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到底该怎么学,如何考:评北京市2020年中考古诗文阅读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03:1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诗文到底该怎么学,如何考:评北京市2020年中考古诗文阅读题                                                         2020-08-17 08:44                    
                          

追溯一下北京市近十年的中考,古诗文阅读题分值,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18年之前,连背诵默写,带文言阅读,总分值都保持在15分以内。2018年之后,因为增加了诗歌鉴赏,一下子分值就增加到18、9分了,不仅如此,有时,传统上的基础运用或者现代文阅读等部分,也会牵涉到文言诗文内容的考查。

同时,务必又要注意到总分值的变化,2018年之前试卷满分是120分,到2018年之后,试卷满分是100分,总分值下降了20分。但是,文言诗文阅读的分值增加了4、5分,这一降一增,意味着文言诗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了。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调门不断调高,从教材到考试,文言诗文所占比例都在增加,未来还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所以,认真琢磨一下古诗文到底如何学,如何考,是个大问题。如果方向不正确,那么,越努力就距离正确的目的地越远。

下面以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为例,回顾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谈谈我对古诗文学习的一点儿看法,算是重申一些基本常识。

【原题】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4分)

6. 其必曰“ _______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7. _______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1分)

8. 座右铭是用来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如果用两句古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选用的诗句是“ ①_______ , ②_______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评价】

第6、7题是常规操作。通过“硬默”的方式考查文言诗文,尤其是文言诗文中的名句。但是因为考试中的评价方式通常是每空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而且,考查范围又相对来说比较明确,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就会花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反复默写,甚至直到全班所有同学全都完全正确为止。因为这是在复习中最有抓手,也最见效果的一件事。

但是,只看到最终的效果(产出)远远不够,还要看看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实际上,为了考试中拿到这背诵默写的几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要求学生机械反复抄写直到确保无误,不仅仅宝贵的时间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更大的问题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甚至让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学习文言诗文就是死记硬背。

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调整,可以考,但是要放开范围,扩大范围,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多背诵一些文言诗文。但是,又不要在错别字的问题上过度较劲儿。要允许每一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或者用拼音替代。学习文言诗文的经验告诉我们,常常那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是理解中出了问题,而要想深入理解,需要有相当的数量作为基础,在互相比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纠错。

第8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课内外结合,这个步子在这几年就已经迈出去了。这个发展趋势务必要注意,考查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课内的有限的几首(篇)古诗文,而且,会延伸拓展到课外,关注学生的日常积累。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往年的限定范围相对更为明确,比如:

在我国大西北,有历史名城,有塞外边关,有异域文化,有大漠风光……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与它们相关。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_______ ,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2017年北京市中考题)

在北海公园里游览,当你看到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五龙亭,你能联想到的带有“亭”(或“楼”“阁”)字的一句古诗是“_______”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2019年北京市中考题)

而今年这个关于座右铭的考查,范围就更为广泛,明确限定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该命题有两点值得讨论。

一点是明确解释了座右铭是什么,这让学生不至于在“座右铭”这个词上纠结,又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个“正向”的引导。比如,如果写“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句子恐怕就不合适。

另外一个限定则值得商榷,是不是非要限定为古诗,其实我个人以为大可不必。把范围放开,不仅仅是古诗(诗词曲)可以,古文(散文、骈文)也都可以,不过就是看一个学生的日常积累情况而已。这个题可以不作为起强烈区分作用的试题,只是达到引导学生注意日常多积累的目的就已经足够好了。所以,写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类,也应该给分。没有必要在到底是古诗,还是古文的区分上挖坑。没有谁规定座右铭只能是古诗,而不能是古文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学诗是要用的,而不单纯是为了考试的,要跳出学诗就是死记硬背,学诗歌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背诵默写的错误认知。

还要关注到北京市这一类试题,三、四年之前,就有“某一个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替代”的要求。这符合文言诗文学习规律的要求,不应该课内外区别对待,应该课内外一视同仁。要先重视“量”的积累问题,然后才关注“质”的问题,只在极为有限的“量”的范围内考查所谓“质”,完全不靠谱。

【原题】

(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9-10题。(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①_______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 ②_______ 之情。(2分)

10.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

【评价】

古诗鉴赏,在北京市中考试题中,是近几年才考查到的题型。最初的考查,偏重于对诗文基本意思,主旨情感的理解等。而且,也有明确规定的诗歌范围。在最初的考查中,为了老师和学生适应新题型,这样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如果一成不变地沿着这个道路走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形呢?既然有明确的范围,既然有明确的考查重点,那么,就很可能变成了套路了。通过大量的练习,甚至是穷尽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古诗,本应该是鉴赏的东西,变成了记忆,这有悖于考查的初衷。其实也为命题人自己挖了一个坑,因为总有一天,命题中会避无可避,不管怎么出题,学生都已经练过了。

所以,对今年的这个古诗鉴赏中的命题变化,作为一线老师我是非常赞赏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似是给一线老师指导学生备考增添了麻烦,但是,却起到了用考试的指挥棒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诗歌学习不能陷入应试的套路之中。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特点。区分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写景和抒情如何紧密结合,这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能力,所以,第9题在命题上看似出乎意料,但实际上却应该在意料之中。

读诗歌,要把握意象,对一些意象,会有一些常规的情感理解与把握。比如,月亮常常和思乡有关。但是,又要注意,并不是只要写到月亮,就一定在说思乡。退一步讲,月亮和思乡有关,也是建立在大量阅读诗文,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之上。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结论,而应该要带领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与“月”有关的诗歌,来体会这一规律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今年的第10题,命题中关注“落花”这一意象,不出现“意象”这个抽象的概念,但却通过试题引导学生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己亥杂诗》是初中课内所学,《春晓》是小学课内所学,通过对“落花”在两首诗中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文深入理解,既不超纲,又匠心独运,为这个命题点赞。

顺着这个命题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思考,接下来的古诗该如何学的问题。千万不要陷入到应对考试为主的套路中去。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哪怕只是课内的古诗,也有150首以上了。但实际上,大量学生不要说会背诵150首诗,就是50首也有困难,理解呢,就更是大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老师要重新反思我们的诗歌教学,到底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我们的学生,也要反思诗歌学习,到底为什么学,如何学。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天,老师在教诗,学生在学诗的时候,要有意识好好琢磨一下孔夫子的这个“兴观群怨”说。

【原题】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

【评价】

通常,文言文考查,无非是字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等等,这些在今年的试题中,属于有继承的部分,但是,这个继承,并不完全照搬,亦步亦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需要特别注意这个创新,或者更准确说,需要注意这个“创新”在文言阅读上的回归。

第11题是关于字词的考查,有原文中的重点字词,也有由此扩展开来的字词。需要特别注意,在这些扩展开来的字词的选择上,命题人很有想法。这些扩展的字词都包含在成语之中,实际上是在暗示成语中包含了很多文言信息,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信息,把成语的学习和文言的学习结合起来。

其实,不只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还应该把文言文和诗歌结合起来,把文言和白话结合起来。文言文和现代文不是两种语言,是一种语言,所以要打通了来学习,不能在无形中建立壁垒,条块分割。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是死揪着学生去背诵加点的字词,而是要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高效的文言学习方法。

第12题,这样的提供译文,并进一步提供理解的考查,也在之前的北京市中考题中出现过。所以,并不算新题型。但是,这个题型,进一步提醒我们在文言学习中也要特别强化语境意识。而不只是会机械的双行对译,还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意。

这个理解既涉及到关键词,又涉及到前后的整体语境。比如,本题对【乙】句的正确理解,就必须要联系前一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丢掉了这一句,单摆浮搁地理解【乙】句,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13题的考查,相比于往年的试题,跨出的步子最大。不仅仅是一个课内外结合的问题,而且,还与传统上文言文阅读最后一个题考查重点放在一般的信息提取与归纳上不同,该题将重点放在了理解上,而且,不是对课内文章的理解,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理解。

这种课内外的联系,可以有无数种可能。这就引导师生注意在文言学习时,要回归阅读本身。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不能因为有一些课内的明确范围,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就走形了,将文言阅读题变成了标准答案的记忆题。只要有了文言理解的能力,有了现代文阅读的能力,那么,这个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个问题没有任何必要刻意准备,完全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需要指出的一点,这个文言命题中,我以为关于“曹刿作为一介平民”的说法,是有瑕疵的,不能因为“肉食者鄙”,就断定曹刿是平民。因为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后,还有不归为“肉食者”的“士”,然后才是庶人和奴隶。而曹刿准确说应该处在“士”这一个阶层上。虽然他和“弦高”“卜式”等人,都是“位卑”者,但似乎不能归为“平民”。

把“怎么学”,“如何考”这些核心问题整明白,至关重要。不应完全以考来定学,也不应完全以学来定考。“考”和“学”都应该遵从最基本的规律,凡是违背了规律,都必然会受到惩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0:34 , Processed in 0.0083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