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得志:从铁匠到上将,平型关一战扬名,强渡大渡河堪称神来之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19:3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杨得志:从铁匠到上将,平型关一战扬名,强渡大渡河堪称神来之笔                                                         2023-02-24 10:50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三望冲,父亲是一名铁匠,他自小就与父亲学习铁匠手艺,如果没有遇到红军,可能就会一直做一名铁匠,只不过铁匠生意也逐渐艰难,他迫不得已去江西萍乡谋生,在安源煤矿成为一名工人。
安源煤矿与工人运动的渊源特别深,它始创于1898年,不仅是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同时也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正因为如此,年轻的杨得志早早便与红军建立联系。
1928年1月,杨得志一路从湖南衡阳板子楼工地,跑到韩家村去追红军,投在了红军第七师,当时的杨得志仅有17岁,与其同来的还有哥哥杨海棠以及其他工人。
红七师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成立,名义上称为师,实际仅有几百人,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

杨得志与哥哥来到红军第七师以后,哥哥杨海棠很快成为特务连二排的一名班长,而他仅成为一名通信员,不过,没多久,他便被调到师属特务连三排七班当战士。
调动情况令杨得志非常满意,因为师属特务连三排属于战斗部队,他从通信员转为战士,最让他高兴的是,他当通信员时配发的只是梭镖武器,而在战斗部队他可以获得一支钢枪。
只不过事与愿违,年轻的杨得志哪里知道,在武器装备紧缺的情况下,即便是战斗连队的战士,也并不能达到每人一支枪的配备。
当他报道以后,七班长只扔给他一个生满铁锈的梭镖头时,杨得志之前所有的欢喜全都被打破,一时难以接受的他满腹委屈,直到七班长大喊:“全班持枪集合!”,所有战士都手持武器集合到一起后,杨得志这才发现,原来整个班的人,武器居然全都是大刀与梭镖,他想要的钢枪,班长也没有一支。
此时的杨得志,内心总算明白,他的委屈不算什么。当班长找他谈心开导时,他已经自己调节好自己,属于他的梭镖也早已不是锈迹斑斑,而是光亮的冒着寒光。
湘粤两省国民党军在此时向革命队伍扑来,杨得志马上要第一次参加战斗了,他举起梭镖高声说道:
“就靠它来缴两支‘汉阳造”
为什么要缴获两支?因为杨得志不仅要在战场上为自己缴获一支,还要送给自己的班长一支。

当伏击开始之后,班长猛拍杨得志,告诉他:“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杨得志十分激动,只是他冲上前线时,只顾与敌人拼杀,却忘记缴获枪支,直到战斗快结束时,才追到一支拖着枪的敌人,缴获一支枪,却并非是汉阳造,仅是一支杂牌枪。
就在他有些郁闷的时候,却传来了噩耗,一位同班的老兵赶来,告诉他“快去,班长不行了!”
杨得志不顾一切的飞奔而去,当他来到班长身边时,班长的腹部中弹,鲜血直流,气息微弱的仰卧在山坡上,看到杨得志来了,班长想对他说些什么,却终究因为没有力气,只能露出一个微笑,又抬起手指了指身边的一支枪。
杨得志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当他看到班长身边躺着的一支真正的“汉阳造”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大喊一声“班长!”
杨得志撕心裂肺的呼喊没能留住班长,班长牺牲了。
杨得志背着班长用生命换来的这支“汉阳造”,感觉比背着一座山还重,带着这份责任和爱,一步一步走向了井冈山!

1933年9月,国民党发动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大范围转移,此次战略转移,便是我们常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杨得志随红军参加了长征壮举,此时的杨得志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郎,他的职务已经变为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杨得志率领红一团从于都县梓山镇水口村的山峰坝渡口跨过于都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不过国民党军很快调整部署,导致中央红军很难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毛主席的正确指导下,选择不再继续进行会合计划,改成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抢渡乌江,是绝处逢生的良机,亦是困难重重的阻碍,因为乌江乃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水湍急,两岸悬崖峭壁,而且当时已经黔军布置在此一个团的兵力,就是为防止中央红军渡江。
当杨得志率红一团来到乌江边时,才发现敌军早就有周密安排,周边的村庄都遭到严重破坏,尽管战士们费尽周折,依然没能找到渡江的船只,甚至连木板都找不到。
杨得志犯了难,他站在江边久久不动,似乎感受不到那刮骨一般的风雪,面对宽200多米的江面,面对没有制作渡江材料的困境,这位铁铮铮的汉子冷静的思考着。
就在此时,江里出现一根竹子顺江而下,仿佛是上天给的提示,杨得志立即反应过来,扎竹排!
当一个由麻绳、草绳、 竹皮、绑腿做绳子,长短粗细不尽相同的竹子做材料的竹排制作成功时,战士们脸上都浮现出欣喜。
然而,他们还是低估滔滔江水的力量,除了冰冷还有汹涌,几位战士与竹排在离开岸边不久,便被涛涛江水吞噬了。
面对这种情况,杨得志饱含愤慨与无奈的喊道:“再扎竹排”,他知道做成这件事不容易,但是此刻却是抢渡乌江的唯一办法。

鉴于上次的经验,这次的竹排用了两层的底,同时安装了简易的抓手,8位勇士与竹排在漆黑的夜晚再次入江,直到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外。
当对岸的山脚下响起枪声的时候,大家先是疑虑、焦急、期待,当对面的炮楼被炸毁的爆炸声传来时,杨得志知道,这是抢渡成功了,随后,战士们陆续渡江,为后续大部队渡江提供坚实的保障。
1935年5月,当红军冲破一道道阻截后,再次遇到横在面前的天险,这一次的难题比抢渡乌江时更大,这一次面对的是比乌江更宽,水流更急的大渡河。
作为岷江最大的支流,渡口的水面已经达到300米左右,河道陡峻,探险山高,面对如此的“庞然大物”,谁来攻坚?
杨得志率红一团顶着雨急行军80多公里,当他抵达大渡河南岸离安顺场附近,便一刻不停的开始着手强渡大渡河。
杨得志率红一团夜袭安顺场,令驻守的敌人措手不及,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红军会来的这么快。
这一次强渡的条件比乌江时要好一些,因为安顺场留了一艘渡江船,用于驻守军队过江。杨得志得到这艘船以后,安排渡江人员9名,加上8名船工,一共17人。
杨得志没有着急渡江,而是先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敌军情况,渡口处有四五个碉堡,距离渡口不远处有四、五户人家,经过杨得志的准确判断,他认为四、五户人家会在碉堡参战后冲出驻守敌军,红军届时会进退两难。
为提前解决这个问题,杨得志紧急将军团配给的炮兵连和重机枪等火力输出全都调到射击阵地,严阵以待。

强渡船只开始渡江,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揪起来,杨得志也有些紧张,毕竟这艘船是他们强渡的唯一渡江工具,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渡江船在靠近对岸的时候,偏偏撞上了一个巨石,船工纷纷跳下水,用后背撑起船身,船只才堪堪度过,令岸边观望的人长出一口气。
当渡江船靠近对岸时,战士们与敌人的碉堡交火,果然有敌人从不远处的村子里冲出来,这时杨得志安排的迫击炮、重机枪等武器全都登场,成功阻止住他们的冲击。
勇士们趁机冲上对岸占领敌人工事,这边渡船也不闲着,急急返回后继续运送孙继先在内的9名勇士们渡江。
强渡大渡河,是一场身处绝地却撕开敌人突破口的战斗,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立下大功。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孙继先在内的渡江勇士们无一人牺牲,而且被授予中革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
中革军委自 1933 年起在红军中颁 发的第一枚奖章,也是我军奖章制度建立的起点。
随后,杨得志继续率领红一团与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翻山越岭,顶着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终于来到草地的边缘。
就在距离走出草地不远的地方,杨得志再次接到噩耗,一位团长一大早就来汇报,一营的一个班的同志,在今天早上发现,他们背靠背做着牺牲了。
原来,溃烂的草会产生沼气,夜间气压低,导致休息的战士们意外将毒气呼吸了进去,最终长眠草地。

他们牺牲时的样子,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却再也无法醒来,或许他们是累了吧!
杨得志下令将他们就地掩埋,在他们的坟前,有鲜花,有红军的军帽,还插着一根拐棍,棍子上刻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单位,向后来者昭示着他们英雄的过往。
战士们路过他们的坟前,无不潸然泪下,却全都无言,那种沉默不是冷漠,而是最炙热的悲凉!
当时的一位老炊事兵动情的说道:“同志们呐,好好休息吧!我们谁也忘不了 你们。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你们!”
杨得志此时的心情也极其复杂,却将这份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压在心底,因为他非常明白,只有坚强的走下去,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纪念。

1936年,杨得志此时在陕甘革命根据地,25岁的他此刻已经是师长,带领的是红一方面军第二师,这支部队,在随后的西征中,担任主力部队。
杨得志率领第二师向曲子城进发,这个曲子城不仅是通往宁夏的要道,而且在城中还驻扎一个有名的旅长,他名叫冶成章,外号野骡子,手下的一〇五旅在当时也是大名鼎鼎。
杨得志第一次攻城的时候便遇到了冶成章的拼命阻击,明明已经进了城,却因为立足未稳,敌人进攻火力猛烈,在巷道战中被冶成章硬生生逼了出来。

杨得志随即选择智取,派人假装难民入城,夜间烧了马槽策应,顺利拿下曲子城,活捉了这位“野骡子”。
“野骡子”冶成章还真对得起他的外号,确实真够野的,被俘虏后一直不服气,不仅骂骂咧咧,还嚣张的说:
“反正这旅长当不 成了,要杀要剐,听便!我不怕死!”
杨得志没和他一般计较,而是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名叫马佩清,曾任国民党黑马骑兵团团长,后来被杨得志活捉了,不仅没难为他,还给他3块银元放走了。
马佩清被俘期间,在杨得志的劝说下,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去抗日才是正道,而不该针对红军,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托付给冶成章,自己去前线抗日了。
说到这儿的时候,冶成章的老婆带着两个孩子进来了,冶成章看到后,赶紧拉着两个孩子一起跪下给杨得志磕头,对两个孩子说,“这是你们父亲的救命恩人啊!”
经过杨得志的一番教诲,冶成章也幡然醒悟,难为中国自己人不算是好汉,抗击外敌那才是英雄,从此以后,冶成章便高举抗日大旗,坚决抗日救国了。
杨得志素来有善战的威名,而提到让他威名远扬的战斗,则非“平型关大捷”莫属。
平型关之战,乃是八路军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杨得志对此战极为重视,如果此战获胜,全国抗日热情将会空前提高。

面对武器装备先进的日军作战,杨得志认为此时应该利用有利地形,占据高地来打一次伏击。杨得志在参与研究后决定:
在辛庄至小寨村一带设 下‘八里埋伏’,居高临下伏击日军。并命令骑兵团和独立 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的交通线,阻敌增援;第三四 三旅的六八五团、六八六团为主攻,第三四四旅的六八七 团进入平型关背面断敌退路,第三四四旅的六八八团为师 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
杨得志率领的第六八五团埋伏在十里桥沟最西端的辛庄至李庄一线,这一线的埋伏任务,在整个埋伏战当中属于重中之重,因为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关前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公路,日军抵达以后,势必会因为地势的原因形成一条“长蛇阵”,而埋伏在老爷庙一带的第六八五团,伏击的位置正是敌人的“蛇头”。
杨得志率第六八五团埋伏好以后,其他部队同时占领了东河南以北的高地,就等日军进入口袋,开始对其进行伏击。
这股日军分成了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因为乘坐卡车,移动速度快,在埋伏形成前便早早的赶过去了,而第二梯队则正在向埋伏圈走来。
“日军板垣师团的第二十一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 队,共 4 000 余人,前面是 100 余辆汽车,接着是 200 余辆 骡马大车,车上坐满了日本兵,在后面是驮着九二式步兵 炮的骡马和骑兵。”
当日军的前面的几辆车行驶到杨得志埋伏的山脚下时,杨得志一声令下,发起对敌军的攻击,一时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接连不断,使日军立即阵脚大乱。

敌军反应过来以后,迅速寻找掩体反击,并且有一部分日军趁乱疯狂的冲向制高点,杨得志见状,下令与日军抢占制高点,不许被敌人抢去一个。
战士们迅速抢占制高点,将冲上来的敌军再次逼下去,杨得志又下令对敌军进行冲锋,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就在我军战士与敌军交织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时,敌军的飞机赶来,如果敌军飞机参战,我军将陷入劣势,但是敌人的飞机并没有开火,因为双方进行的近战,敌机无法进行轰炸和扫射,无奈之下放弃攻击离开了。
原来,这正是我军利用“贴近”战术想要达到的效果,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取得巨大战果,我军战士承受住了敌人的考验,面对敌人疯狂的搏命反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平型关战役获得了全胜,第六八五团击毙日军军官 28 人,士兵 477 人。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 1 000 多人;击毁 汽车 100 余辆,骡马大车 200 余辆;缴获大炮一门,轻重机 枪 20 多挺,步枪 1 000 多支,日币 30 万元,以及大量军用 物品,单是军用大衣就足够给第一一五师每人发一件。
这场伟大的胜利,仿佛给了日本帝国主义当头一棒,不仅打破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浇灭了其嚣张气焰,同时,这场胜利使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信心倍增,对于抗战胜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杨得志也因为在这场战斗中战绩斐然,取得巨大战果,威名远播!
1938年,杨得志再次领取艰巨任务,来到冀鲁豫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杨得志在此期间,被任命为三四四旅代旅长,并且得到朱德老总的亲自指导:
“战争嘛,就是政治、经 济、武器装备、指挥艺术的较量, 看谁优势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 是民心所向,或者叫作政治优势, 这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和我们比拟 的。毛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有了这一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 们的!”
朱老总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不仅对杨得志来说极具意义,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也一样具备重要意义,那就是跟着党走,我们将永远是战无不胜的正义一方,全民团结,上下一心,不惧一切外敌。
在这个汉奸、顽固派、各种司令多如牛毛的地方,杨得志牢牢记住毛主席与朱老总的指示,开辟根据地的决心更大。
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中,杨得志付出巨大的心血,不仅要与汉奸、顽固派斗智斗勇,还要面对那些土匪等人。
当时有一个叫刘杰三的土匪,这股土匪一共有几百人,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配备却非常好,不仅每人都有自行车,而且还人手一支一支步 枪、一支驳壳枪。
杨得志没有直接对他动武,而是选择对其说服,并且成功争取他到抗日阵营中来,这样的结果让刘杰三很高兴,逢人便说“我是八路军委任 的司令,正牌的!”有人对此举不满意,但是经过杨得志解释以后,也就理解了,只要是能抗日的力量,那就是不是敌人。
在杨得志的引导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展示出一代上将风范,在冀鲁豫边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3年,杨得志任职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这一年任职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苏鲁豫皖边挺进军第一路总指挥的李仙洲,不带着军队去抗日,反而全力向八路军湖西根据地中心区扑来,并且对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包围。

面对敌情,杨得志和冀鲁豫区党政军领导经过缜密研究,最终决定兵分两路抗敌,一路歼灭伪军杜淑,另一路则由杨得志亲自率军,进攻来势汹汹的李仙洲。
在此之前,为了分兵计划顺利进行,杨得志先派遣部队将伪军文大可部用三天时间剿灭,随后带军直奔李仙洲部。
杨得志与李仙洲的军队触碰以后,没有着急直接攻打李仙洲的总部,而是清理外围村寨,压缩李仙洲的活动空间,逼得李仙洲急忙调兵收缩,以确保总部安全。
随着聂松溪的第二十一师、曹班亭的暂编三十师、常振山的保安第七旅向总部靠拢,杨得志也命令部队对其进行包围,同时压缩包围圈的范围。
李仙洲及其所辖部队很快被围困在陈楼、陈庄两个村子,但是杨得志此时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选择智取,首先断了敌人的水源与粮道,使李仙洲等部人渴马乏,甚至到了杀马充饥的地步,逐渐开始出现整连、营出降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愈发增多。
当敌人被困濒临绝境之时,第十九团团长吴大明这个时候提出一个绝好的建议,他认为,此时敌人濒临绝境,如果进行攻击,恐怕会遭到拼死抵抗,不如故意放开一个口子,令他们“逃出生天”,再趁其不备,进行伏击。
吴大明的这个建议,得到杨得志的采纳,敌人果然中计,误以为自己侥幸逃脱,却不想有伏击等待着他们,仅聂松溪部便被消灭1000余人。
当李仙洲的援军到来之时,杨得志不慌不忙,继续围困陈楼、陈庄两个村子,同时分兵去伏击敌人援军,在消灭大量援军后,剩余部分援军与李仙洲部会合一处。
此时的局势发生变化,与之前有所不同,杨得志敏锐的捕捉到这个信息,及时改变作战策略,主动放弃包围的态势,开始在运动战中寻求机会。
终于,在单县的黄岗集找到伏击机会,对李仙洲部进行攻击,消灭其第三十师的大半有生力量,随后又将敌人援军包围在刘庄,我军战士一刻不停,冒着大雨便冲进庄内,与龟缩其中的2000余敌人援军战斗一处,经过激烈的巷战,敌人大部分被消灭。
当拂晓到来之时,却没能给敌人援军带来希望,除了侥幸逃走的部分人外,大部分都被消灭,杨得志的指挥水准极高,可以看出杨将军深谙兵法,哪里是李仙洲可以抗衡。

1947年,杨得志在这一年再次凭借优秀的指挥能力立下战功,而且这一次,参与的解放石家庄战役,得到朱老总高度评价,称之为“夺取大城市之创例”。
石家庄在当时称为石门,属于华北重镇,仅是人口就高达三四十万,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正太、平汉、石德三条铁路的枢纽位置,而且地处险要,东临云盘山。
当时石家庄敌人的防守力量并不是很多,只有25000人左右,但是石家庄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坚城,经过敌人多年经营,此时城内的防御工事繁多,仅战斗堡垒近便达到6000之多,加之内市沟壑外市沟,称其为坚固堡垒一点也不夸张。
最重要的是,我军将士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对于这种级别的大城市攻坚战,基本没有什么经验,该如何打,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及时调整应对,在过往的战役中,都未曾遇到过。
面对困难重重,朱老总选择迎难而上,当即果断拍板,“乘胜夺取石家庄”,随后制定了完善的攻城策略,从今天来看,虽然当时没有攻城经验,但是制定的策略却极其正确,这也为后来的胜利做了坚实铺垫。
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的杨得志,在接到攻打内市沟时遇到困难的报告后,立刻开始分析当前局势,制定了挖掘堑壕、交通壕不断接近内市沟的策略,并且最终以炸药爆破的方式取得突破口,进而以梯队形式展开进攻。
杨得志的布置得当,指挥作战效率极高,根据杨得志的指挥,我军随后便迅速攻破敌人内市沟,向敌人的核心工事发起猛烈攻击。
战事焦灼之时,4纵30团的几名战士趁乱混进了大石桥指挥部,活捉了任第32师师长兼石门警备司令的刘英,杨得志根据情况改变策略,勒令刘英下令投降,从而获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
朱老总的英明决断,加上杨得志的指挥有方,随机应变,石家庄就在敌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中被我军成功解放。
1951年,杨得志要带着他的十九兵团开往抗美援朝的战场了,临行前,周总理深情的对他说:
“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 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有着光荣传统,战斗 力很强。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 拿出来,叫做‘三杨(阳)开泰’!”
周总理在嘱咐、在鼓励杨得志,也在预祝他们能取得一个完美胜利!
杨得志做了战前动员,表示“要在第一仗中经受考验,要在第一 仗中立功。”
杨得志入朝鲜以后,指挥十九兵团参与作战,取得优秀战果,并且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使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抗美援朝时的“三杨”,此次均被授予上将军衔, 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杨得志一生军旅,战功赫赫,最终获得上将军衔。蓦然回首,此时的杨得志已经44岁,遥想当年刚刚参军时,他还是17岁的少年郎,经历大小战斗无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时刻为新中国而努力。
1958年8月,毛主席根据我军建设新阶段的特点,号召军队干部下连当兵:
“所有军官每年下去当兵 1 个月,有好处,可以 了解士兵的生活、思想、心理。一当兵就要认真服 从连长、排长、班长的领导和指挥。你管人家 11 个月, 人家管你 1 个月,尝尝当兵的味道,这样,我们的 部队就成了永远打不散的军队……”
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到指示后,直接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带头,并且在当时发表一番讲话,说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我参加工农红军时曾当过兵,但是现在 已经脱离士兵生活很久了,今后每年要抽出一定的 时间下连当兵。我虽然年纪较大,但我的身体还好, 还可以摸爬滚打。我完全有信心做一个好战士。我 愿意带个头,会议结束后安排一下工作,第一批就下 到连里当兵。”
杨得志上将,当时下的连队是徐州坦克第二师六连,杨得志为了真实达到毛主席的要求,没有暴露自己身份,而是佩戴列兵军衔,加入到四班。
在这里,杨得志背包打的不对,班长对他细心指导,杨得志上将也认真学习。当检查枪支的时候,杨得志上将也是用以前的方式去检查,结果此时的枪支已经与之前大不相同,导致他没能拔出枪梭。
班长细心教他一次,杨得志上将便迅速掌握了技巧,令班长都有些吃惊,夸赞他学习的快。此时,杨得志上将不无骄傲的说道:
“你不知道,我是当过兵的。”
杨得志上将在这里不仅参与锻炼,而且参与挖掩体,还与年轻的战士们搞竞赛,大家都夸赞他是“合格的老兵”。
后来,杨得志的身份逐渐开始隐藏不住了,因为首长下连队的事情逐渐传开,这时候大家才猜测杨得志的身份,但是又觉得他和一名普通的老兵一样,也没什么架子,不像是首长。
当他们的班长打听到,杨得志是济南军区司令时,战士们都非常感动,认为“将军当列兵”不容易。其实,杨得志上将一生,大小战斗无数,经历的艰苦也难以言表,下连队这样的任务对他来说或许反而是“甜”吧。
1979年1月,杨得志还担任了昆明军区司令员,在那段时期,指挥了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1994年10月25日19时45分,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英雄一生,亲冒矢石奋不顾身,走的每一段路,都在奉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杨得志上将,以及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更不是为了我们今天对他们哭天抹泪的悼念。
他们顶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为我们今天能够挺直腰杆,站立在国际上不被人小觑;是为我们能够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更是为了我们后人不像他们一样艰难。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该铭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如何来的,更要时时刻刻谨记,我们要报效祖国,成为新中国的接班人。
蓦然回首,炮声隆隆,无数伟大的身影在脑海中升起,无数先烈铸就了我们新的长城。
致敬!杨得志上将!
致敬!最可爱的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6:51 , Processed in 0.0098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