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品极差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唐诗,经常入选课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3:49: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品极差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唐诗,经常入选课本                                                         

2021-09-29 04:5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乡具有特别重要的含义,无论是谁,无论是处于什么地位,只要离开了家乡,就会引发无数思乡情愫。在古代诗歌中,思乡的名篇不少,名句更是数不胜数,它们说不尽游子的伤感,道不尽心中的牵挂。相信很多人都应该读过这首《度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但是,宋之问为人很低劣。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他依附于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后来因为武则天去世,他被发配到岭南。因为受不了当地的恶劣环境,偷偷逃回洛阳。可就在他被好友张伸之收留时,又偷听了张伸之与王同皎谋杀武三思的计划,因此告发好友,投靠武三思。武三思一死,他又依附安乐公主。本来一个文弱书生,依附权贵也算不得什么大过错,但宋之问的手段太过卑劣,所以被人长期鄙视。
这首《渡汉江》正是写于他从贬地泷州逃回之时。当时宋之问途径汉江,由此感叹,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非常高,感情色彩也非常丰富,即便是宋之问这么臭的名声,即便是他当时的身份实际上是个逃犯,也得以流传千古,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平淡地交代了整个事情的背景,其实却夹杂了诗人焦灼的心情。当时的泷州是不毛之地,被发配的官员九死一生,宋之问也是担心自己活不下去,才冒险逃回洛阳。因为距离太远,交通不便,这一年时间里,家书隔绝。亲人们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世,他也不知道亲人们是否受到了自己的牵连。
看起来,这两句平平淡淡,并不出奇,却是整首诗歌的根基。缺少了这两句诗所交代的背景,那么后面的两句诗就是无本之木,就是无病呻吟。

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整首诗得到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升华,也是后人一致称赞的佳作。宋之问的故乡,一说是在山西汾阳,一说是河南灵宝,其实都与汉江的距离还比较遥远,而宋之问逃走的目的地是洛阳,也不是他的家乡。之所以他认为是“近乡”,这主要还是心理上获得的解脱感,认为从岭南往北,好歹就已经离家乡更进一步了。
按理来说,越是接近家乡,心情就越是急切,越是要看到故乡人,也越是要打听家人的消息。然而,诗人却以一个“怯”,一个“不敢”,表达了自己对于亲人的担忧。他害怕听到坏消息,害怕自己的亲人被牵连,因此他的心情是格外紧张的。

这与前面两句所营造的背景是相一致的,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宋之问才表达了种种矛盾的心理:又想和亲人们团聚,又害怕听到坏消息。这种极端的情绪,就发展成为了紧张和恐惧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7:15 , Processed in 0.0071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