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去的人比我们更有年味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6:1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过去的人比我们更有年味儿                                                         2020-01-25 08:45                    

                          

齐白石《岁朝图》,纸本设色,61.5×81.5cm,1939年

今天就是农历新年的开始,相比每年两次“跨年”的我们,古人们对这唯一的“岁朝”之日应比此刻迎新的我们更为全情投入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这一天都做些什么、画些什么!

画里的快乐新年

贴春联、守岁、拜年、祈福、放鞭炮……如今我们过年的习俗由古人处传承而来。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多见诸其中,并以进入千家万户的亲切样貌呈现,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年画、对联、福字等等。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御笔五福图》,盘龙金丝笺,46×139cm,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人拼制出了帝王“五福”,你今年集齐“五福”了吗?

此外,也有不少表现新年场景的古代佳作,我们可以从中一睹古人如何过新年。它们有的描绘了山村中家家老少其乐融融过年的样子:孩子们放鞭炮、敲锣鼓,一片欢闹;大人们则在重元之日“置酒会邻里”,祝寿迎新。

袁尚统《岁朝图》,纸本设色,107.8×52.2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袁尚统《岁朝图》(局部),敲锣打鼓的孩子们

袁尚统《岁朝图》(局部),看着孩子们玩耍、同桌对饮的大人们。

集市上则有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有牢牢抓住小孩眼球的各式新奇玩具;大人们也在稀奇把戏前驻足观看,在这一天放松心情并尽情享受新年的喜悦。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绢本设色青绿描金,30.3×233.5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计盛《货郎图》(局部),绢本设色,192.4×98.7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皇家“生活照”里,我们同样可以在宫中孩子们的手上看到各式玩意儿。他们也会像你我窗外放炮的小孩一样堵住耳朵,十分可爱;画中的皇帝也与众人一同在贴上新对联、挂着喜庆灯笼的居所中欢度春节。

丁观鹏、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绢本设色,305×206cm,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回到当年,能接触到来自皇宫的物品则是一种荣光。比如对《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而言,用皇上的祭祀恩赏来供奉祖宗是“沾恩带福 ”、 尤其体面的。

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之《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绢本设色,43.3×76.5cm,清代,旅顺博物馆藏。宗祠祭奠仪式肃穆庄严、香烛辉煌,一家老少依次序位于列祖列宗前。

每到新年时,人们往往一同祈求来年家族发展兴旺。而在一年开头,祭祀神灵与祖先的活动也正是春节的源头,总是有着重要的精神地位。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像古人那样强调祭祀,但仍非常重视和家人、家族的联系,这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也召唤着即便在天南海北的我们年年于此时归家。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纸本设色描金,82.4×55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下钟馗能驱鬼

一家人往往会在年夜饭后共同守岁,这是至少在魏晋时期就有的年俗。而我们今天听到的噼里啪啦爆竹声,也已在中华大地上迎接了两千多个新年。“开门爆仗”赶走怪兽“年”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地从长辈们的口中传到了孩子们的耳朵里

宫廷画家《升平乐事图册》之《放鞭炮》,绢本设色描金,18.5×24.3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局部),纸本设色,132.9×64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能辟邪的不止是鞭炮,还有“鬼王”钟馗。他常常作为门神保护一家人,也因其独特个性成为历代画家钟爱的描绘对象。据说,这位“鬼王”来自于唐玄宗的梦:梦中小鬼窃取香囊玉笛,而突然出现的钟馗则抓住并吃掉了小鬼。

玄宗醒后便令民间于岁暮悬钟馗像祛邪,于是钟馗捉鬼的画像流行开来。后来,每到岁时人们常常在室内悬挂钟馗像或将其贴于门壁,这逐渐成为惯例、代代传承下来。

颜辉《钟馗雨夜出游图》(局部),绢本水墨淡设色,24.8×240.3cm,元代,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图中钟馗坐在小鬼肩上。

戴进《钟馗夜游图》,绢本设色,190×120.4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人们绘制钟馗像除了以求驱鬼辟邪之外,更着重渲染其降福献瑞的功能。比如在明成化皇帝朱见深的作品《岁朝佳兆图》中,钟馗戴花、捧如意,小鬼的盘中则放有柏枝和柿子,谐音寓意“百事(柏柿)如意”,画中充满了“岁朝”之时吉祥欢乐的气氛。

朱见深《岁朝佳兆图》,绢本设色,59.7×35.5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幅右上方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画中清供,岁朝祈福

看到上面画作的名字,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没错,大年初一画的便是“岁朝图”。而在各式各样的岁朝图中,有一种典型的题材便是“岁朝清供图”。

《岁朝图》,绢本设色,81.5×38.4cm,元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瓜子、桃核有“子孙和合”的吉祥涵义。

“清供”可以是佛前的清雅供奉,也可以是案头的文雅摆设,比如插花、盆景、水果、奇石、古玩等,颇具生活情趣,也深受文人们喜爱。

郭宗仪《清供》,纸本设色,18.2×50.9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我们春节前后在桌上养的水仙花,也可视为“清供”的一种遗存形式。而在历代画家的作品中,清供物品的选择也常如成化帝在《岁朝佳兆图》中做的那样,取谐音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用俗话说便是“图个吉利”。这种与画家在新年首日开笔作画相契合的祝福心情,也借由描绘“岁朝清供”的仪式感表达出来。

蒋廷锡《岁朝图》,纸本设色,77.3×45.3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书《岁朝丽景》,绢本设色,96.8×47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石头有长寿的含义,加上水仙、天竺,意为“天仙拱寿”。

最早画岁朝清供这种“静物画”的应属北宋画家董祥。为取吉祥寓意,他在画中描绘了许多并不属于当下时节的植物。比如画中的灵芝是如意柄头形状的来源,再加上两个柿子,便有“事事(柿柿)如意”的意思;而百合则寓意“百年和(合)好”;茶花则有青春、长寿的含义。

而人们更为熟悉的宋代岁朝清供图则署有赵昌之名。画中梅花、水仙、山茶和长春花在青石底色的映衬下更显明丽,布满画面的繁密花朵与奇石则使这幅岁朝图极具装饰性,与宫中富丽堂皇的氛围相契合。

董祥《岁朝图》,纸本水墨,115.2×44.3cm,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岁朝图》,绢本设色,103.8x51.2cm,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宫中,皇帝则会让宫廷画家们在新年时呈交清供图等“年节画”,可见其由宋至清的传承。不仅如此,有时皇家成员也会在一年之始亲自作画,比如乾隆帝就曾御笔绘制多幅清雅严谨的岁朝清供图,这样的行为中也包含了对时序礼制的遵循。

弘历《岁朝图》,纸本设色,90×50cm,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三幅岁朝图从左至右分别为乾隆帝53、56、58岁时御笔绘制。

弘历《岁朝图》,纸本,90×50cm,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六幅岁朝图从右至左分别为乾隆帝45、49、53、56、58、81岁时御笔绘制。

到了近代,“岁朝清供”仍是画家们新年首作喜爱的题材。它在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的自由挥洒中呈现出更浓烈的春节喜庆氛围、更显春日将临的盎然生机。同时,这份借由“岁朝清供图”所表达的新年祝福也比之前更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

吴昌硕《岁朝清供图》,纸本设色,151.6×80.7cm,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岁朝图》,纸本,45×85cm

张大千《岁朝清供》,设色,133×33cm,近现代

纵观历史,在相同的“岁朝清供”题材下,画家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开年的特殊时刻以具有仪式感的方式传达的美好祝福千年不变,与今天的我们一样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万事吉祥。

最后,时尚芭莎艺术借齐白石的《岁朝图》祝大家新的一年“瓶”安健康、“柿柿”如意!

齐白石《岁朝图》,纸本设色,110×54.5cm,1945年

[监制/齐超]

[编辑、文/赵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19:25 , Processed in 0.0090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