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人头地的历史真相:这个易错成语,牵扯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3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0 05:03: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出人头地的历史真相:这个易错成语,牵扯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3人                                                         2021-10-09 13:5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每每读到苏轼的诗词,总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深情和忧愁,在那个容易忧郁的年纪,他的诗词有一种直击人内心深处的魔力。
苏轼写得一首好诗词,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他更是一个有趣的人,苏轼不仅能吃会吃,还能把生活过成段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如果能穿越千年的时光飞回宋朝,其实我也想和苏轼做朋友,能不能学到他写诗词的技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跟着他做个合格的吃货。
根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的菜谱中,大概有66道菜与苏轼有关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
如果在当时的动物界,选出最害怕的人,想必它们一定会高举自己的爪子,果断地投苏轼一票。
苏轼吃得开心之后,脑袋里的文学细胞也在不断迸射,有那么一次,苏轼吃得嗨了,便即兴创作出了一篇《老饕赋》,这篇文章活脱脱就是一桌极其奢侈的菜谱: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
除了吃和写之外,苏轼还为我们后世创造了很多的成语,说他是行走的成语创造机都不为过,比如说出人头地这个易错成语,便和苏轼有关,而它背后的历史真相还牵扯到了另外两位文学大家。
出川赴京志高远
苏轼是地地道道的川汉子,出生于四川眉州,他的父亲是苏洵,苏洵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奋发读书,而即便如此,他也跻身进了唐宋八大家。
这份能耐,当然不服都不行。

有这么优秀的爹,苏轼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在苏洵的精心培养下,苏轼和弟弟苏辙在文学上在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有了极高的造诣。
在苏轼19岁那年,苏洵觉得是时候展现儿子真正的实力了,便带着苏轼、苏辙出川去了京城参加考试。
经过长途跋涉,从偏僻西蜀走出来的苏轼,见到了繁华的大都市,而正是
因为他远离当时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让苏轼在文风上与众不同。
当时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当时他是执牛耳的文坛领袖,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当时这两人正致力于诗文革新,一时间还没有任何思绪。

当时科举考试出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对这题目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很快便完成了答卷,他的答卷也与众多考生中的被送到了主考官欧阳修那里去。
乌龙之后第二名
欧阳修看过苏轼的答卷之后,大为欣赏,接连称赞,
本来欧阳修打算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的,但是他觉得这么有才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答,为了避嫌就给了第二名

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要说了,欧阳修是文学大家,他怎么会将苏轼的试卷误认为是曾巩的呢,难道试卷上没有名字,亦或者他连自己学生的字迹都认不出?

试卷上自然是有名字的,只不过欧阳修看不到,因为当时的试卷和我们现在考试的试卷一样,
名字是被密封着的

欧阳修自然也是认识曾巩的字,但是可惜的是,他看到的试卷上的字迹基本一样。
当然这并不是说考生们写得字都差不多,而是欧阳修看到的考卷上的字迹基本都一样,因为
这些试卷都是拓本。
考生交上去试卷之后,并不是直接交给主考官,而是先交给一些文吏,
让他们将这些试卷都给抄下来,进而拿给主考官打分。
因为当时苏轼的名气实在是太小了,不对,是根本没有名气,欧阳修认为是曾巩所作,亦在情理之中。

就在欧阳修的一念之差后,苏轼得到了第二名,按照当时的规定,考生在放榜的时候,都要去拜见主考官。
当苏轼去拜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大吃一惊,因为他发现这第二名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
,而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
出人头地天下知
欧阳修是一个大度的人,他自己闹了乌龙,并没有影响他对苏轼的欣赏,而在苏轼身上,欧阳修也看到了诗文革新的希望。
看着文风清新,字里行间透露出豪迈的苏轼,欧阳修断言: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后来欧阳修又写了一篇《与梅圣俞书》,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更是表达出了对苏轼文笔的认可和赞赏,他说:
读试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也就是说,欧阳修在读苏轼的文章时,是十分痛快的,而他已经老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时候避开道路,让苏轼出一头地了。
这便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了,形容高人一等,或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并不是人头落地的意思。
由此可见,
这个易错的成语,牵扯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欧阳修和曾巩,当真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成语。
在欧阳修的大力提拔之下,苏轼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他得以声名大噪,每出新作,短时间内便会传遍京城。

可是接下来的苏轼却接连遭遇了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回家守丧用去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六年。
等到他忙完家里的事情,再次回到朝廷的时候,
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了,而赏识他的欧阳修因为政见与王安石不和已经不在朝内。
苏轼内心忧郁,随即上书抨击新法,结果被得罪了王安石,只得自请出京,自此开启了飘零一生的吃货之路……
参考文献:《宋史》、《与梅圣俞书》等。
(图网,侵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7:15 , Processed in 0.0075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