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幅楷书,有骨力,又漂亮,实在很难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7:56: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25-4-25 08:18 编辑

这幅楷书,有骨力,又漂亮,实在很难得                                                                                2025-04-23 20:59                                     
   发布于:山东省
   

   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款识为褚遂良的大字楷书作品《阴符经》,小编觉得这幅字,很有褚遂良的特色,和雁塔圣教序风格接近,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幅作品不是褚遂良所书,而是学褚之人所书。不论如何,小编觉得这幅字在楷书中很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友们觉得如何?欢迎留言探讨。

推荐一本对临字卡,喜欢这幅作品的书友可以看看。
褚遂良,字登善,因被封为河南郡公,故又常被称作“褚河南”,在初唐书坛,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初唐书法的独特风貌。褚遂良的书法,拥有瘦硬挺拔、儒雅潇洒的独特气质,他的楷书,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笔画细腻而富有变化。




《大字阴符经》因落款署名褚遂良,长久以来被传为褚遂良所书,但关于它究竟是否为真迹,书法界始终争论不休。叶恭绰、沈尹默、潘伯鹰等学者坚定认为这是真迹,而启功、徐无闻等人则明确判定其为伪作。此外,帖上诸如“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邵业文房之印” 等印章,经考证皆为伪造。此帖册页之前有李愚、罗绍威留下的题记,册页末尾则有邵周、王镕、苏耆、扬无咎等多人的题跋或题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学者李郁周发表文章指出,这些所谓古人的题跋题识统统都是伪造的。除了真伪之辩,该帖的创作年代同样存在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它可能创作于宋代,甚至有人推测是明代的作品。不过,从纸张材质及其纹理特征来看,此帖无疑属于唐代版本。而且,《大字阴符经》中展现的楷书用笔技法成熟完备,细节处理变化丰富,这种艺术水准绝非宋代、明代书家所能企及。另外,帖中还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特点,整体风格与书写节奏又和写经体颇为相似(《阴符经》是道家早期的重要经典),据此推断,它极有可能出自晚唐写经高手之手。




这件书法作品在清末被嘉兴人沈卫(1862 - 1945)所得,沈卫曾任陕西学政。后来,作品辗转出售给番禺的叶公绰(1881 - 1968),叶公绰邀请沈尹默在册页后撰写长篇跋文,沈尹默对该帖给予了极高评价。1949 年,叶公绰将作品交给侄子叶公超,叶公超随后携带作品前往台湾。之后,叶公超的后人将此帖寄存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如今,它已转至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大字阴符经》的笔法极为精妙且丰富多样,方圆并用,藏露兼施。书写过程中频繁运用侧锋来营造独特笔势,笔画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点画的粗细、轻重变化淋漓尽致,还隐约可见隶书的韵味。字势虽有欹侧俯仰之态,却始终保持重心稳定,中宫紧实饱满,整体给人一种松活而不散乱的感觉。其用笔刚劲有力,笔画间充满动感,行气贯通流畅,风格憨厚中透着妩媚,飘逸里不失端庄。




南宋扬无咎曾在题跋中评价:“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后世众多书法评论家也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赞誉。
《大字阴符经》属于大楷字体,字数较多且字形较大,是非常适合学习书法的范本。此卷末尾落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据考证,褚遂良担任起居郎是在贞观十年,即公元 636 年,由此推测《大字阴符经》的创作时间应与《伊阙佛龛碑》相近,甚至可能更早。然而从书法风格来看,《大字阴符经》却呈现出褚遂良晚年的特点,这在其书法风格演变的逻辑上存在矛盾。徐无闻先生经过详细考证,判定这部作品为伪作。




但沈尹默和潘天鹰却认为《大字阴符经》要么是褚遂良的真迹,要么是同时代擅长学习褚遂良书法的高手所书,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经典。除了这部大楷《阴符经》外,还有两种伪托褚遂良之名的小楷、草书《阴符经》流传于世,其伪作特征十分明显。小楷《阴符经》的风格与玉版《十三行》颇为相似,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文徵明和翁方纲曾认为它是真迹。草书《阴符经》后标注 “贞观六年奉敕书”,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伪托,因为褚遂良在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 年)才被召入宫中负责书写之事。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与《雁塔圣教序》较为接近。从整体结构上看,字形在方正之中略带扁势,多呈现横向舒展的态势,布局宽博而空灵,这种特点明显继承了隶书的韵味。此帖的撇捺笔画舒展大气,线条的粗细、轻重对比强烈,时而纤细精巧,时而厚重雄浑,时而疏朗有致,时而笔势灵动飞扬,充满波折变化。运笔过程中,笔画间的牵丝若隐若现,书写速度极快,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各得其所,整幅作品气息连贯、灵动鲜活。书家以灵动不羁的笔法,使笔画的转折细微精妙,收放自如,这使得《大字阴符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唐楷,而是融合了“二王” 行书的意韵、北碑书法的趣味以及古隶的美感。在结字方面,此帖正欹相生,看似笨拙却蕴含巧妙,变化丰富多样,不落俗套,因此被赞誉为 “楷中《兰亭》”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7:02 , Processed in 0.0079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