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韦庄水平高超的七律,妙语双关,对仗工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9:56: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韦庄水平高超的七律,妙语双关,对仗工巧                   

2021-10-05 19:51                    
                          诗歌创作首先要注意通篇的构思,力求整体为佳构,同时还要用心炼字造句,让片言也成佳句,就像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如何锤炼佳句,从而让全篇也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
一首诗有一两句惊人之句,当属不易。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用一个闹字而出彩;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富有理趣而闻名。七律的创作中也有很多技巧,比如修辞手法,还有对仗方式等都很有讲究。

苏轼就曾有名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其中青州指美酒,乌有是虚拟的人物,而青州六从事、乌有一先生,却巧妙地用人名进行对仗。
其实苏轼并非首创,早在晚唐时就有一位诗人进行了积极尝试。下面介绍韦庄水平高超的七律,妙语双关,对仗工巧。

忆昔
唐代: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的诗作并没有他的词作流传久远。但这首诗却水平高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令人启迪深刻。
晚唐时代,各地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诗人有一次来长安应试,可是不巧当时黄巢正在攻打京城,从而让很多地方变得一片荒芜。诗人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婉而多讽的七律。

诗人四处游览,却发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让他不禁感慨不已。首联回忆过往,“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韦庄少年时曾四处壮游,不仅见多识广,也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
“五陵”,即指都城长安。诗人回想当年曾到五陵旅游,最难忘是那些高门贵族们诗酒风流,直到子夜时分,清月满楼,依然享受着笙歌艳舞。

诗人由美好的往事,自然地又想到长安昔日的盛景,“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花树前点上明亮的蜡烛,火树银花,一时间恍如白昼;诗人酣醉于一群佳人之中,春光绚丽,不知不觉便时间飞逝。
“长似昼”,暗指公子王孙们日夜都沉迷声色,他们醉生梦死,哪里还有什么进取精神,更不会顾及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不知秋”三个字,妙语双关,既表达时间飞逝,也委婉地传达出那些醉酒酣梦者不知末日将临。

颈联又转而抒写公子的豪奢、佳丽的妖娆,“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作者巧用古代的两个著名人物进行对仗,同时也表达出当时追欢逐乐、灯红酒绿的盛大场面,更从侧面反映出大唐逐渐衰落的原因。
作者虽然巧用两个人名,但都是虚指。虽有花月管弦、裘马脂粉,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缥缈、含蓄之至,反而更让读者觉得很有诗趣。

作者在前六句中追忆陈迹,尾联则抒发感慨,“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春梦无痕,惟见流水斜阳,消沉今古,令人不胜叹息!
“俱是梦”,表达了诗人感慨繁华短暂,好像过眼云烟,俯仰之间就消失殆尽。“水东流”,描绘出一幅残阳惨淡、暮色苍茫的萧瑟景象,也象征着晚唐时代早已日薄西山,也如碧水东去,颓势难挽。

韦庄的这首七律水平极高,虽然通篇不提一字悲凉,但所写事件、人物和场景都极大地反衬出晚唐社会的颓势,令人倍感惆怅,不愧为晚唐的佳作。读者一定会联想到李商隐的名作《乐游原》,其中两句最让人印象深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觉得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以便发出深长的慨叹。
韦庄也采用类似的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却又巧用对仗,还有双关、象征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42 , Processed in 0.0120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