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清照埋怨丈夫“无能”,写诗讽刺,这首诗却成经典流传至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08:0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清照埋怨丈夫“无能”,写诗讽刺,这首诗却成经典流传至今!                                                         2020-12-06 08:29                    
         在两宋词史上,李清照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卓然于诸大家之外,其作品集苏轼的豪放、柳永的细腻、周邦彦的严谨于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竟可与南唐君主李煜并肩而立,被后人誉为词国中的“女皇帝”。有人疑惑,唐代也有许多女诗人,为何就没有产生像李清照这样超一流的女作家呢?究其实质,这还要和词的文体特征有关。我们知道,宋词具有浓厚的女性文学特征,其柔婉低约的审美特征和女性的群体性格高度契合。因此,凡是词写得出色的,无不是模仿女性的口吻抒情达意。而且,写词之人越具有女性气质,词写的就越好,如柳永、秦观、晏几道、张先等人。可是,他们毕竟是赳赳男子汉,写起词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遗憾,终归不如李清照更能表达女儿家的多愁善感。当然,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和李清照独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因此形成的性格密切有关。

史料记载,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曾得到文学大家苏轼的亲自指导,其传世名篇《洛阳名园记》很有纵横家的磅礴气势。因此,南宋学者韩淲评李格非的文章是“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此虽为过誉之言,但也可小窥李格非的文学修养。再说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她是仁宗朝的状元、曾出使辽国并和辽人强硬交涉过领土纠纷的重臣王拱臣的孙女,因家风的缘故,也具有不错的文学修养。显而易见,这样的家学渊源,足可给李清照提供浓厚的文学氛围。是故,在双亲的启发和诱导下,李清照对音乐、书法、绘画、诗文都有过精深的研究。其实,和李清照一样自年少便受家庭文学熏陶的士族女子还有很多,但李清照生活的宽松开明之家庭环境却是她们不可比拟的。

前段述及,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苏轼教育子弟的理念和程颐等理学家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不同,他主张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性情,尽量使个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李格非从未用太多的规矩束缚李清照。在广为流传的名词《如梦令》中,李清照曾这么描述过她的少女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么一位大家闺秀,在深夜喝得酩酊大醉,乃至不辨归路而误入藕花深处,竟不担心因回家晚而被父母责骂,反而兴致勃勃地欣赏起鸥鹭惊飞的窘状,李格非开明的家庭管理由此可见一斑。与之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家妇的管理。和李清照同时代的名士袁采有过记载,“司马温公居家杂仪,令仆子非有紧急修葺,不得入中门。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
那么,李清照出嫁前能得到了父母的开明管理,婚后也是如此吗?

不得不说,李清照十分幸运,她虽然没有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但确实嫁给了一位称心如意的郎君。史料记载,李清照18岁时就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时年21岁的赵明诚。两人婚后琴瑟和谐,无论是收集金石古玩,还是校勘资料、唱和诗词,都能找到共同语言。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这首词反映了两人婚后直率大胆的嬉戏调笑,若没有足够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做到的。但在情投意合的恩爱生活中,两人也有离别的时候。于是,在独坐闺中的烦闷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中,李清照提笔写下了多篇令古今学者称道不已的传世名词。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后便寄给了丈夫。张明诚阅罢叹赏不已,遂起了大比之心,乃废寝忘食地作了50多首词,连带着李清照的作品一起交给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赏再三,最后告诉赵明诚这些词里只有三句最佳,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老实说,就拿以上两首词来说,彼时李清照的作词水平已超过了许多杰出的词人,无论是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婚姻的甜蜜,还是夫妻间的深情,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令人读之不能忘怀。但是,若论起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来,还是逊于南渡之后的作品。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对项羽宁死也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来讽刺宋高宗赵构君臣偏安偷生、不敢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的懦弱与无能,一下子就提升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不过,写者无心而读者却颇觉尴尬,那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据史料记载,金军攻陷汴梁后,时任青州郡守的赵明诚因奔母丧而南下金陵,后被南宋朝廷委任为江宁知府。不久,李清照循着丈夫的足迹、带着他们多年收藏的金石古迹也来到了江宁。谁知,就在清照入城不久,城内便爆发了兵变。赵明诚当时虽接到了调任湖州知府的上命,但毕竟还未交割政务,本该部署兵力平定叛乱,但他却于兵变当晚弃城而逃,连李清照也没有知会。事后,朝廷追究赵明诚弃城之过,遂将其罢黜。也就是说,这时的赵明诚已是一介布衣。从今人的角度看,如果赵明诚就此携妻隐居,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

据载,赵明诚被罢黜后,他的大哥赵存诚鉴于金人窥伺苏杭一带,曾建议他带着家眷去广东避难。谁知就在这时,却传来了朝廷要调他去湖州当知府的消息。于是,赵明诚只好安顿下李清照,独自赶去建康谢恩。哪里料到,因为长期奔波劳顿,本身就不习惯江南气候的赵明诚到了建康便得了疟疾。待到李清照匆匆赶来,赵明诚早已病重不治。1129年8月,49岁的赵明诚与世长辞,一段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谢幕了,留给李清照的只剩下了无尽的哀思。不久,在悲痛、孤独、空虚、绝望中,李清照写下了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参考资料:《宋史·李格非传》、《金石录后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1:47 , Processed in 0.0081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