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重阳节?听说要插茱萸?茱萸又是谁?? 2017-10-28 09:49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5:53: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概是由于重阳糕不如元宵、粽子和月饼好吃,曾位列中国最重要节日之中的重阳节在不缺乏美食的现代已很少有人关注。但是,你们要知道,除了爬爬山头,重阳节在古代可是有着相当丰富的“娱乐”活动的:比如插茱萸(茱萸是谁?!)、赏菊花(听起来还挺正常)、吃菊花(啥?)、吃菊科植物做成的糕(……)。
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
重阳,到底啥时候开始的?
不少人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因为据称为屈原所作的《楚辞·远游》篇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姑且不论这首诗究竟是屈原所作还是汉人所作尚存争议,最重要的是,这里的“重阳”一词其实是天的代称。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解释此处的“重阳”时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这个解释大抵符合学术界目前的认识。此处的“帝”指的也是天上主宰万物的神灵。
重阳到底从哪来?先看看重阳的核心风俗都有什么吧——

先是赏(吃)菊花
学术界基于现有材料,普遍认为重阳节萌芽于东汉时期。我在介绍七夕起源的文章中引用过的东汉崔寔(shí)所著那本现存最早记录了七月七日民间风俗的《四民月令》,同样也是最早记录了九月九日风俗的文献。《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药香草部上》引《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可见重阳采菊的风俗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到了三国时期,有关重阳节的文献开始集中涌现,而重阳节与菊花之间也愈发密不可分。学者们最常举的例子,莫过于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了。在重阳节这天,他给曹魏重臣、大书法家钟繇送了一束表现情谊的菊花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齐兆璠 画
彭祖是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达人。这封信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心里重阳节已经有了长寿的寓意。而菊花由于花期较晚,被附会出了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于是被确立为重阳节的特色饮食。这封信还提到这一天要“享宴高会”,而吃吃吃正是确定无疑的庆祝节日的景象。由此可见,最晚到了三国时期,重阳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节日了。

再是插茱萸、吃糕
稍晚,插茱萸等风俗也出现了。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三在我们在介绍七夕起源时引用过的那段,所谓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讲述当年在宫内的欢乐风俗的段落中称:
“九月九日, 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华”就是花。这个“蓬饵”在后世文献中出现不多。绝大多数现代注释者都将其解释为用蓬蒿做的饼,但是我个人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文献依据。其实,这里的“饵”是糕的意思。扬雄《方言》称“饵谓之餻”,“餻”正是“糕”的本字。而后世文献里恰有一种食物就叫“蓬糕”。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卷下记载:
“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蒸熟,以香为度。世之贵介但知鹿茸、钟乳为重,而不知食此实大有补益。讵可以山食而鄙之哉!”
它很可能就是《西京杂记》记载的“蓬饵”。我们不知道这里的“白蓬”具体指的是什么。菊科的六棱菊(Laggera alata )有一个现代别称就叫“白蓬草”,传统“医药”中也有文献认为它具有一些功效,不知道和此处的“白蓬”有没有关系。总之这个“蓬饵”就是用菊科的某类蓬草做成的糕点,它大概便是在中、近古时期十分流行的重阳糕的祖先了。当然,这些重阳风俗不太可能真的出现在戚夫人的时代,但是既然东晋时期的人已经需要给它们附会传说,可见这些风俗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现在的重阳糕大概是长这个样子。图片来源:piegg.com

最后才是登高
重阳的另一大著名活动“登高”则大概要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南朝梁的吴均《续齐谐记》,也就是端午节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这一说法的来源,记载了一则关于重阳登高的故事。我们引《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引《续齐谐记》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 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费长房是东汉的著名术士。当然,以《续齐谐记》一贯的不靠谱的风格,我们知道它也不能证明汉代已有重阳登高、佩茱萸的风俗。但是它确定无疑地向我们表明了南北朝时期重阳登高的节俗。至此,后世最为通行的几大重阳节核心风俗都已定型,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重阳节,是灾日还是吉日?
中国古人对于重阳节的看法比较矛盾,不详的灾日和喜庆的吉日两种观念始终并驾齐驱。我们这里且分开来谈。
首先看吉日。上文所引曹丕的《与钟繇书》上说: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古人认为奇数是阳,偶数是阴。在《周易》的卦辞体系中,“九”就是阳的代称,而“六”是阴的代称,占卜时“六”为“老阴”,“九”为“老阳”,“七”和“八”则分别叫“少阳”和“少阴”。“重阳”之名,正得于两大阳数的相加。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中国人更喜欢“阳”而不是“阴”。这里曹丕的大意就是,两个大阳数放一起,本来就挺喜庆,而且“九”和“久”谐音,久月久日听着多吉利呀!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庆祝重阳节。这种说法确实能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大概也是重阳节采菊祈寿风俗的来源。然而,这种观点只能解释采菊这一种重要的重阳风俗,而插茱萸、登高等风俗则需要由凶日说来解释。
凶日说有点复杂,古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引生活在三国、东晋之间的周处的《风土记》说: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无射”本是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一,因被十二支学说比附到了“戌”位上,故而也为九月带起了盐。它在古人眼中就是个极端肃杀的代名词。《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称:
“九月也,律中无射。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也,故曰‘无射’。其于十二子为戌。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
“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万物尽灭”,这样的说法在古人眼里无疑显得阴森可怕。而九是“老阳”,在占卜时出现老阳是要“阳极必变”,变出阴爻的(这种占卜规则叫“变卦”,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变卦”一词的来源)。这样一来,九月九日便成了极“阴”的日期,不详的征兆。这个理由与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不详的理由有点接近。
后世学者对重阳的不详的更为通行的解释与“阳九之厄”的说法有关。“阳九之厄”是古人对旱灾出现规律的想象。古人对其说法不一,本文主题也不在于研究谶纬迷信,这里仅举《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引述的“《易》九厄”的观点作一代表:
“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阳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这里说是“一元”包括4617年,这其中会发生57次极为严重的水旱灾害。比如一开始的一百零六年中,就会发生九次严重的旱灾。这种胡编乱造的“规律”固然属于无稽之谈,但在古人脑海中确实一种真实的忧虑。在后世,“阳九”和“百六”成了灾难、厄运的代名词。而两个九日的重阳,则是厄运在一年中最好的代表。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五说:
“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由此可见古人对重阳与阳九之厄关系的恐惧。
不管以上两说哪种是古人觉得重阳不详的最初原因,这种不详色彩本身无疑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了众多明确指向辟邪的风俗,试图以此保证自己免受各种磨人的小妖精的侵袭
各种辟邪风俗
大部分相关文献都认可“登高”在中国具有驱邪避难的文化含义。前文所引《续齐谐记》便明言登高是为了躲避灾祸。那则故事本身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它记录的传说得以流传,很可能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一般公众的认知情况。有些学者认为重阳登高是为了上通神灵,祈求免灾。李道和(2004)甚至主张将重阳登高习俗与秋季山洪泛滥引发的初民的大洪水记忆,及民间广泛流传的陷湖母题传说(注)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登高本身的辟邪含义。后两种说法与重阳本身的关系可能并不太直接,但是登高具有免灾避难的文化含义这一点则是学者们普遍相信的。
注:这个母题有一点像《圣经·创世纪》上讲的那个上帝在毁灭全是坏人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以前先通知唯一的一家好人罗德家族逃命的传说,大意就是一城几乎全是坏人,好人只有一个,于是神灵启示那个人如果看到城门或其附近的某样东西变红了就快跑,有人听说后为了戏弄这个好人,就去把那样东西涂成红色,这个唯一的好人见状赶紧离开了那座城,那座城市随后就陷于洪水之中,城中的所有人都死于非命。
一般认为,重阳节之所以要吃“重阳糕”,是取“糕”与“高”的谐音,迎合登高的吉祥寓意。而除此以外,重阳糕还经常被做成“五色糕”。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引《卢公范》曰:
“凡重阳日,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令人长寿也。”
刚才引用过的《梦梁录》卷五记载重阳节这一天:
“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狮蛮”指狮子头和蛮王头,都是古人常用的图案。而这些重阳糕之所以做成“五色”,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五彩的东西有驱邪的功效。

登高可能是重阳节流传到现在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了。图片来源:站酷网海洛创意
重阳还有个放风筝的习俗。中文维基百科“重阳节”词条在枚举重阳风俗时,将放风筝列入第四位,居于重阳糕之前。这种风俗的出现固然是因为秋季秋高气爽,气象条件通常适宜玩放风筝的游戏,但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想必也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放风筝也有放晦气的意味。
刚才我们没有谈插茱萸这项著名的风俗。莫着急,我们这就要聊它了:
茱萸是谁?为啥要插它?
中国人把许多结红色或黑紫色果实的植物都称为“茱萸”: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草茱萸(Cornus canadensis)、蜜茱萸(Melicope)、单室茱萸(Mastixiaceae)、茶茱萸(Icacinaceae)……这些植物有许多亲缘关系极为遥远,从现代形态学上看也有巨大的差别,但却都被一股脑划入“茱萸”的范畴,给我们考证古代名物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古人在物种分类问题上一贯比较混乱,古人佩戴的茱萸也未必完全是同样一种。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我们想去了解,大部分古人佩戴的茱萸究竟是哪一种呢?

即使我们姑且粗暴排除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茶茱萸等分布不广的植物,至少还剩下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难以直接断其是非。这其中食茱萸是花椒属的植物,主要被用于调味,佩戴的话气味未必很好闻,所以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就在山茱萸和吴茱萸之上。要解决这段公案,我们要根据古人的记载去寻找证据。

闻香味
在古代中国,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更容易被附会出“辟邪”的功效。比如我们讲端午时提到端午插、焚艾蒿的习俗,也是得因于艾蒿的特殊气味。而古人口中的“茱萸”,正是有香气的。
汉末曹植的《浮萍篇》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陈代的江总《宛转歌》说:“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五代徐铉《茱萸诗》描述茱萸:“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从这些描述中看,茱萸在果期具有明显的香气,山茱萸果期几乎没有味道,而吴茱萸则恰好以香闻名

吴茱萸的果实。图片:uttiy
但是这一点特征也有文献上的争议。首先是有文献认为山茱萸也有香味。王维有一首诗就叫《山茱萸》,开头两句是“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只是不会的他说的山茱萸是不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山茱萸”(比如也许他说的就是长在山区的茱萸……?),或是他把别的植物散发的香味当成了山茱萸散发的香味。其次,有个别文献认为重阳的茱萸就没有香味。唐代学者刘良在注释《文选》时说:“子椒列大夫位,在君左右,如茱萸之在香囊,妄充佩带而无芬芳。”他认为香囊里的茱萸没有香味。而这条材料,我们大概只能从不同古人认识的植物不同上来解释了。

看果实
再有一个特征是茱萸的果实的样子。很多文献认为茱萸的果像红色的花一样。比如王维《茱萸沜[pàn]》诗云:“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又如司空曙《秋园》诗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这里可能体现了茱萸的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果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茱萸的果很可能是分瓣的,不然怎么会像花?吴茱萸的果确实具有果瓣,而山茱萸的果虽然也可以是红的,但却是一个单一的核果,没有果瓣,与花的形态的距离较远。

山茱萸的果实。图片:wiki commons/Alpsdake
有很多现代学者指出,吴茱萸主要分布于江南地区,而古代北方人也有插茱萸的风俗。其实,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代中前期,中国的气候与现在相比较为温暖。吴茱萸在唐代分布甚广,也并不是一个值得奇怪的现象
总之,重阳节萌芽于东汉,兴起于三国,最初的风俗主要是采菊、吃喝,后来又有了插佩吴茱萸、登高等风俗。这个节日兼有祈愿长寿和消灾免难两层意味,在不再迷信的今天则日渐衰落。这个故事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节日如果想在我们数千年美食之国存续下去,不在饮食大欲上做足文章,肯定是不行的
  • 本文作者清洁工认为,要么是山茱萸要么是吴茱萸,应该是吴茱萸。
  • 刘夙认为,要么是吴茱萸要么是食茱萸,应该是吴茱萸。茱萸是谁?为什么重阳节要插它?
  • 老猫认为,应该是吴茱萸但食茱萸也不算错啦,肯定不是山茱萸!

所以,根据投票结果,是吴茱萸。(喂!
强行科普一百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8 15:54:53 |只看该作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2017-10-28 10:12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17-10-28 15:56 编辑


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因 “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重阳有这么多习俗

很多老人都喜欢念旧,不论是佳节还是美景、不论是挫折还是窘境,都是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和家里老人聊一聊重阳习俗,忆一忆“当年岁月稠”!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敬老
重阳节,是中国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天,我们要宣扬敬老、爱老的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秋高气爽,很多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其中篁岭晒秋最为出名。

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插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咏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点评:佳节独自在外,思乡加上思亲,情感分外强烈。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点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点评: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触景伤情,思归之情,难以言表。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点评:全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在节日里忧伤难遣。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
干戈衰谢两相催。
点评: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

《九日齐安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点评: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点评:诗人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评: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又深沉,含蓄又深情。
重阳养生这么做

秋冬季节对老人来说是“危机四伏”的两季,此期间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处于高发期,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未病先防”方为正道。

当心秋燥

燥为秋令,易伤津耗液;同时,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

应对秋燥,应少吃辛味的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可以减轻人的胃肠道负担,对消化也有帮助。

另外,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高峰期。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与补水之外,还要家中常备一些急救药,睡觉时最好放在床头,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


温暖睡眠

睡眠是养生的重头戏。秋季夜里凉风习习,很容易受到“贼风”侵袭。若“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翌日清晨就会感觉偏头痛;“贼风”吹在腹部,则会引发腹泻;“贼风”吹在暴露于外的肢体,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

因此,这个时节,入睡时一定要避风寒而卧。另外,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


避免盲补

秋季是进补的时节,很多老人在此时“贴秋膘”。

秋天进补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选择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重点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前者如鱼、瘦肉、鳖肉、乌骨鸡、禽蛋、奶制品、豆类等;后者如藕、山药、芡实、红枣等。尤其是后者,不但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能调养脾胃,补而不腻,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老年人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起居有常

换季时节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经形成习惯的、稳定的生活常规。

老年人骨质较脆,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们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

心情开朗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

老年人情绪不畅,更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诱发多种疾病。子女们应多跟父母唠嗑,多交流。

重阳互动

重阳节到了,

我想看看变老的自己,

就如同看到了现在的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0-28 15:57:22 |只看该作者

惊喜发现!南宁这个小村落竟然保留着上千年的重阳习俗! 2017-10-28 12:54

今天重阳节了,重阳节,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民间的习俗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不过南北各有差异,南宁的传统重阳节习俗您了解吗?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参加一场南宁传统的重阳节活动,一起领略原汁原味的重阳习俗。

早上10点,江南路东社区平西村,五十多位老人齐聚在一起,这里将举行重阳节祝福仪式。


这个仪式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每一位老人都会得到一条写有祝福话语的红绸布和一个精致的手工福袋。



(节目视频▼ ▼

  一声声吉祥如意的祝福萦绕耳畔,每一位老人都戴上红绸布,捧着福袋。人们相信,经过了这样虔诚的仪式,老人一定会平安长寿。
梁碧云:
那个袋子给他们就是有福又有财、代代平安,代代老人寿缘长,那条红带天红地红,老人带条红更加红,更加大展宏图,更加长生不老,年年有今天岁岁有今日。


祝福老人,当地的居民也用一首首白话、平话的歌谣唱出了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梁碧云:
唱歌我们重阳节是庆祝老人,祝身体健康,年轻人就要祝福老人,老人听了就要教育好后代,是这个意思。没有一个祝福歌给老人,等于我们不重视他们,我们年轻人要懂事,我们代代老人代代相传,代代才有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传下去。


平西村的村民们坚持这样的传统习俗,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感恩。
梁碧云:
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要感谢党关怀我们,给我们今天生活水平这么高,给我们过好的重阳节,以前我们没有钱,现在党给我们幸福,我们千万要感谢党的恩情,要记得党的话。


仪式的最后,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拿到了一个小红袋。
朱雪娟:
有米有花生有糖饼,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长寿。


本周必看
|来源:南宁电视台《新闻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7:38 , Processed in 0.0358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