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张宗昌:娶白俄姨太太,收编白俄军队,诗词造诣值得一提 2022-03-26 11:15
一天,张宗昌正休息,卫兵突然来报,说有位俄国夫人求见,张宗昌出门一看,一位身穿翻毛大衣、体态丰满的金发女郎,从马车上走下来,老远向他打招呼:“啊唷,你混阔啦!”说着小碎步跑过来,拥抱张宗昌。 张宗昌轻轻推开对方,也用俄语说:“夫人,你认错人了吧?” 那女人有些不高兴:“谁认错人啦?你不是张宗昌吗?啊唷,当了大官啦,不认老朋友啦,我是卡鲁娃呀,你忘了我了吗?” 张宗昌这才恍然大悟:啊,原来她是卡鲁娃!于是忙招呼进了镇守使署,让到内室,请卡鲁娃坐下。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当时张宗昌在海参崴混得不错,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这天,他腰揣大把金票,来到明斯科街一家俄国人开的妓院,点名要最年轻、最漂亮的姑娘。老板便把卡鲁娃推了出来。 张宗昌一看,身材修长、鼻梁高高、眼睛碧蓝,嘴唇红红,张宗昌很满意。 当时卡鲁娃只有18岁,二人用俄语交谈,女方向张吐露心声,对卖笑生涯感到厌倦,愿意找个合适的人,结为终生伴侣。张宗昌顺嘴说道:“有朝一日我发了大财或升了大官,一定娶你当老婆。” 姑娘信以为真,正是冲着张的这一许诺找上了门来。张宗昌款待了卡鲁娃之后,对她说:“现在我已经有十几房太太,不差你一个了,你就留下吧。说实在的,就是年纪大了些。” 卡鲁娃嘴得老高:“谁不越长越老,还能越活越年轻?” 一周之后,卡鲁娃领来一位年轻女子。她叫柳芭,是个寡妇,丈夫曾当过白俄军官,丈夫死后,随白俄军来到边界。由于生活无着落,卡鲁娃就把她介绍给张宗昌了。 张宗昌见此女长得跟卡鲁娃年轻时一样漂亮,高兴得接受了。 有一天,柳芭领来一位穿着将军服的俄人找张宗昌谈判。此人叫谢米诺夫,他要求张宗昌收编他的军队。 张宗昌一听,这支万余人的军队,步、骑、炮、工、辎,样样齐全,光大炮就有几十门,机枪上百挺,战马数百匹,真是天上掉馅饼啊。心里怪痒痒的,于是他打算接受下来。 张宗昌跟亲信们商量。大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没处找。有的说,中国人就怕洋鬼子,若是把这些大鼻子兵接收过来,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也有人说,这么大的事,牵扯到国际问题,不可造次,应当请示一下奉天。张宗昌不以为然:“怕什么,是他们找上门来的,也不是咱们找的他们。” 张宗昌也拿不定主意了,他瞅着参谋王翰鸣:“参谋长,你怎么不说话?” 王翰鸣在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总是不急于表态。既然旅长点了他的名,只好谈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也很婉转:“是啊,白俄兵如果能归顺我,这是天大的好事。那样,咱们可能天下无敌了。我想,张作霖大帅知道这件事,也不会反对。但是,‘请示'这篇文章还是要做的。如能得到奉天的首肯,然后再进行,岂不是名正言顺吗?你只管做做这个姿态,若不,张大帅会认为你目中无人。” 张宗昌一听,大手一挥,就让秘书给奉天拍电报了。果然,奉天回电同意收编白俄军。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张宗昌的老毛子队。 通过整编,张宗昌共得白俄军六千余名,其余老弱残疾尽行遣散。大量军火物资,在付出一定的资金后,也悉数归张宗昌所有。其中有大炮上百门,机枪数百挺、步枪6千余支,其他如电台、子弹、马匹,甚至飞机等,应有尽有。 张宗昌把白俄军编为一个梯队,后来扩大到一个师,由聂卡耶夫任师长,谢米诺夫任顾问。从这时起,在张宗昌部队中,即有了俄人顾问室。在以后的战斗中,张宗昌利用这批白俄军,转战南北,替他打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5月北伐军占领济南,张宗昌战败,白俄兵被遣散,有的流落街头卖羊肉串。 由于平时白俄兵军纪极坏,乘车不买票、用己贬值的军用票强买,坑害人民抢掠民财、奸污妇女、酗酒闹事,无恶不做,民怨很大;加上曾获得优厚待遇,中国东北士兵早已因恨由心生。 趁这些毛子被解散之际,群起而攻之。被殴、被杀者不计其数。 而张宗昌在诗词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 有一年济南大旱,张宗昌求雨不得,一怒之下把大炮拉到千佛山上,扬言要再不下雨就拿大炮轰天,不知是巧合还是玉皇大帝怕他,听说还真地下了一场大雨。 于是,张宗昌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据粗略统计,张宗昌有14首代表作,堪称诗词界的一股泥石流。《游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当然了,张宗昌的诗作也有一些批判当时社会的,比如《混蛋诗》:你叫我去这样干,他叫我去那样干。真是一群大混蛋,全都混你妈的蛋。 具体到评价张宗昌,除了传说中的那些荒唐不堪的草莽之举外,如能仔细看些史料,也能发现张的所为亦非全无可圈点之处。1926年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很重视发展教育,高薪聘请出清末状元王寿彭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对人才也是很尊重的。 在当年财政困难、军费都吃紧的情况下,张宗昌仍热衷于兴办高等教育,合并了6个公立专科学校,在济南建立了山东大学,历史上“山东大学”的正式名号应是从那时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