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生写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3:46: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生写照 苏轼一生写照: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商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之言志抒情,记游怀古,“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的佼佼者。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严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贳,蔡襄)之首。
  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禅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救死扶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洵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组织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了以瓦筒代替竹管之引水方法,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的追求时尚。
  苏轼以一介书生,如此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可惜苏轼一生却充满曲折与坎坷。

  苏轼21年时与弟苏撤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弟。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出言直率,一再被他地政敌们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得时间是在贬嘀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洲,颖洲,扬州的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廷命官,最后却在62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将近做了两三年。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涸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苏轼如此地身居逆境而又自强不息?又是什么力量使苏轼能如此自容地应付官宦生活地沉浮?人们不禁要问。
  苏轼乐观人格地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苏轼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他的人格中含有大量的达观品质和辨证思想。所以,对苏轼来讲,命运的起落只是人生的教科书,宦海的沉浮是其中的作业和考试。久而久之,苏东坡练就了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经历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他永远以一份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永远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一切正如他的词句那样: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苦中作乐的功夫也是古今少有的。无论生活怎样令他失望,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人生得意时他可以筑一道苏堤,窗一代画风:人生得意时,他可以拢田种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佳句。而他的东坡雅号,就是在黄州种地时苦中作乐编出来的。



  所以,苏东坡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其大量的文学创作,不在于其字画的功夫,也不在于其修筑了苏堤,而在于其经年修炼的苦中作乐的功夫,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世代敬仰他的本质所在。对此,林语堂自有一番高论: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酥所谓蛇的智能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任两者兼具。这就有一位!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住,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苏东坡最佳的一句名言,是他对弟弟说过的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人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9-3 13:56:00 |只看该作者

苏轼三任妻子均姓王均死在他之前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5-9-3 13:59 编辑

苏轼三任妻子均姓王均死在他之前 

大宋文豪苏轼一生65岁,前后娶过3任妻子;巧合的是,3人都比他死在前面,且3人都姓王。不过,最后一位是跟着前两位而姓的。难道他真的是命大,“克妻”吗?但不管怎么说,苏轼还是很爱她们的,他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堪称美满,他与她们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佳话,也为她们写下了不少诗文。

  1/早在公元1054年,18岁的苏轼娶了比他小2岁的16岁的王弗(四川眉山家乡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1年,王弗给他生了长子苏迈。公元1065年,27岁的王弗去世,苏轼29岁;当时苏迈年仅6岁。


  结发之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堪称丈夫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他。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还记载有这样的故事。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标准的“红袖添香”。王弗病逝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附近的山头亲手种植了3万株松树以寄哀思。10年之后,苏轼为王弗写下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900多年来,这首词一直被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2/公元1068年,32岁的苏轼娶了比他小11岁的21岁的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似乎有了另一版“姊妹易嫁”的感觉(大导师恩格斯也是呢)。他们在一起生活了25年。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加上长子苏迈,这3个儿子都是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的。公元1093年,46岁的王闰之去世,苏轼已57岁。


  王闰之在堂姐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自小就对苏轼崇拜有加,端庄贤淑,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在苏轼的宦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在最困难时期,她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丈夫解闷。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3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逝世时,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他在妻子死后百日,请朋友李龙眠画了10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这些佛像献给妻子的亡魂。公元1101年苏轼死后,其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惟有同穴”的愿望。


  3/王朝云原本是个买来专门侍奉王闰之的丫头,艺姬出身,字子霞,浙江杭州人,比苏轼小26岁,12岁时(公元1074年)就进了苏门,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6年后,即公元1080年,18岁的王朝云被44岁的苏轼收为侍妾,两人正式同房。此后,王朝云陪伴苏轼生活了16年。公元1083年,王朝云在湖北黄州给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小名干儿),可惜不到一年就夭折了,此后悲伤过度的王朝云再没生第二个孩子。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惠州,只有王朝云跟随。公元1096年,34岁的王朝云在病逝时,苏轼60岁。自此后苏轼再未娶亲,一直鳏居。


  侍妾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长得清秀俏丽、轻盈曼舞,天资聪明、极具灵性;说苏轼“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就是她。秦观曾称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文亦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总解禅”(《朝云诗并引》)。另如那首著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据说明写西湖的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又如《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菩萨蛮(佳人言语好,不愿乞新巧)》、《雨中花慢(嫩脸羞娥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等。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惟坚贞的王朝云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他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不幸的是,朝云也因患烈性瘟疫而先于苏轼在惠州去世,苏轼悲痛之余作诗《悼朝云并引》,并“终生不复听此词”。遵照王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以及情真意切的《墓志铭》。此处如今已成为风景名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13:39 , Processed in 0.0084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