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9年阔别故土多年,毛主席再回韶山,在父母墓前说了8个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09:17: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9年阔别故土多年,毛主席再回韶山,在父母墓前说了8个字                                                                  2024-12-16 15:15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1959年6月25日,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天空,一辆灰白色吉姆轿车缓缓驶进韶山招待所。
车内的老人正透过车窗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一切,心情变得越发复杂。
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此时已经是共和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毛主席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的第三十二年。
隔天还不到五点钟,一向晚睡晚起的毛主席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一个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径直向附近的山里走去。
工作人员摸不清毛主席到底要做什么,只好跟着毛主席往前走,等到毛主席停下脚步,工作人员才明白原来毛主席是想来给双亲扫墓。
由于没有事先准备,毛主席只将一束松枝献给父母墓前,后深情地鞠了三个躬,低声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一、毛主席回到阔别32载的韶山
群山环绕、碧波荡漾的韶山坐落于湘中丘陵中部,这是一座养育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英雄城市。
1983年,毛主席在韶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出生,这时的他和普通的农民儿子没有任何差别。
1927年1月11日早晨,正在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考察的毛主席离开韶山,继续出发前往下一站湘乡考察。
自此之后,毛主席四处奔波,为国家和革命走南闯北、奔波不息。
革命期间,毛主席依旧牵挂着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每有机会便会询问家乡的情况,想方设法与亲朋好友联系。
建国之后,韶山的父老乡亲也曾多次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邀请他有机会回家乡走走看看。
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南下视察才抽出闲暇时间回了一趟韶山。

与32年前的湖南伢子不同,这年的毛主席已经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按照中国人的话来讲,毛主席回韶山是衣锦还乡,但是前面还要加上“低调”二字。
此次毛主席仅带了几个随行人员,几人总共乘坐三辆小车。
毛主席依旧穿着泛白的旧衣裳,衣食住行也是格外简朴。
为了能够广泛跟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接触,临行前他特别和陪同的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约法三章。
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派公安人员去;
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
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
当天下午,三辆小车正式从长沙出发,经过湘潭前往韶山。
此时年过六旬的毛主席似乎有些坐不住,他不断举起手撩动车子的窗帘,渴盼地眺望车外田野。
他还时不时转头望向司机,仿佛在催促着司机加快速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颠簸之后,车辆缓缓驶入韶山地界,这时放眼望去都是金灿灿的稻谷和埋头劳作的农民。
田野里的万重金浪与天边的火红晚霞相连,似乎在无声诉说着韶山人民的激动。
等到车辆进入银田寺,兴奋不已的毛主席终于忍不住开了口,示意司机放慢速度。
此时毛主席的脑海里一定充满过去的回忆,早在1927年1月份,毛主席也是从长沙回到了韶山。
5时40分,车辆驶进韶山招待所,毛主席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脸上洋溢着笑容,亲切地和翘首以盼已久的同志一一握手。
即使离乡已经多年,但毛主席还是说着一口浓郁的乡音:“乡亲们好!”

进入招待所之后,毛主席幽默地说:“你去帮我把山神请来!”
工作人员知道伟人是想要会见韶山公社的书记毛继生,于是马不停蹄地前去通知毛继生。
得知毛主席点名要见自己的毛继生火速赶到招待所,激动得颤抖着双手说:“我曾代表韶山人民前去北京看望您,您说有机会想要回家看看,如今您真的回来了!”
毛主席笑了笑与毛继生寒暄了一会,然后拉着他坐到沙发上开始询问起韶山的发展情况。
毛主席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这次回来要请亲朋好友吃餐便饭。”
他一边介绍自己回韶山期间的行程安排,一边计划着要请哪些父老乡亲吃饭。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请父老乡亲吃饭的费用完全是毛主席自己出的。
当天晚上,时隔32年再次回到家乡的毛主席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此时的他更像是一位阔别家乡多年归来的游子。
他与当地干部同志聊生产,接着又和随行人员谈家常,后来丝毫没有睡意的他还工作至深夜。
虽然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毛主席也是有目的的,他这次回来不仅要看望父老乡亲,还要真真切切地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
隔天清晨,韶山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还在沉睡中,仅有几位工作人员还在值班。
工作人员正在感慨毛主席屋子的灯一晚上都是亮的,纷纷猜测毛主席或许彻夜未眠。
结果这天毛主席竟起了个大早,天还未亮便走出房门,径直向附近一座小山走去。
发现毛主席悄悄外出之后,工作人员急忙喊来警卫员。
尽管山路崎岖不平,但是毛主席却走得飞快,他走了好长一段路,警卫员才勉强追上他。
等到上山时,警卫员才意识到,原来毛主席是想要到山上给父母扫墓。

由于毛主席没有提前告知工作人员这一行程,工作人员没有准备任何祭拜用品。
眼看两手空空,急中生智的工作人员随手在路边采了一束松枝。
等毛主席来到父母墓前,工作人员忙将松枝递给他,他接过松枝之后挺了挺肩,缓缓弯腰将松枝插在父母墓前。
接着面色严肃的毛主席朝着父母的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轻轻地说了八个字:“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鞠躬之后,毛主席没有直接离开,而是深情地凝望着父母的墓。
此时,一旁的毛继生顺势提出:“主席,要不要找人把坟墓修一下。”
毛主席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不要了,添一下土就行了,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劳来培培土。”
下山途中,兴致盎然的毛主席不断跟工作人员聊天,说:“我们不信什么鬼神,但是生我者,父母还是得承认。”
二、重回故居回忆万千
接着毛主席等一行人又来到谢家屋场,主人名为毛霞生。
正在田间劳作的他听闻毛主席来到自己家中,急忙扔下锄头便往家里赶。
这位淳朴的劳动人民身着黑色衬衣和蓝色短裤,光着脚便来见毛主席。
看着不修边幅的毛霞生,毛主席很是欣慰,急忙让他坐到自己身旁,随手给了他一根香烟。
在唠家常过程中,毛主席得知毛霞生的父亲名为毛福村时哈哈大笑,说:“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心系百姓的毛主席又开始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毛霞生忙说:“得益于您老人家的帮忙,多年前分了田地,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
接着许多得知消息的父老乡亲纷纷赶到谢家屋场,想要亲眼见见这位久闻大名的伟大领袖。
看着屋里人头攒动,毛主席扬了扬手说:“你们人多,要是住不下的话就到我家里去吧!”

面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毛主席没有任何架子,亲自弯腰与大家一一握手。
毛主席也一改往常不喊大家为同志,他一边仔细回忆过去别人的外号,一边询问“神六花”等记忆中的人的具体情况。
当毛主席获悉这些老人已经一一离世之后,他无比沉重地说:“可惜,我一个也没有办法看到他们了。”
离开谢家屋场之后,健步如飞的毛主席走向对面的屋子,回到了久违已久的故居——上屋场。
在门口深吸一口气之后,毛主席缓慢抬起脚迈进屋子。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神龛上的菩萨和牌子,毛主席有些意外地说:“这些东西还在呀!”
毛主席扭头向随行人员介绍说:“过去我们也迷信,这是我每逢初一、十五的工作。”
接着毛主席走进父母生前居住的房屋,屋子里挂有父母的遗像。
“这是我父母,我的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现在就不会死,”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伟人难以说尽的遗憾。
来到自己卧室时,毛主席看到里面摆着一张亲人照,于是便用家乡话介绍这张照片的来处。
他介绍说这张照片是1919年在长沙照的,当时他的母亲已经生病。
毛主席将整间屋子里里外外都转了一圈,时不时还跟大家分享自己居住在这里时的一些往事。
等到准备离开故居时,毛主席与周边的父老乡亲在故居前合影,留下无比珍贵的照片和记忆。

接着兴致颇高的毛主席又在一个学生的带领下来到他韶山学校,这座学校与毛主席故居之间仅隔了一条河。
正当毛主席过桥时,两名手捧鲜花的少先队员来到毛主席面前,将鲜花献给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毛主席接过鲜花后问:“你们多大了,读几年级了?”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毛主席再次露出爽朗的笑声。
进入韶山学校之后,两名少先队员恭恭敬敬地帮毛主席系上鲜艳的红领巾。
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幽默地说:“你们看,我又变年轻了。”
当天晚上,毛主席亲自拿出稿费宴请家乡的父老乡亲,总共摆了八桌。
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既有毛主席的亲戚旧友,也有当地的群众贫农。
正式开席之前,毛主席突然遗憾地说:“我还有一位‘亲人’没请来,可惜你们请不动咯!”
工作人员忙问没请的人是谁?毛主席笑着说:“石干娘你能请得动吗?”
在座年轻人听后都一头雾水,一些人知道毛主席曾拜七舅妈为干娘,可是这位干娘逝世已久,难道毛主席又拜了另外一人做干娘吗?
看着大家丈二摸不着头脑,毛主席没有解释,仿佛要保持神秘感似的,只是说:“我们吃饭吧,不等了。”
不想让毛主席留有遗憾的乡亲们便让一个小姑娘前去问毛主席石干娘是何人物,能否将她请来现场,
毛主席将出落水灵的小姑娘抱起来,然后说:“我是山里石头的孩子,你又是谁家的孩子呀?”
此时父老乡亲们恍然大悟,这才知道毛主席口中的“石干娘”是人们口中的“石观音菩萨”。
这个有趣的小插曲过去之后,宴席正式开始,毛主席端着酒说:“离家几十年,今天请大家吃顿便饭,请各位不要客气!”
接着平时不爱饮酒的毛主席端着酒杯到各桌敬酒,但是等到毛主席来时,一些桌子上的菜盘已经见底,瞬间大家感到十分尴尬。
此时贴心的毛主席说:“没事,不急,接下来还有几个菜!”
吃完饭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和毛主席合影留念,毛主席欣然答应,然而此时毛主席的脸色已经十分沉重。

他的脑海里全是刚刚乡亲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这让他意识到家里的父老乡亲还没能过上吃饱饭的生活。
宴会结束之后,毛主席一一与各位父老乡亲道别。
这一晚上,回忆涌上心头的毛主席依旧没有睡着,他一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会隔窗凝望夜色。
毛主席有着浓烈的故土情结,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无穷无尽的牵挂,但是他身居高位,每日为国事而操劳,有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
三、毛主席与父母的故事
事实上,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农民的儿子。
他和无数人一样对父母怀有浓厚的感情,始终牵挂、怀念着父母。
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贫农,年少时期曾为还清累累负债而选择投戎。
当了一年多的兵之后,毛顺生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子经商。
虽然当兵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段日子里,他见过许多此前从未见过的东西,学了一些经商的思路。
在日复一日的省吃俭用下,毛顺生靠着不起眼的小生意赚了点钱,随后又赎回了地。
除了种植稻谷之外,毛顺生还在家里搞起大米加工,后来他又从村里和周边地区购买稻谷,经过加工之后运送至湘潭等地出售。
积攒一定资本之后,他又做起猪牛肉买卖。

得益于毛顺生的精心经营,毛家生意越发兴旺,而此时毛顺生做了一个影响儿子一辈子的决定,即将毛主席送至学堂读书,这是毛主席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
结果没过多久,家里的生意越发繁忙,于是毛顺生便想让毛主席退学回家继承家业,跟着自己学习如何务农经商。
可是,年少立下鸿鹄之志的毛主席志不在此,父子俩常因读书问题产生分歧。
毛主席13岁那年,母亲因生下弟弟没有办法帮忙干活。
为了能够多一个劳动力,父亲强行让毛主席退学回家。
对于一心想读圣贤书的毛主席来讲,回家后的生活异常苦闷,他每天要在田里帮忙干各种农活,晚上便点灯熬油读书。
为了不让父亲发现自己偷偷读书,毛主席还常常要将窗帘拉上,与父亲斗智斗勇。
16岁那年,毛主席再次要求要回学校上学,然而一心想让儿子继承家业的毛顺生却不同意,两人又再次因为上学问题爆发激烈争吵。
面对父亲的再三阻挠,毛主席一气之下决定前去投靠亲戚,这才得以重新读上书。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毛顺生似乎只是一个尖酸刻薄的贫农,他与儿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既是旧中国一位平凡朴实的农民,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严父。
他穷能思变,在负债累累中闯出一条新路,他富而不奢,使得毛主席养成勤俭一生的好习惯。
在毛主席第一次离开韶山时,母亲看着即将要出远门求学的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
她不断嘱咐毛主席要检查好行李,免得漏了东西。
此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毛顺生也忍不住叮嘱毛主席:“石三,你在外面要吃饱饭,钱用完了记得给我写信,我会带钱去给你。”
当毛主席迈出家门之后,追上来的弟弟突然拉住他的衣袖说:“哥哥,爹哭了!”
毛主席急忙望向双亲,他看到原本无比严厉的父亲竟然已经泪流满面,这下子毛主席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离别愁绪。
毛主席转头跑回父母面前,猛地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
由此可见,这位为家庭操劳一生的父亲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父子俩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面对这位严中有爱的父亲,毛主席可谓是敬爱有加,父子俩感情相当深厚。
在父子俩争吵中,毛主席母亲起到了缓和家庭矛盾的作用。

毛主席的母亲名为文素勤,她一生勤劳肯干,慷慨仁爱,这对毛主席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每当遇到饥荒时,文素勤经常会瞒着毛顺生将家里的大米送给饥饿的人。
有时候遇到一些家境比较困难的租户,她还会主动提出免除租户的谷子。
当毛主席与父亲因读书问题发生冲突时,文素勤总是会下意识地保护毛主席,然后想方设法地缓和父子俩的紧张关系。
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期间,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这让毛主席很是挂心。
在完成繁忙学业的同时,毛主席还会经常抽空回家看望父母,时不时给家里寄去信件。
1916年6月24日,毛主席从好友来信中得母亲生病时仍然牵挂着在外求学的自己,于是他在隔天便启程回到韶山,陪伴了母亲半个多月。
1918年,母亲病情再次恶化,这时文家两位兄长决定将妹妹接回家中养病。
知晓母亲病情加重之后,毛主席再次赶回韶山,但是由于当时正忙着筹备送学员赴法勤工俭学一事,他没有在家里待多久便赶回长沙。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亲自写信感谢两位舅舅,信中提到如果母亲病情没有好转,可在秋收之后让弟弟们带母亲来长沙治病。
8月15日,毛主席与友人一同前往北京,此时母亲已经到长沙治病。
隔年4月6日,心系母亲病情的毛主席赶回长沙之后便一直待在母亲身旁侍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母亲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于是在听取父亲意见之后,毛泽民又将母亲接回韶山。

10月5日,文素勤因病去世,当时毛主席并不在母亲身边。
回家之后,听闻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喊着自己的名字,毛主席悲痛万分。
母亲逝世之后,父亲越发消沉,毛主席担心父亲悲伤过度,于是专门将父亲接至长沙与自己同住。
在父亲50虚岁生日时,毛主席还精心准备了一桌酒菜,请来几位至交好友为父亲祝寿。
1920年1月30日,父亲因病去世,此时距离母亲去世仅过去三个月。
短短三个月之内,毛主席便痛失双亲,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悲痛。
更令毛主席感到痛苦的是,当生他养他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身为人子却未能侍奉在旁。
结语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从1927年离开韶山到1959年重回故土,毛主席将他对父母的怀念、对韶山的热爱完完全全地献给了革命和人民。
离开韶山时,毛主席说下次还要回来看父母。
后来在1996年的时候,毛主席的确再次回到韶山,但是受各种原因影响,毛主席并没有再见到父母。
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此次一别竟是最后一次踏进韶山故居家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5 11:37 , Processed in 0.0092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