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对仗天衣无缝的对联,堪称精品,难怪能够流传千百年
2022-01-09 23:27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一定要动动手指,关注我呀。 今天我和朋友们分享3个对仗天衣无缝的对联,堪称精品,难怪能够流传千百年! 第1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古代有个秀才,成亲之日却遇到了悲剧。秀才的老爹突发疾病,居然死在婚宴上。 成亲明明是大喜日子,却遇上了丧事,实在让秀才措不及防,悲痛万分。 不只是秀才,前来给秀才道喜的亲朋好友也全都懵了:“这可如何是好?继续成亲吧,孝道为大,显得太不孝了。操办丧事吧,明明是结婚的好日子,如果延期举办婚礼,也不太吉利啊。” 众人一筹莫展,最后还是族长出来说话:“发生这样的事,谁都想不到。为今之计,只能娶亲和治丧同日进行了。” 虽然如此说,但喜事和丧事一起举办,还是很膈应人。 不要说别人了,就是新娘和新娘的家里人,也感觉特别不舒服。 这时候,新郎官急中生智,来到大家面前,对大家说:“此时此刻,我有无数话语在心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通过一副对联来表达我的想法了。” 然后新郎官就吟出这副文采飞扬的对联。上联是说,新郎官一天碰到两件大事,不知道该哭好,还是该笑好,最后只能哭笑不得。 人活着,不就是哭笑不得吗?这是生而为人的无奈。 下联是说,新郎官在举办丧事之后,不知道该不该入洞房。不入洞房吧,对不起新婚妻子,对不起婚姻的礼仪。但是入洞房吧,又对不起去世的父亲,对不起“孝道”。 所以最终,新郎官只能感觉“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语恰当,一字一句全都体现了新郎官的无奈心情,可谓恰到好处,感人至深。 众人一听新郎官的对联,都是啧啧称叹,认为对联很好表达了新郎官悲喜交加、不知所措的心情,对新郎官的处境有了设身处地的理解。 本来的话,不少人背后肯定要说:“哎呀,某某家真造孽啊,老爹死了,儿子却在当天娶老婆,造孽啊。” 可是因为新郎官急中生智想出来的这一副对联,老百姓们都听到了新郎官的无奈心声,更佩服新郎官的机智敏捷,反而对新郎官佩服不已,自然也就没有人会去笑话新郎一家了。 第2副对联: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君处江南,当是第一,还是第二;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我本儒人,既不在先,也不在后。 相传古代有个江南才子,有一次前往北方,面见文坛大佬。 大佬见才子侃侃而谈,有心让才子吃个下马威,于是出联试探:“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君处江南,当是第一,还是第二?” 四水是江、河、湖、海,四方是东南西北。所以,江是第一,南是第二。 大佬嘴上问才子是第一还是第二,其实就是调侃才子:“你算老几?” 才子既然是才子,当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大佬的调侃。 才子不甘示弱,马上回答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我本儒人,既不在先,也不在后。” 三教是儒、释、道;三才是天、地、人。 所以,“儒”在先,“人”在后,合成“儒人”,正好是才子的身份。 下联表明才子不敢争先,也不敢落后,实际上是对大佬的反击:“在你面前,我也没有逊色哦。我可不承认你比我厉害哦。” 下联不但与上联珠联璧合,而且用语不卑不亢,话说得恰好好处,非常符合才子的身份。 大佬听了这个下联,十分欣赏才子的才华,为之拍案叫绝:“对仗工整,天衣无缝,阁下真高才也。” 另外,这副对联还有另外的版本:“四水江第一,四季 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故事主角则有所不同,据说是晚清才子梁启超去江夏拜访名臣张之洞,张之洞出句,梁启超对句。 据说因为这个漂亮的下联,梁启超深得张之洞的欣赏,在事业上得到了张之洞的不少帮助。 第3副对联: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携剑倚苍茫,数前朝梅将功名,蒋侯威望;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凭栏瞰风物,想故园定王台榭,贾傅祠堂。 对联的内容写的是湖南特别是长沙的风物与历史,作者是晚清时期长沙文人李寿蓉。 另外说个小知识点,大名鼎鼎的谭嗣同就是李寿蓉的女婿。 回到对联,上联写长沙的著名风景岳麓山和湘江,下联写长沙的方位,处在武昌以西、汉阳以北的地区。 对联也用凝练的语言回顾了湘江周围的历史名人与典故。 梅将功名,指的是湖南名将彭玉麟。彭玉麟文武双全,擅长画梅花,所以称为“梅将”。 彭玉麟是湘军水师创建者,后来病逝在湘江东岸的退省庵,与湘江关系密切。 之所以说清朝为“前朝”,估计对联是在清朝灭亡后所写。 蒋侯威望,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臣蒋琬。 蒋琬是零陵郡湘乡县人(今湖南湘乡)。蒋琬被封为安阳亭侯,所以称为蒋侯。 定王台榭的定王,指的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因为刘发的谥号为定,所以称为“长沙定王”。 贾傅祠堂,这个应该大家都很熟悉,指的是汉代名臣贾谊的祠堂。 曾经在长沙为官的贾谊如今已经成为长沙的一张历史名片,让人津津乐道。 所以说,这副对联用典精妙,用词典雅,对仗天衣无缝,最难得的是所写内容都与长沙或者湘江有关,是作者对长沙的有感而发,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堪称对联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