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太宗赐给名相魏征的庄园,位于哪?魏征后代为何把它当作籍贯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 05:39: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太宗赐给名相魏征的庄园,位于哪?魏征后代为何把它当作籍贯地                                                         2022-02-23 21:30                    

    魏征是大唐名相,是唐太宗李世民誉为的“人镜”,在古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可能是因为他的“光环”太强,以至于人们对他后代的状况就不那么关注了。那么他的后人居住在哪,生活环境又怎么样,又有什么建树呢?

馆陶博物馆前的魏征像

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的一首诗给提供了线索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了一件事:
  张芸叟过魏文贞公旧宅,居者犹魏氏也。为赋诗云:“破屋居人少,柴门春草长。儿童不识字,耕稼郑公庄。”
张芸叟就是张舜民,他在路过唐太宗赐给魏征的庄园时,发现居住者仍然是魏征的后代,但生活已极为落魄:房屋破旧,人丁稀少,木柴做的大门前长着浓密的草,年轻人都不识字了,只会在种庄稼。

张舜民的《过郑公庄》

那么这个郑公庄位于哪呢?是个什么情况:
据陕西省澄城县清朝咸丰《澄城县志》记载:
  郑公庄,即修善村,今名大贤村(其实今为太贤村,应为清志之误),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唐太宗所赐魏征庄也,其子孙世居焉。
该记载里也描述了“郑公庄”的规模:
良辅镇西也有魏庄,今在县西北五十里,良辅、太贤皆以文贞得名,疑其中二十余里皆为庄地。

陕西省澄城县城和太贤村、良辅镇的位置示意图

民国澄城县东北区图,可见太贤村名和今天已经一样

除了距离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郑公庄,在距离县城西北五十里的良辅镇也有一个魏庄,两地都以魏征得名,怀疑两者之间的二十多里的范围内都是属于郑公庄的土地,也就是这一大片土地都归属魏家所有。
“郑公庄”成为了魏征后代的户籍地 清朝的澄城县城南门外有魏郑公祠,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魏郑公祠记》以及维修祠堂之后也都会撰写一篇《重修唐郑国魏文贞公祠记》,在这些“记”里对郑公庄的描述有“赐庄”“采邑”“食采”等词语。

清朝澄城县城图,南门外有魏郑公祠

赐庄好理解,就是皇帝赐的庄子。采邑,是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食邑”。食采则是享用封邑的租赋。
看来郑公庄及周边的田地就是唐太宗给魏征的一块领地,其上的收获归魏家所有。
魏征是河北道魏州曲城人(今河北馆陶),唐太宗赐给他庄园和田地之后,其后代生活在那里,户籍地就成为了澄城人。

咸丰《澄城县志》中“人物”条有关魏征后代的记载

同样是在清朝《澄城县志》里,在人物条里就列出了许多做过高官的魏征后人。其中在魏征之子魏叔玉条里这么记载:
  魏叔玉,郑国文贞公征长子,次叔琬、叔璘、叔瑜。初太宗赐征庄田于唐上辅冯翊郡之北征,其子孙世居焉,遂为澄城人。
需要说明一点,澄城在唐朝属京畿道同州,这里所用“上辅冯翊郡”是汉朝时的地名及行政区划方式,是古代文人对汉朝极为向往的情怀的一种表达方式,澄城在汉朝时为“征县”,北征为征县北部。

澄城县在唐朝属于京畿道同州管辖

另外多说一句,当初唐太宗把魏征的采邑设在澄城,是不是也考虑到澄城的古名为征县,和魏征同名,就把这里赐给了魏征呢?
魏征的后代在澄城繁衍生息,在唐朝到金朝之间,有不少成为名人,在清朝《澄城县志》里记载的有以下几位:
唐朝
魏征长子魏叔玉、官至光禄卿,袭封郑国公。
魏征次子魏叔瑜,其书法善草隶,魏叔瑜的儿子魏华和外甥薛稷继承了这一点,在书法界有“前有虞褚,后有薛魏”的说法。
魏征二世孙魏克明,中书舍人。
魏征三世孙魏扶赵州刺史。
魏征五世孙魏暮,同州刺史,同州也就是“郑公庄”所在的州。
宋朝
魏征十五世孙魏道严,同州节度使,后为兵部侍郎、御史大夫。
金朝
魏征十六世孙魏彥直,赵州刺史、同州节度使、礼部侍郎。
魏征二十世孙魏卞,延安府安抚史。
当然《澄城县志》的记载应该只是个大概,很多官职较低的没有载入。从记载情况看,唐朝时期他们的发展还不错,连着几代都做到高级官员。宋、金时期虽然也有高级官员,但是前后世代之间间隔的时间就长了很多。这也符合张舜民所写诗中描绘的“郑公庄”没落的状况。
通过查阅清朝《澄城县志》,发现了魏征籍贯为河北馆陶的又一证据 前面说过,澄城县城南的魏郑公祠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的维修,每修一次主持维修的人就会留下一篇维修“记”,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在这些记中有很多还记有魏征的籍贯,为“魏州曲城人”,其中最早的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任澄城县令的艾元老修葺之后,由孙镇撰写的《艾公改修魏郑公祠记》。此后还有另外3次重修魏郑公祠,其记里也均记载为魏州曲城人。

《艾公改修魏郑公祠记》以及魏征是魏州曲城人的记载

清朝《澄城县志》里有关魏征是魏州曲城人的记载

那么唐朝的魏州是哪?
编修于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河北道中记载:
魏州,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五十里;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四里,东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 管县八: 贵乡、元城、魏、馆陶、冠氏、朝城、莘、昌乐。

唐朝的魏州

其范围相当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东部和东南部、山东省聊城市西部和西南部,河北省馆陶县就在其中,在《中国历史地图册》唐朝“河北道”页中,魏州最北端的一个县就是馆陶县。
另外,唐朝著名诗人高适在到魏州游玩时,发现在魏州北端有魏徵旧馆,在州城有郭元振房屋的故址,在州城外则有纪念狄仁杰的祠堂,由感三位名臣对大唐的贡献,遂写下了赞颂三人的三首诗《三君咏》,在序中写道:
  开元中,适游于魏郡。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里中有故尚书郭公遗业,邑外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睹物兴怀,遂为三君咏。

《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三君咏并序》

魏郡即魏州,高适生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玄宗朝,曾把天下所有的“州”改称为“郡”,玄宗死后又改回了州。魏州州城在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州城所在地为元城县,再向北就是馆陶县,并没有其他县,因此《三君咏》的序里所说的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就是指当时在馆陶县魏征故居依然存在着。
此外,清朝的《澄城县志》“人物”条最后有个“考”,则引用了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内容:
考唐书宰相世系表,文贞公为馆陶魏氏……
可见在魏征的采邑、后代的世居之地对这个结论是认可的。

清朝《澄城县志》“人物”后的考,引用了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内容

最后,以明朝诗人张楷所写的《魏郑公祠》一诗作为结尾,以示对这位先贤的景仰之心。在这首诗里,对“郑公庄”就用了“封邑”一词:
  古屋荒坪下,青山对茅茨。停骖拜仪形,宛然贞观时。念昔纳誎日,剀切无回思。朝朝十渐疏,古今良足师。平原莽秋草,封邑皆陵夷。幸存冯翊谱,得考文贞祠。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7:19 , Processed in 0.0082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