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代诗人的一首小诗,意境优美,宛如一幅山水画,读后令人难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7:2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代诗人的一首小诗,意境优美,宛如一幅山水画,读后令人难忘!                                                                    2025-04-02 18:35                                        发布于:河北省
   
  画,作为空间的艺术形式,宛如一扇通向无尽美妙世界的窗户,极其适宜人们悠然观赏。
它以色彩、线条和形状的巧妙组合,构建出一个个或真实或虚幻的空间景象。
诗,则是时间的艺术杰作,更适宜激发人们无边无际的想象。
它以文字的韵律和节奏,引领着读者在时光的长河中穿梭遨游。
诗与画,二者相通相融,恰似水乳交融般紧密无间。
当它们诉诸文字之时,必然成就非凡的佳作。
这种佳作能够从立体多维的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深邃的意境,精心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而且,诗画还能够生动含蓄地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思,精妙地表现出作者的旨趣。
下面宋代诗人沈与求的这首《石壁寺山房即事》,就是一首典型的寓画于诗,诗画交融的作品。
题曰“石壁寺山房即事”,其实不写山寺僧舍,不写僧人情致,只写诗人游历山寺,立足远眺,
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宏阔辽远的黄昏美景图画,引人入胜,惹人遐思。

《石壁寺山房即事》

沈与求〔宋代〕

望断南冈远水通,客樯来往酒旗风。

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举目远眺,南冈尽头,河水悠悠。客船来往穿梭,和风中酒旗招展。
隐隐约约的画桥,藏在依依的杨柳中;多情的夕阳,又给它涂上一抹桔红。
沈与求,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人。
他的诗文创作不依傍古人,自然洒脱,随心生意。著有《龟溪集》。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在某一天的傍晚,登上位于浙江的石壁寺,游历山寺后,于僧舍前立足远眺,落霞染红山林天际,无限风光扑面而来,诗人怀着激动与高兴,题写了此诗。

诗的首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看到南面山冈与远处河流相连的景象,展现了视野的开阔和景色的壮美。
‌“望断”‌,既体现视线被山冈遮挡的物理界限,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精神向往‌。
次句描绘了江面上客船穿梭,两岸酒家旗帜飘扬的热闹景象,与上句的静谧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酒旗”代指人间繁华,与后文“残霞”的自然意象形成对照‌。
三句描绘了远处垂柳掩映下,一座精美的桥梁若隐若现的景象,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和层次感‌。
“依约”二字既表现了景物的隐约可见,也增添了诗意的想象空间‌。
末句这句诗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桥梁和垂柳上,形成一片红色的美丽景象,为整首诗增添了温暖和色彩‌。
‘一抹红’如画龙点睛,令全诗顿生暖意,既是视觉的亮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全诗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宛如一幅南宗山水画,朦朦胧胧,具烟水迷离之致,读后令人难忘。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暮色的美丽,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被后世评为“诗中有画”的典范‌,其“残霞一抹红”与王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6:17 , Processed in 0.0103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