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2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创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5:1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创作                                                                                              

2016年02月22日11:37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下发了由蔡若虹执笔,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这是文化部于11月1日正式成立后所发出的第一个指示,其中明确要求:

  “今年的新年画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显然,在巩固新中国、宣传新政权的紧迫要求下,文化主管部门希望以年画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塑造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人民中间发挥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作用,以此来对国家政治文化进行重新构建与整合。
吴休(原名吴衍休) 拜年 37.1×51.1cm 1959年 年画
侯逸民 邓澍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 66.3×117.8cm 1951年 年画
  作为一种典型的宣传功利性美术,新年画对国家形象的塑造首先体现为对领袖和军队的表现。在新年画作品中,不管是表现领袖与群众密切关系的,如《毛主席和农民谈话》《毛主席到我家做客》,还是表现领袖的坚强意志和过人智慧的,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毛主席大阅兵》,或者表现人民对领袖的热爱的,如《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给毛主席拜年》中,领袖的形象都成为与国旗、国徽意义相近的政治符号,代表着革命领袖、民主政治以及整个国家;在《开国大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毛主席大阅兵》这样的描绘仪式的作品里,领袖的伟岸、智慧、威严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成为政权、党、国家的精神象征。对军队的表现则多结合革命历史创作,如《百万雄师渡长江》《支援前线》《渡过金沙江》等,通过再现革命的峥嵘岁月来激发观众的民族自信和历史责任感;还有的作品侧重对军民关系的表现,从40年代的《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1950年的《儿童劳军》《支援前线》,1951年的《军爱民,民拥军》,到《志愿军凯旋归国》,从侧面去引导人民对国家权力结构的认同。
  此外,新年画还通过“阶级分类”的方式,使民众从“道德化的个体”转化为“意识形态化的阶级成员”,从而建构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心态并进行思想整合。新年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凸现其阶级特点:在农村场景中,以手持锄头或其他农具表现其“农民”形象,以包头巾、旱烟袋表现“老贫农”特点,以红缨枪、绿军裤、胶皮鞋等暗示其“复员军人”或“民兵”身份;在工业生产或城市生活场景中,则以工装裤、带沿软帽来表现其“无产阶级”身份,而眼镜、鸭舌帽等则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性符号。当阶级“划分”完成之后,各种典型化了的阶级成员便按照“文化表演”的形式,在画面中完成革命立场的叙事,这一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年画中极其明显,几乎所有新年画的画面都具有政治仪式的特征。
  与“阶级”相伴而生的必然是对公有制以及集体主义的推崇——这也是50年代新年画的重要题材。这类主题在新年画中的表现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而有所侧重:解放初,为了配合国家全面土改、恢复生产的农业政策,年画中出现了《互助抢种》《妇女互助小组》等宣传农村劳动互助的作品;1953年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后,宣传农村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创作增加,如1955年富穹《入社去》、林茂雄《社里的牛群》,1956年费声福的《合作生产收成好》、金力吾的《入社评牲口》,50年代后期又有《人民公社光芒万丈》《到公社报道去》《节日的食堂》等大量宣传人民公社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表现集体活动场面,画面除了讲究“红火热闹”外,人物的表情、衣着、动态都具有某种类化特点——一种被共同信念所决定的协调感和一致性,以此表现伟大目标指引下人们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另外,在群体高于个人这种价值预设之下,因公忘私、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成为整个时代的美德,1951年的年画作品《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即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
  表现人民生活,宣传生产建设也是50年代年画创作的重点。从1950年《劳动换来光荣》《互助抢种》,1951年的《得锦旗》《女拖拉机队》,1953年《宣传先进生产经验展览会》,到1956年《炼铁炉前》《菜绿瓜肥产量高》,1958年的《人勤猪肥》《边种边收》,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新中国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另外,在1951、1952年前后,表现人民生活的年画大多与抗美援朝主题相结合,表现热爱和平、拥军等题材,重要作品有《养小鸡、捐飞机》等。
  1953年前后国家大力推行扫盲运动及新婚姻法,年画创作中则出现了《学文化》《幸福婚姻》等著名作品。与大多数宣传意味过浓,甚至流于图解政策套路的新年画相比,石鲁的《幸福婚姻》、詹建俊的《好庄稼》等表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年画却透露出一种田园牧歌般轻松和谐的情调,从艺术水平上堪称50年代年画的代表之作。
  另外,解放初的年画中有许多是对新事物新建设的记录式作品,如1951年顾群的《女司机》、丁鱼的《女拖拉机手》,1952年钱运达、程诽的《植棉模范参观纱厂》、邵国寰的《成渝铁路通车》等。
  到5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一五”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骨干,国家在能源、钢铁、有色、化工、机电、轻工及国防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其中,鞍钢、武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三大动力、治淮工程、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基地等一批骨干项目和工程的建成投产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个时期的年画题材有许多都直接取材于这些国家的重点建设,如1953年的《第一个成品》、1954年的《庆祝成渝铁路通车》、1955年《治淮工地上的解放军工程队》、1956年《开山筑路架桥梁》、1957年《狮子滩拦河大坝》等等,为50年代中国人迈向现代化的梦想和激情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2-23 05:19: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23 05:19 编辑

画家笔下的元宵节:万家灯火暖春风

2016年02月22日16:29  
                                                                  元宵南后街观灯 陈友荣绘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元宵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团圆之夜。千百年来,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一直在万家灯火的烘托中温暖着人们的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或“灯节”。有学者称,除夕是家庭的节日,而元宵节则是社会的节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要吃元宵、观彩灯、猜灯谜,旧时的青年男女还会借上街赏灯之机相约聚会。传统节日中的这些生动画面,通过文人画家的精笔妙墨一一为我们留存下来。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很多,广为人知的有两首。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熟在人口的名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有一首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今年,仿佛只隔了一夕的光景,却已物是人非,令人生出无限的怅惘与感伤。这首词中的两个名句后来都成了名画,一幅是丰子恺所绘《月上柳梢头》,另一幅是方人定画的《花市灯如昼》。
  作家老舍把老北京的元宵节看作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北京画家于大武以国画的笔法,再现了老舍笔下的元宵节——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福建是闹元宵花灯闹得最讲究也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一些地区的古老习俗一直保存至今。比如说,过去一年中嫁给当地人的新娘子,即使是在小两口都生活于外省的情况下,元宵节的时候也要赶回婆家去,穿上嫁衣坐在新房里给人看。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游灯活动,人们组成长不见尾的队伍提灯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点红烛迎接。作家冰心的老家位于福州有名的灯市南后街,她说,在福州方言里,“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所以送灯一般要多送。福建民俗画家陈友荣画了《精心制作彩灯》《闹元宵》《闹元宵之二:拍狮》《闹元宵之三:舞龙灯》等一系列节俗画,其《元宵南后街观灯》中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可以说是让人过目难忘。
  古代的节令画或年节画中,关于元宵节的有元宵图、上元图、观灯图等不同名目。存世的宫廷作品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宪宗元宵行乐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元宵行乐图》等。这类图画已成为后世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沈从文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即收有明代宫廷画家绘制的《宪宗元宵行乐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元宵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据专家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则由中国画家补绘。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年,太监毛团曾两次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沈源合画大幅元宵图。乾隆时代的图文书册《太平欢乐图》中也收有《元宵灯市》《元宵吃圆子》等年节图画。《太平欢乐图》为浙江画家方薰所绘,通过曾任刑部主事的金德舆进呈内廷,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升平乐事图》整册描绘贵戚豪门中仕女孩童庆赏元宵的图景,包括赏灯、玩灯等诸多画面。
  民间创作的年画中与元宵节有关的也很多。从清朝末年的杨柳青年画《庆赏元宵》,到“文革”前的新年画《做花灯》,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闹元宵花灯放异彩》,一路走来,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景象。《做花灯》由河北画家王宇文创作于1964年,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画面上一只大红灯笼给人印象颇深,上书“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20年后的1984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闹元宵花灯放异彩》,画面上大放“异彩”的,不仅仅是形制各异的花灯,还有人们的衣着服饰和精神面貌。传统的灯屏画也被视作年画的一种,画于灯屏纸或绢纱上,四张一组,粘贴于方灯之四面,是元宵节的应时佳品。灯屏画的内容多取材于戏曲或历史故事,如“孝行感天”之类,有的画面上还有灯谜。作家冯骥才说过,在这特定的迎新之日,人们心里全是理想的图景。如果想知道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去看他们的年画。他们都已经画在画上了。
  元宵节一过,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算是真正地结束了。盼了一年的好光景,这么快就过去了,就像精心准备了半天的团圆饭,一根烟的工夫就呼噜呼噜地吃完了。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转过年来就是一个崭新的春天,和暖的春风已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身边,报纸上的栏目“四季中国·冬”已经变成了“四季中国·春”,接下来,大地将会生出新绿,万紫千红的景象即将纳入我们的镜头。是的,元宵过了,春天来了。(王小琪)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2-23 08:18:45 |只看该作者
海燕00 发表于 2016-2-23 05:19
画家笔下的元宵节:万家灯火暖春风

2016年02月22日16:29  

赞!好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2-23 20:45:16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6-2-23 08:18
赞!好帖!

谢谢鼓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2-25 11:31: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25 11:31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2-25 11:32: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25 11:34 编辑

                                    
               
               

            
                                                                                                            
                                    4/11
                    《做嫁衣》作者:王美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5:34 , Processed in 0.0103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