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是病句?韩寒:我们没资格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0:20: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迅“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是病句?韩寒:我们没资格定                                                         2020-10-03 11:45                    
                          网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人写错了字,就是通假字;名人写错了字句,就是别有深意,故意为之”。这种说法看起来不太友好,但却说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古人的通假字多数人还是能接受的,毕竟当时文字匮乏,他们也没办法。但现当代名人如果真的写错字,也要强行为他辩解,则不太合适。本期笔者就和大家说一说,鲁迅的错字和病句问题。

鲁迅的错别字确实是很多的,比如经典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纪念”,他写的是“记念”。《闰土》中,又把“戴银项圈”写成了“带银项圈”。像这种错处,大家如果仔细找,还能找到不少。而且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文章选入中学课本后,并没有修改,这是为何?
对此,原人教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庄文中曾解释过,鲁迅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兴起,很多近义词等并没有规范清楚,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去改它是因为像这类错处不少,如果要改一篇文章可能要改上百处,可能就改坏了,大家也就欣赏不到原汁原味的“鲁迅风”。

这样的解释确实是有道理的。翻看胡适、郭沫若等人写的文字,也有不少错字,这确实是当时客观现实导致的。但这似乎不能解释鲁迅的两个“怪句子”,大家且看:
第一句,出自《秋夜》,它是这样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后半部分则一直有人认为是病句,他们认为就算不是病句,至少是一个不高明的啰嗦句子。
第二句,出自《孔乙己》,它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样是前半部分没问题,后半部分怎么看都有语法问题,既然“大约”,为何又会是“的确”?

对于这两个句子到底错没错?一直有很大的争论。文化名人韩寒曾写过一篇议论文,名字叫《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里面提到了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韩寒反对把作家们的文字一段进行拆解,也反对过度解读作家的意思。
在文中他以鲁迅的“枣树”为例,指出可能鲁迅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是自己玩票,或者写完了一句忽然记起来园子里还有一棵枣树。最后韩寒表示:“我们没资格定,因为我们不知道”。

这番对鲁迅此类句式的评价,确实是有见地的,但是它真的有道理吗?笔者个人认为韩寒只说对了一半。这一半就是不应该过度解读作家的意思,毕竟我们不是作家本人。而错的一半,则是认为鲁迅会这样玩文字游戏,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原因有三:
首先,鲁迅对文字是非常认真的,这一点从他的手稿中就能看出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曾曝光过,其中有几段一共只有300多个字,但却涂改了19处,可见他写文章在字句上下了多大功夫。

其次,鲁迅这两个句子如果是出现在一本大部头小说的中间,也就罢了,我们也能当成鲁迅不小心写错。偏偏《秋夜》只是一篇字数不多的散文,而且“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是文章的开篇,是最醒目的。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则是《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也是很醒目的。这两句话还都是独自成段,显然就是为了重点突出它们。大家试想,像鲁迅这么讲究文字的人,会不检查一下首句和尾句?
再次,鲁迅的文章要发表,是要经过编辑审核的。比如《孔乙己》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作为当时的顶级刊物,编辑怎么可能不校对最后一句?就算他没有提醒鲁迅更改,鲁迅的众多好友肯定也读到过,就没有人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鲁迅明知语法上错了,仍坚持这样写。

确定了以上3点,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句子,自然就能明白它们有多高明。《秋夜》写于1924年,当时很多有志之士都受到打压,文化界笼罩在一片黑夜中,而这两棵枣树指的就是坚强不屈的他们,为了突出枣树的高大巍峨的形象,所以刻意这样强调。
而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则显然更有深意。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他迂腐地可笑,善良地让人心疼,却又懦弱好面子。这样人物形象,在当时那个的环境里,他是活不了的,所以说他“的确死了”。但同时,鲁迅对他又是同情的,从心底希望他没有死,所以加上一个“大约”。这样写,不但能加深人物形象,也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他的生死,十分高明。

不过度解读是对的,但明明很有深意的字句,却完全不去作解读,也是不对的。比如咱们不能提到陆游、辛弃疾的爱情词,也认为一定带着某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像鲁迅这样的句式,我们认真分析就能发现,不可能是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也不是病句。如果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去理解和解读它,则显然也是没道理的。不然当年鲁迅先生花那么多心力,写的那么多深刻的小说、杂文、诗词,岂不是白费心血?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10-18 00:40:19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2:36 , Processed in 0.0087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