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秘长江三峡:自然与人文的壮美交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13:2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探秘长江三峡:自然与人文的壮美交响                                                                               2025-03-27 11:35                                        

发布于:安徽省
   

长江三峡:地理位置与概况

长江三峡(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宛如一条璀璨的明珠项链,镶嵌在中国的大地之上。它位于中国重庆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经纬度范围为东经 109°28′-111°15′, 北纬 30°38′-31°03′ 。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 193 千米,流域面积 10000 多平方千米。[长江三峡地理位置图 1 张]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瞿塘峡长约 8 公里,是三峡中最短、最窄、最险的一段峡谷 ,夔门素有 “夔门天下雄” 之称;巫峡西起巫山县,东至巴东县,长约 45 千米,以幽深秀丽闻名,巫峡中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神女峰是其中最清秀的景观;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 120 千米,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其中的三峡工程举世瞩目。
“雄、幽、险”:三峡的独特风光
长江三峡,以其 “雄、幽、险” 的独特风光,成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瞿塘峡:雄伟险峻之美

瞿塘峡(Qutang Gorge),是三峡中最短却最雄伟险峻的峡谷 ,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仅 8 公里。这里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百米,形如门户,名夔门,素有 “夔门天下雄” 之称。“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瞿塘峡的险要。长江上游的激流,裹挟着巨大力量,在此奔腾咆哮,峡谷中险滩巨石,水流湍急,令人惊心动魄。
巫峡:幽深秀丽之韵
巫峡(Wu Gorge),西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绵延 45 千米,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段。它以幽深秀丽闻名,沿岸青山连绵,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群峰如屏,江河曲折,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山十二峰是巫峡的标志性景观,它们高出江面千米,千姿百态,群峰竞秀,云雾缭绕,姿态万千。其中,神女峰(Goddess Peak)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妩媚动人,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睹其风采。
西陵峡:惊险刺激之景

西陵峡(Xiling Gorge)西起湖北秭归县香溪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 120 千米,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 “险” 著称。这里滩多水急,航道曲折,怪石林立,行舟惊险。历史上,西陵峡的险滩曾让无数船只望而却步,如青滩、崆岭滩等,素有 “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之说 。如今,随着航道整治和三峡工程的建设,西陵峡的通航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份惊险刺激的独特魅力。
丰富资源:三峡的宝藏
长江三峡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库。
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三峡地区的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超过 3000 万千瓦 ,约占长江流域水能蕴藏量的 1/9。这里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为水能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举世闻名的三峡水电站(m.zhibo.yuemiaokang.cn)(Three Gorges Hydropower Station)就坐落于此,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达 2250 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约 882 亿千瓦时。三峡水电站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也在防洪、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多样的生物资源
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这里拥有高等植物超过 6000 种,其中不乏珙桐、水杉、银杏等珍稀植物 。三峡地区的动物种类也繁多,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多种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金丝猴、黑叶猴、林麝、大鲵等就有 50 余种 。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深厚底蕴:三峡的文化
长江三峡,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一部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厚重史书,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m.zhibo.filedance.cn

三峡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巫山人” 化石的发现,将中国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了约 200 万年前 ,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 ,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就诞生在三峡地区。这里还孕育了神秘的巫文化,是长江流域巫文化的核心区域。巫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涵盖了巫教、巫术、祭祀、避邪、崇拜等多个方面,其风俗和信仰深深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在巫山博物馆馆藏的诸多文物中,随处可见巫文化的身影。例如,2001 年巫山双堰塘遗址出土的西周骨雕神鸟,有专家认为这是集王权与巫师于一体的部落首领佩戴的饰物,或者是大型祭祀活动的礼器,印证了《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巫山 —— 巫载国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的图腾崇拜。
三峡地区的航运文化也历史悠久。川江号子是三峡船工文化的精髓,它既是船工动作协调一致的指挥号子,也是千百年来三峡船工面对艰险毫不退缩的呼喊,构成了三峡航运文化的独特韵味 。三峡地区的城镇文化也因航运而兴起,巫山、奉节、云阳等都是历史悠久的航运重镇 。
文人墨客的诗词情怀
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形成了独特的诗词文化。据统计,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 4000 首 。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三峡行舟的豪迈与畅快 ;杜甫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以雄浑的笔触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郭沫若的 “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生动地展现了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这些诗词不仅是对三峡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三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m.zhibo.55jade.com

旅游热潮:三峡的现状
近年来,长江三峡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尤其是在节假日,更是成为游客们的热门之选。以 “五一” 假期为例,三峡游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多地旅游数据再创新高。地处长江三峡腹地的奉节县接待游客 94.19 万人次,同比增长 32.85%;巫山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 30.26%,过夜游客同比增长 42.71%。白帝城・瞿塘峡、三峡之巅、小三峡、巫山神女等热门景区游客接待量分别增长 27.76%、74.77%、14.74%、10.11% 。重庆某游轮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五一” 期间的三峡游轮部分航次产品提前一个月就已全部预定,出现 “一座难求” 的景象 。
长江三峡旅游的火爆,并非偶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的长江三峡,正好契合了当下以追求身心一体化体验为标志的高品质旅游新趋势 。同时,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如高铁的开通,也让更多游客能够便捷地抵达三峡地区,进一步推动了三峡旅游的发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3-27 13:24:49 |只看该作者

罕见,1946年美国人拍摄的三峡,被淹没前的三峡,竟如此壮丽?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25-3-27 13:25 编辑

罕见,1946年美国人拍摄的三峡,被淹没前的三峡,竟如此壮丽?                                                                  2025-03-26 08:28                                        

发布于:江西省
   
       当白帝城托孤遗址化作江心孤岛,当夔门摩崖石刻被切割重组,这座改写长江命运的水利工程,究竟是人类智慧的丰碑还是文明传承的遗憾?
美国国家档案馆最新公布的1946年三峡原貌影像,意外揭开这场世纪工程的得失账簿。

2003年蓄水完成后,长江上游航道水深从2.9米增至4.5米,万吨级船队通行时间缩短40%。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2年三峡船闸货运量突破1.6亿吨,较蓄水前增长5.3倍。
但鲜为人知的是,为达到这个数字,工程淹没区涉及22个县市、116个集镇,其中包含21处国家级文物。

水利专家王建国指出:"98洪水后测算显示,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相当于每年避免480亿元损失。"但中国科学院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库区滑坡体数量较蓄水前增加37%,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年均增加15亿元。
美国摄影师凯塞尔1946年拍摄的万州拱桥,经测量显示桥拱跨距达32米,桥亭木构采用榫卯结构误差不超过3毫米。这座见证川江盐运史的建筑,在1970年洪水中坍塌,残存构件现存重庆三峡博物馆。

影像中清晰可见的万安桥钢梁,经碳十四检测确认采用汉阳铁厂1926年生产的低碳钢,其爆破拆除产生的3200吨钢材全部回收利用。
瞿塘峡栈道遗址考古发现,古人开凿绝壁时运用"火烧水激法",在石灰岩上形成的人工凹槽深达1.2米。

英国《自然》杂志2020年刊文指出,该栈道工程精度相当于现代二级公路标准,但蓄水后9公里古栈道仅抢救性保留127米。
夔门摩崖石刻切割工程中,技术人员采用金刚石线锯进行毫米级分割,单幅石刻搬迁成本达230万元。
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报告显示,12幅书法的切割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但重组后接缝处仍需人工补色,引发"是否属于文物造假"的争议。

大昌古镇复建工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7.8万块青石板编号重建。参与工程的建筑师李明透露:"每块石板定位误差不超过±1.5毫米,但古镇微生物群落无法移植。
"网友"江城子"在社交平台质疑:"没有苔藓的青石板,还能算是1700年历史的活文物吗?

三峡工程的得失账簿上,记录着防洪效益累计超3500亿元,也标注着1360处不可移动文物永沉江底。
当卫星定位技术能精准复建张飞庙的飞檐,无法还原纤夫拉纤时的川江号子;当万吨巨轮劈波斩浪时,再难寻觅李白笔下的轻舟猿声。

这场人类与自然的世纪对话,究竟是创造了新文明,还是切断了历史血脉?
答案或许正如那淹没的12座古镇——既存在于水文资料的数据矩阵里,也消逝在文化记忆的基因序列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3:27 , Processed in 0.0086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