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工巧艺见竹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2:2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16-3-5 12:25 编辑

竹雕技艺“以不事刀斧为奇”   

        2016年03月04日 13:45
           作者:聂鑫森

清中期竹雕梅花笔筒(中国嘉德供图)

近些年来,我国古代竹刻作品的收藏,备受各方青睐,竹刻笔筒、臂搁、小插屏、竹根杯等,屡屡成为拍卖场上的“热点”。在民间收藏市场,竹刻器物也十分走俏。

竹刻器物虽小,却积淀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蕴,精工巧艺,令人爱不释手。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写了一篇《濮仲谦雕刻》,介绍当时南京的一位竹刻大家的绝技:“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用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产竹,以竹造器,施以雕刻,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就有了雕刻龙纹的器物。竹刻可分两种:茎刻和根刻。茎刻者,乃利用竹节的自然形状,做成笔筒、香筒、盛器、臂搁、扇骨、酒杯,再加以雕刻;根刻者,即以竹子根节部分,雕刻立体圆雕作品。《南齐书》记载有竹刻“如意”之精巧工致;《蜀记》:“巴州以竹根为酒注子,为时珍贵。”北周庾信诗云:“野炉烧树叶,山杯捧竹根。”

竹刻的鼎盛时期应是明、清两朝,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颇受青睐。

明代正德、嘉靖后,嘉定地区出现了三个著名的竹刻家,典籍上称之为“三朱”,即朱松麟、朱小松、朱三松。金陵(南京)地区,则有李文甫和濮澄两位重要的竹刻家。嘉定竹刻形式是高浮雕和圆雕,技艺绝妙,栩栩如生。南京博物馆藏有朱松麟的“松鹤图竹雕笔筒”,上海博物馆藏有朱小松的“刘阮入天台图竹雕笔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朱三松的“仕女图竹雕笔筒”,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金陵竹刻,多浅刻,不精雕细琢,略施数刀,得自然之趣,正如张岱所推崇的濮仲谦的竹刻作品。从清初到乾隆一百多年间,竹刻大家辈出,技法多有创新,对后人启示很大。如当时嘉定第一名手吴之璠,“工圆雕,更善浮雕。其浮雕大致可分两种,一种用深刻作高浮雕,师法朱氏,深浅多层,高凸处接近圆雕;另一种为浅浮雕,精细得神,金坚斋称此种竹刻为‘薄地阳文’,遂成为吴之璠浅浮雕刻法之术语”(苗菁《翰墨杂识录》)。嘉庆到清末,除嘉定和金陵两地外,各地都有名刻手出现,但浮雕渐渐少见,圆雕也少有人一试,当时竹刻往往以刀痕表现笔墨,再现书画的妙旨。

在清代,还出现了“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刻式,可说是创格。“翻簧竹刻”的方法是:选取口径大、竹节长的鲜毛竹,去青皮,取里层2毫米厚的竹簧,用水煮后压平,再用胶将其胶合在木板或竹片制成的半成品上,拼接时做到天衣无缝。刨光成形后,再施雕刻或绘画装饰工艺。由于翻簧色彩自然洁净,嫩黄如同象牙,再经喷漆上蜡,更显得鲜艳悦目,可与玉雕、漆器媲美。而“留青竹刻”则是另一种方式:留下竹子表层原有的青色,铲去花纹(预画的图案)以外的青筠,露出竹肌为地。加工处理后的竹青色浅,呈微黄色,质地细润。由于竹肌色较深,质地则为一丝丝纤维状,两者色质有差异,留青竹刻便展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犹如墨分五彩的变化,可以达到中国水墨画的整体效果(名山《精雕细琢诗情画意竹刻收藏逐渐升温》)。

从明代至现代,介绍竹刻名家及其技法的著作有《竹人录》《竹人续录》《竹人三录》《刻竹小言》《刻余随笔》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3-5 12:25:52 |只看该作者

古朴文雅竹笔筒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16-3-5 12:28 编辑

古朴文雅竹笔筒:笔筒收藏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6年01月27日 10:4

        作者:刘绍义

                       

清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竹笔筒

在我收藏的众多文房四宝中,最鲜亮、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竹笔筒了。当然,我的笔筒有瓷质的、有红木的,但我最心仪的,还是那几十只竹笔筒。

实际上,我的收藏之缘严格来说,就是从笔筒开始的,而且是从竹笔筒。那是多年以前,我随爱好收藏的邻居老张去古玩市场上玩,看中一只竹雕兰花笔筒,老张见我喜欢,又是件真品,就让我买了下来,价格虽然记不住了,但当时的笔筒价位不是很高,应该在五六百元左右。现在看来,这件笔筒真的是货真价实。

近年来随着竹笔筒价位的提高,加上制售假货的越来越多,让竹笔筒市场鱼龙混杂,很多初入道者都不敢涉足竹笔筒了,其实只要细心观察,真品和赝品还是非常易于区别的,在我的心目中,它要比其他藏品容易辨别得多。

竹笔筒作为古代文人的把玩和实用之物,不但做工精细,而且文房气十足,其收藏价值更不能低估,清康熙顾珏、宋玉刻款的高浮雕山水人物竹笔筒,在2005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140万元成交,从此明清竹雕制品不但在香港屡创新高,在内地也开始红火起来。别的不说,就拿2006年6月3日的中国嘉德春“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拍卖会来说吧,这个专场116件拍品中,竟有29件是竹雕器,这些竹雕器,主流当然也是笔筒了,竹笔筒在文房四宝中所占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竹笔筒作为插笔的用具,肯定先讲实用,但作为文房用品之一,也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古代文人常常拿它自娱自乐或者馈赠好友,它成了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宝物,颇受大家重视。所以这些竹笔筒即使没有款识,但只要年代久远,品位不俗,都是大家收藏的对象。

鉴别竹笔筒,首先是要看看它们是否有用过的痕迹,其次看看是不是有包浆,对于行家来说,这一点很重要,真正的包浆,是作假者难以企及的。我2003年收藏的一只竹笔筒,筒壁上“渔樵耕读”四幅画错落有致,形象逼真,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落款,让人感到美中不足。

尽管如今市场上假货成堆,但只要你留心勤奋,还是能捡到不少“漏”的,因为河是死的鱼是活的,前网过去,后网依然能逮到鱼。只是见到真品或者是自己心仪的好竹笔筒,千万不要优柔寡断,坐失良机,不然再想得到,不但要付出多倍的钱财,还可能失之交臂,悔之终生。

我就曾有过这样一个经历。那还是多年以前,在我们本地的古玩市场上,我见到一个陌生的面孔,那是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黑黑的脸上配一嘴黄牙,看粗糙的手上层层老茧,就知道他是一个常干体力活的老农。其貌不扬的他,面前摆的几个物件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特别是那竹质、瓷质的两件笔筒,更是扎眼,好在我来得早,不然又会与之擦肩而过了。

可是一问价钱,那件洒蓝釉描金花鸟纹笔筒我还能接受,那件竹笔筒2000块钱我认为价钱太高。于是抱走了瓷质的笔筒丢下了竹笔筒。可是回到家里我越想越不对劲,瓷质笔筒固然好,但那只竹笔筒似乎档次更高,因为那只竹笔筒不但刀笔酣畅,做工精细,而且包浆自然,用手一盘,就现光亮,是伪作难以比拟的。于是连忙返回古玩市场,可哪里还有“黑脸黄牙”的影子。

人走了,那只竹笔筒哪里去了,在这个“火眼金睛”多如牛毛的古玩市场里,那只竹笔筒肯定成不了“剩女”。于是我便在每一个摊位前和每一个店里搜寻,果然在一家“古今轩”里见到了那只竹笔筒,店主我虽然不认识,但也眼熟,他给我开价一万二,最后说一万块钱少一分不卖,摸摸身上瘪瘪的钱包,我只能羞涩而又遗憾地离开。

如今,我虽然也有了一件与之相似的竹笔筒,上面也有炼丹、题诗、醉酒、弹琴、对弈五幅立体感很强的精美雕刻,但无论做工还是包浆,都难以与那只相比拟。三年以后,那只竹笔筒转到我的一个同事手里。现在,10万块钱他也不愿意脱手,你说我后悔不后悔。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0 03:26 , Processed in 0.0362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