
第三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我用来讲孔子人生观。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话出自《论语·颜渊》,我用来讲孔子的社会观。
《论语》是个通道

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总结《论语》的角度。
研读《论语》里的一个个文字,我最初是当成一件件考古资料来研究和解读,尽可能还原到这些资料所处的时代中去。研读到最后,我的看法改变了。
《论语》的文字,不是一个个从地下挖出的考古遗物。 《论语》的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要把读者的心灵引向一个世界。《论语》的文字,构建了一个通道,要把我们的精神联通进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超越现实世界,主宰现实世界。进入那个世界,联通那个世界,对个体生命,对社会命运,都很重要。


人类思想史上,这种具有通道功能的经典并不多。中国诸子百家中,具有这种强通道功能的似乎主要是《道德经》和《论语》。《尚书》《诗经》《逸周书》这些经典中,也有一些篇章一些句子,具有这种通道功能。
伟大的作品并不是一个储存丰富的仓库,而是生命通往本源的通道。这样的通道作品不多,有少量伟大宗教作品、少量哲学作品、少量文学艺术作品。看到那个超越性的世界,写出通道性的作品,这是思想事业的最高峰。
我有一种直觉,看思想作品,瞬间能判断这是一个仓库还是一个通道。仓库性作品的不同,在于储备的物品多少不同,好坏不同。通道性作品,是引人去一个超越性的世界,一个更宏大的世界。仓库性作品和通道性作品,本质不同。有人称钱钟书为国学大师,其实他是一所旧知识仓库。
人类思想史中,《论语》是一个重要通道。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论语》是一个伟大的通道。孔夫子是抵达了精神之峰的人。孔夫子站在群山之巅上,看到了什么?他下山以后,想向他那些没有登顶的学生传达些什么?

一览众山 Jeff Pittman
我们在《论语》的精神通道中,已行进了九十九课三百五十三天。我们到达一道大门前,大门上有四把锁。我们今天努力打开这四把锁,看看孔夫子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神圣风光。
我说的这四把锁,讲的是学术规范,这是完整分析一个思想体系需要进入的角度。
这四个角度说起来很普通,这就是 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我们可以统称为“四观”。
基因学家们习惯说,人不过就是基因信息的裁体。人生生死死,基因信息通过人体绵延传承。
某种程度上,人生不过是“四观”信息的载体。人类精神史上,真正影响历史的“四观”不多。个体有生死,但一些“四观”通过文字、教育、习俗,在人类社会中延绵不绝传承。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这些思想史上代代相传的观念,这些文化传承的单位,称为“Meme"(模因)。我先不去定义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人性观、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社会观,在讲解过程中自然会定义清楚。《论语》“四观”清楚,我从《论语》中的这四句话,来分析《论语》“四观”。
《论语》的宇宙观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指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运行的自然秩序。请记住 “秩序”这两个字。对孔子来说,这个世界是确定的、是有秩序的。孔子这句话,引导我们的眼光,去发现客观秩序,去发现支配宇宙万物运行的 客观秩序

四季更替, 自然秩序
秩序普遍存在,人类思想史上,相信客观秩序的存在,这是一种普世认识,没有任何一个文明没有一种 “客观秩序观”
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有客观秩序、有客观规律可循。如果没有恒定客观秩序、无永恒自然规律,科学研究就失去了前提。我们很难想象,宇宙秩序变幻不已。今年是一年四季,明年一年九季,后年一年二十季,那就是失序,全乱套。
“百物生焉”,百物创生。“百”是形容多,指万物创生。请大家注意这个“生”字,这个世界中,有力量催动万物创生,一个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天何言哉?”上天不言,说明上天的力量无形。
我在《诗经》课中,讲过的《诗经·大雅·大明》的诗句: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上天运载万物,无声无味。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无言的上天,无形的上天,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种创生秩序背后的推动和运行的力量。
宇宙万物背后,有一个支配创生秩序的力量,《论语》中孔子称之为 “天”,《中庸》中孔子称之为 “上帝”。这个创生万物支配万物的力量,是对生命友善的力量,是推动秩序运行和万物创生的力量,是维护存在的爱的力量。
请注意,孔子的世界观,由两个世界构成。一个世界是我们能看到的现象世界,物质性的世界,四时行焉,四季运行,百物生焉,万物创生。另一个世界是无形的,决定有形世界的运行,孔子称之为“天”的世界。
这是一个由上天的意志主导的世界,上天创生并主宰宇宙的秩序和万物的创生。西方现代哲学将这种观点称为“本质主义”,指有决定现象世界的更本质的无形世界。
读《论语》,会有一种温馨和淡定的感觉,这是孔子世界观的表现。这个宇宙是可信赖的、是有秩序的、是有益于生命的、是指向爱的。
“四时行焉”,传达的是秩序感。从这种秩序感出发,从这种寻求客观秩序的通道,我们就能理解《论语》要传达的一个重点,这就是 “秩序”。《论语》多处涉及到秩序问题,如孔子对礼的强调。
“百物生焉”传达的是上天创生的信息,上天好生的信息,从这个“好生”的通道走进去,我们就能理解孔子对德、对仁、对爱的强调。
“生之秩序”在心里,去看“生”,去看“秩序”,就容易理解《论语》根本思想。 如德、仁、爱就源于“生”,礼就源于“秩序”。
《论语》,就是通往宇宙“生之秩序”的精神通道,就是将宇宙”生之秩序“在人间落定的方向。孔夫子站在精神的群峰之巅上,看到这样的图景: “生之秩序”的强大、恒定与永恒。
天人合一,人之道,必须符合天之道,人间秩序,必须符合上天”生之秩序“,这就是《论语》通道的走向。

人道要符合天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这句话,把我们引向一个方向,去发现宇宙的秩序,去发现宇宙生生不息的宏大力量,去发现宇宙深层的创生秩序,从而强化我们内心的秩序能力、创生能力,从而建立起一个“生之秩序”的社会。
有这样宇宙观的人,内心是有依靠的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是安静的而不是焦虑的,是有信心的而不是绝望的,是平和的而不是极端的,是温柔的而不是狠毒的,是明亮的而不是阴暗的,是生命的而不是死亡的。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个世界是上天主导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是永在创生的秩序,对生命有益的世界,这个世界在精神上是可以信靠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大家可能读过《三体》。《三体》描述的宇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战争、破坏和死亡的宇宙,一个由死神统治的宇宙。《流浪地球》揭示的宇宙,也是一个危机重重的宇宙,人很难生存的宇宙,结果就让人不顾一切物理规律和秩序去逃生。这不是孔子的世界观,而是辩证唯物斗争世界观的科幻折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矛盾和斗争中运动,人就得物质化斗争化。

《三体》封面

孔子对创生和主宰这个世界的超越性力量充满信任,他认定上天有益生命,认定上天保护“生之秩序”。孔子有世界观上的安定和仁爱感,没有世界观上的焦虑和斗争感,从而有一种人生的平和。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心中的世界,是有一个有意志的世界,不是一个唯物的世界。是一个有序的世界,不是一个无序的世界。是一个以善为主的世界,不是一个以恶为主的世界。是一个生之力量支配的世界,不是一个死之力量支配的世界。
《论语》这个通道,引导我们去发现自然万物、人类历史背后的宏大的创生意志和深层的创生秩序。这个世界,有来源,有方向,有秩序,有创生,这是一个德性世界,本质为善的世界。世界是有秩序的,这秩序是上天之德的方向引导的,这孔子对世界本质的认定。
《论语》的人性观
子曰:“天生德于予。”
人性观,就是对人性的看法。一个人的人性观,决定他(她)与人相处的方式。《论语》与《商君书》的不同,人性观的差异是核心方面。
《论语》这个通道,引导我们去看什么样的人性层面?我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讲孔子的人性观。这句话就是:子曰: “天生德于予。”上天把德生在我身上,德在我身上。 人性中有德,这就是孔子的人性观。
孔子讲德很多,他讲 “为政以德”,讲 “道之以德”“君子怀德”等,但他对“德”并没有一个清晰定义。
其实, “德”的本质就是好生之德,就是上面我们讲孔子宇宙观 “百物生焉”这样的“生”字中生出来的。
我在讲孔子 “为政以德”课的时候,分析过“德”字的来源。最早的“德”字的甲骨文形状,如同人拿着耒耜耕种,种子发芽。耕耘而使种子发芽,生产粮食以养育生命,就是“德”的本义。通常把“德”解释为看正道走正路,这是后来的引申义了。“正道”,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什么是“正道”?若不能遵循“生之秩序”,就不是正道了。

甲骨文“德”字,像耒耜与发芽种子的结合。
在我们共读的《诗经》“雅”和“颂”诗歌中,歌颂周人始祖后稷有德,是因为后稷有功于发展农业生产,养育群生,所以有德。周人“德”字,最初常指农德,从农德再引申为文德。
“德”的本质,就是生产、创生、养生、益生。“天生德于予”,就是上天赋予我养育生命保护生命的超能力,赋予我推进 “生之秩序”的能力。
孔子并不否定人性追求财富,他认为执政治国,要使百姓富裕。孔子自己也追求权力,《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由大司寇而代理国相,孔子 “有喜色”,很得意很开心。孔子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众人身上都会有。但是,孔子从人性中不仅看到追名逐利的层面,也看到 “德”的更高层面。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创生出宇宙万物,这是最大的德。这种来自上天的秩序和创生的力量,深层地运行在人身上,天生德于予。每个人的生命中,就有追求秩序的力量,都有追求养育和保卫生命的动能。每个人生命的深层处,都有 “生之秩序”在运行。
人的欲望分层,人性有不同层级。对孔子来说,一个君子,一个生命更完整更丰富的人,应将生命立基在“德”的层面上,立基在有益于生命上。
一个人的生命,立基在“德”上。这并不妨碍人去争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甚至可能让人有更大的寻求财富与权力的动力。重要的是使财富和权力成为服务于德、服务于生命的工具,让财富与权力长出仁的灵魂来,成为“德”(生之秩序)所引导的财富和权力。
人性有“德”,“德”从何来?《尚书》之中,有 “天德”这样的概念。人性之德,源于上天之德。孔子 “天生德于予”的说法也说明,孔子认为,“德”源于天。人性之中,有天德的影子。
孔子的人生观
有了清晰的世界观和人性观,自然就会有清晰的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用一生去实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孔子人生观,可以用一句话来代表: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要为自己求生而去做有害于仁的事。要宁愿自我牺牲去成就仁。仁就是爱人,就是以德待人。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种创生秩序,不仅表现在大自然中,也表现在人类社会中。
“天生德于予”,既然如此,就应有德性,活出 “德”的样子。
“德”的样子,就是成为“生之秩序”,成为生之力量。孔子把抽象的“德”化为当时具体的德性实践:讲忠、讲孝、讲悌、讲信、讲仁、讲义、讲泛爱众人。这一切的根源,就在孔子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世界观中,就在孔子“天生德于予”的人性观中。
人生观,就是实现自己身上的德,去成为秩序的力量,成为创生的力量。人所到之处,带来秩序,带来生命,这就是德性,这就是孔子的人生观。
其实,这不复杂,也不高深,做企业的多明白这一点。凡是能做大企业的,不是靠长期骗人能骗来的,是靠长期服务好生命来的。一个健康的企业的运行,可不就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吗?有生产秩序在运行,有产品和服务在产生,不断服务生命的需求。企业服务消费者,消费者,不就是一个生命体吗?
我讲《诗经》课,体会很多。儒家之道,源于周公之道。我《诗经》选的十首诗,颂扬德性是重要方面。这些诗歌所讲德性,有三个核心要素: 敬上天、会生产、能战斗。周公治国之道,简化下来就是 “敬天重生保民”,这就是“德”。
孔子的社会观
讲孔子社会观,我取孔子一句话: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许多人一听这句话,就会很讨厌,会说这是压抑人性。这种反应,是认为礼教吃人,是百年打倒孔家店的文化运动塑造出来的。如果我把“礼”转化为“秩序”这个概念,大家心里的抵触可能就会轻一下,这句话可改成:
子曰:“非秩序勿视,非秩序勿听,非秩序勿言,非秩序勿动。”
我用“秩序”替换“礼”,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孔子用“礼”,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永恒的上天的“生之秩序”,一种是历史性变化的现实的“礼制”。
如果我们把“礼”转成今天我们习惯的“法”的概念,变成 “非法勿视,非法勿听,非法勿言,非法勿动”,建设一个讲法治的社会,可能大家听起来就顺畅多了。
其实, “礼”就是周代的社会制度的总称,里面包含有“法“的内容,“礼”就是周公开创的社会秩序。 礼也好,法也好,都指向“秩序”。

何尊,西周成王时期(约前1043年—约前1008年)铜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周成王迁居洛邑成周之事。作器者为贵族“何”。“何尊”内首次出现“中或”(中国)字样,也是青铜器中首次出现“德”字,内容为“ 叀王龏德谷天”(辅助王以恭敬之德,弘扬天命)。大家看“德”字,是种子发芽形状,不是什么走正道的形状。“德”字的出现,是在天人关系背景下。

最初读《论语》,我对孔子对“礼”的态度有些疑惑。一方面孔子知道“礼”的历史性变化,知道夏、商、周三代在“礼”上有损益变化。同时孔子又非常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你不能让人去坚守一个在本质上是流动变化的礼制。
但季文子的话能启发我们。《左传》记载了孔子之前的鲁国执政国卿季文子的话: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顺应上天的产物,是上天之道。这句话启发我们去理解《论语》中孔子对礼的态度。“礼以顺天”,天永恒自在,但天命在转移,造成现实中“礼”的历史性变化。“天之道也”,天之道永恒自在,永恒之天道的自我变化,造成人间“礼”的历史性变化。重在坚守“天道”,坚守“天礼”,变革人礼。
我们怎么理解“礼”?我们还是从孔子的世界观出发。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是自然客观秩序。
孔子是有强烈秩序意识的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个世界的深层秩序从天道而来。只有这样的天道创生秩序下,才能够 “百物生焉”
讲到秩序,讲到制度,我们就得解释孔子最被诟病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沿着《论语》的通道往前走,这是要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导我们去看一个有 能量层级差的秩序。
一年四季有温差,是不是?高山、海洋、沙漠有差别,是不是?老虎、飞鸟、鱼群,各有各的生命轨道,是不是?一个班的学生,个性差异极大。
我们能看到的一切,都处于差别之中。没有差别,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死亡。人是恒温动物,如果人体温度与外界温度一样,无差别,就是死亡。消除差别就是带来死亡,是不是?

自然万物,千差万别。
差别有两大类,一类是横向类别之差,如狮子与狗的差别。还有同类纵向的能量之差,如人与人的能力差别。无论是横向类别之差还是纵向能量之差,要想消除差别,就意味着无序和毁灭。
“礼”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差别秩序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无非就是承认差别,保卫差别,背后就是认定“生之秩序”本身,就是差别秩序。
说到要保护差别,人们能接受。说到要保卫等级差别,人们就不太接受了,因为平等是当代主流价值。你怎么能保卫等级差别呢?讲平等反等级,是政治正确话语。但“平等”这个概念,我们要细分析。
人类能消除社会等级差吗?有哪个社会消除了社会等级差?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但现代社会消除了社会等级差没有?有组织就有等级,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消除了组织等级差。那种喊着平等口号要消灭社会等级差别的社会运动,不过是用一种新的等级差别替换了一种旧的等级差别,用一群人的等级差别替换了另一群人的等级差别。
人类的等级差别是永恒的、是自然法则、是“生之秩序”的表现。 人们应该反对的,不是等级差别本身,而是不公正的等级差别的形成方式。例如体育比赛,谁会反对公正规则下的输赢等级呢?例如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下,有多少人会仇恨发明家通过合法生产而富有呢?
学者们总在讲解 “机会公平”“结果平等”差别的常识。“结果平等”是要消除阶层差别,例如“吃大锅饭”。“机会公平”是要消除阶层差别形成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例如消除体育比赛中“吹黑哨”现象和官商勾结中的贪腐现象。 真正关心“平等”的人们,应关心阶层差别形成过程的竞争的公正性。
孔子当然是保护等级差别的倡导者。但孔子要求保护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等级差别?这方面,正好不是孔子的缺陷,而是孔子的贡献。不是孔子的保守,而是孔子的突破。不是孔子的守旧,而是孔子的温柔的革命。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贵族宗法制社会,人的等级差别,主要是由出生带来的。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是世袭的。卿大夫的官位,也变成了世袭的。 宗法制社会是等级制的,是强调等级差别的,而等级差别的形成方式,是血缘决定的。
血缘等级差别,这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形成方式,是一个极不公平的等级形成方式。为什么?在社会阶级面前,上天是公正的,是中立的。上天不会把人才的种子集中撒在君主家中,不会让君主家族世世代代永远保有人才优势,也意味着不会有一家人永占国家大权。秦始皇那种“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足以说明他的狂妄与无知。
我有一位朋友叫伊恩,我认为他对“平等”的理解最为透彻。他这样说:“人与人平等的含义,绝不是人与人之间资质和禀赋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更本质的说法,是在造物主面前的平等,而后者隐含的意义是,不要在人类中制造神。”
“皇帝”,本义是伟大光明的上帝。秦始皇自称皇帝,是把自己制造成神。人不可能成神,所以君王以皇帝自居,以神自居,皇权就成了造假的源头。孔子是谦卑的,他敬畏天命,不敢把自己当圣人,更不敢把自己当神。

西周宗法等级。
上天公正,人才的种子均衡地撒在各个阶层中,如果社会阶层只采取血缘世袭制的形成方式,只在有限的血缘贵族中选拔国家管理者,就会出现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史记·赵世家》)的现象,时间长了就会积累出巨大的不公平、不平衡,引发造反和社会动乱。
《论语》之中,似乎孔子并没有批判过血缘世袭制,但他批评过当政贵族,表达过对当政贵族的蔑视。我关注的问题是,孔子是如何思考社会等级差别的形成方式的?
从这个角度一看,就看出了孔子的“革命性”,孔子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应当建立在人的“德”的等级上。而人的“德”,是通过学习、修炼和实践而来的。 孔子强调的是一个非世袭制的、非血缘的社会等级形成方式。孔子有教无类,就是相信不分社会阶层,皆可通过学习而提升德性,从而提升社会阶层。孔子追求的,是一个开放的、以学习为中心、以修德为路径的社会等级差别形成方式。
孔子把“君子”这个原本是血缘贵族的封闭概念,塑造成了一个学问和德性的开放概念。我在掌上国学院的“杨鹏评 《史记》人物“栏目中,讲过一篇《孔子的历史突破》,专门分析过这个问题。
孔子面对社会问题,不是通过批判社会弊病来展开的,而是通过开拓一条新路来解决的。
《论语》是个通道,孔子的这种学习修德的社会等级差别形成方式,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方向: 保卫等级,但必须开放等级公平竞争。这就是“生之秩序”的指向。开放等级公平竞争,就不仅是孔子倡导的诗书礼乐的学习和德性的修炼,而是一个全面开放公平竞争的等级差别秩序,经济上、文化上、教育上、政治上、宗教上,开放各领域的公平竞争。以 “竞争自然等级”替代 “人为特权等级”。同时坚决保护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等级差别,这就是上天决定的 “生之秩序”
保卫等级差异,只要这差异的形成过程是公平竞争而来的。反对一切破坏等级差异的思想和行为,无论这思想和行为来自当政者还是民间, 这就是正义
要保卫等级,就得保卫等级形成过程的公平性,清除一切封闭特权的、不公平的等级形成方式, 这就是正义
孔子与老子的差别,孔子更多强调了保护差别秩序的必要性,老子更多强调了差别秩序的自然形成方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我们理解了孔子对秩序的关注,对 “生之秩序”的等级差异的关注,对保护社会等级差异的重视,我们对这句话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误解和敌意了。
孔子的“四观”(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对上天“生之秩序”的洞察而来。 这“四观”不仅是我们解开《论语》愿景的钥匙,更是打开我们通往上天“生之秩序”之门的钥匙。我们沿着孔子修建的通道往前走,可能会看到孔子曾看到的壮美景象。

了解思想系统的四把钥匙: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论语》是一个通道,不是一个仓库。下面我们把《论语》通道大门的四把钥匙再回看一下。
《论语》宇宙观: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人性观:
子曰:“天生德于予。”
《论语》人生观: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社会观: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所表达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并代代相传,展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人生总有一些时刻,会强烈感到孔子和《论语》对我们心灵的支撑与抚慰。

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他从孔子的宇宙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深入探寻、认知孔子的思想大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7 05:19 , Processed in 0.0094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