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最鼓励人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字字动人,太经典选入课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2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最鼓励人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字字动人,太经典选入课本                                                         2020-08-09 22:31                    
                          公元1090年冬天,当时诗人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与他一起在杭州任职的还有两浙兵马都监刘季孙,由于两个人的交往过于亲密,所以导致了他们交情非常的深厚。在诗人的心底里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亲自用《乞擢用刘季孙状》给予推荐,另一方面赠送诗篇希望可以对他进行鼓舞和勉励。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这首诗篇,便是苏轼当时赠送给刘景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欣赏一下这首诗篇吧。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在这首诗的题目上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向,我们也可以轻易了解到诗人内心想法,而且在这首诗的内容上也都是表达自己对于刘景文未来的勉励和鼓舞。此时荷花已经到了凋谢的时节,就连那平日里遮风挡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啦,然而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在于傲雪不断地斗争着。一年当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铭记于心,这个时节便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末期到初冬时节的这段时间里。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苏轼对于晚辈最真挚的勉励之情,也正是由于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才会知道一年当中最好的光景是哪一段时间,随之再告诫好友刘景文。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首诗就是诗人赠送给自己好友刘景文的。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主要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荷尽、菊残"这两个意向,描绘出了这个时节萧瑟的景象。其中"已无"和"犹有"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菊花面对傲雪与之展开斗争的伟大形象。

在这首诗的后两句当中主要是诗人对于景色的议论之情,也很好揭示了诗人赠送这首诗篇的目的。为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既然冬景看上去很是萧瑟冷落,但是它也是代表着硕果累累的季节,单单凭借这一点就是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其实诗人的诗意并不在景色当中,而是想用这样的景色来比喻人到壮年,虽然青春早已流逝,但是这个时候确实人生最为成熟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所以诗人也是勉励友人刘景文,希望他可以好好珍惜这大好时光。

其实诗人苏轼笔下的这首《赠刘景文》,是在公元1090年自己任职杭州知府时所创作的。而在《苕溪渔隐丛话》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歌颂初冬景色,现在在我们看来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这首诗虽然是赠送给刘景文的,但是诗中所歌颂的却是深秋景物,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关于刘景文的字眼,这也会让我们对诗人真正的用意感到质疑,但是在实际上,诗人最为高明的地方就是对于刘氏品格和节操的歌颂,而且更是不留痕迹的将赞美之情融合在了初冬景物之中。因为在诗人的眼里,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光,也就莫过于秋天收获的季节,在那个季节里橙黄橘绿,而橘子树和松树是一样的翠绿,都代表着人们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节操,所以说诗人这样描写实在是巧妙至极。

我们都知道古人写秋景,大多都是以衰弱姿态进行描写,从中我们不乏看到诗人所渗透出悲秋情绪,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却一改自己常态,为我们展示了深秋时节万物丰收的壮观景象,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昂扬之感,对于在后来的诗篇当中,也有不少诗人同样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对深秋时节进行描写,也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深秋时节。

读过这么多首诗篇到我们应该都会知道,在我国古代诗人们常常都是选取荷和菊来作为自己的歌颂对象,也会常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在我们看来这首诗有很大的特别之处,诗人在这首诗一开头就高度地概括描写了荷败菊残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深秋画面。

其实诗人这样描写,就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便是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子和橘子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们都知道诗人们更加侧重于描写橘,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橘往往象征着许多美德,所以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笔下同样也描写过橘,"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其实这些也正是诗人想要表达的观点,所以诗人在结尾之处也在暗示着友人,希望他可以像深秋时节的橘子那样做我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7:37 , Processed in 0.0088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