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流放,清朝犯人为何特别怕宁古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7:43: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流放,清朝犯人为何特别怕宁古塔?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2年03月16日 08:15:27我国古代以发配边疆作为对犯人的处罚,但各个朝代流放犯人的边疆地点多有不同。隋唐至宋代,政治犯大多被流放到南边边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戍边。到了元代和明代时,流放地点大多在“烟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广地区和辽阳地区。清代流放地主要是东北和新疆。
最初犯人被遣送到如今日辽宁省的渖阳、铁岭、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满语,即今日吉林市),黑龙江的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其中最着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与其他流放地相比,东北是为真正苦寒之地,在当时被称为“绝域”、蛮荒之地,让犯人闻而生畏。据说,清朝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被流放到宁古塔。为甚么呢?

宁古塔大约位于今日俄罗斯海参崴一带,所在地事实上没有塔。距宁古塔旧城东约2.5公里处有一座山,山名叫宁古塔,又称宁公塔。这里开始是因山而名,然后用为地名,之后转为城名。
据清康熙年间的风土地理类笔记《宁古塔纪略》中记载:“宁古在大漠之东......乃金阿骨打起兵之处,虽以塔名实无塔。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箇”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箇”也......”换句话说,“宁古塔”在满语中,“宁古”为数字“六”,“塔”为量词“个”,所以“宁古塔”的意思在满语是为“六个”。
在清初时,宁古塔城是宁古塔将军驻所所在地,是东北北部重镇,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由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起,宁古塔就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宁古塔的战略地位也逐渐消失。

流放到宁古塔的重犯中,着名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有说在宁古塔被处死。张缙彦散文集《域外集》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300多年前,宁古塔是尚未开化之地,气候严寒,人烟稀少。被流放意味着走向了一条生死未卜的道路。据了解,从山海关到渖阳,“流人”面对的还是平缓山岗,可是从渖阳再往前,道路却越来越崎岖坎坷,险峻难行。当年,黑龙江与吉林尚未开发,是一片原始大森林。树木遮天蔽日,大雨过后山路极其难行。
即使“平安”抵埗,也要抵住当地恶劣气候,也是对清代“流人”最大的考验。流放至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给母亲写过一封家书,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根据清廷规定,“流人”到达宁古塔后先要挨杖刑一百,但会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免去杖刑。到了流放地后,“流人”就要开始服劳役:为奴、当差、种地。清初发往黑龙江、吉林当差的旗人,大多在驿站、官府等地做杂役,而平民则从事一些艰苦差事。康熙年间,因与沙俄作战的需要,“流人”大多编入当地驻军和水师营。“流人”在抗击沙俄的反侵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7:00 , Processed in 0.0072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