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蝴蝶和萤火虫入手,说说中国古代的“昆虫文学” 2020-03-01 15:50 小小的昆虫是世界上物种最多的一个动物种类,是生物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这种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是人类的重要伙伴。一些昆虫自身的产物,如蜂蜜、蚕丝、白蜡等是人类的食品及工业的原料,昆虫又是2/3有花植物的花粉传播者,还有一些昆虫能分解大量的废物,把它们送回土壤完成物质循环,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它们随时随地出现在人类的身边,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昆虫 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昆虫的作品很多。这些作品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昆虫的认知水平,记载了昆虫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些昆虫还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象,寄托着古人们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古代昆虫文学。
庄周梦蝶 庄子就是一位昆虫爱好者。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昆虫小小的身影,他把人类的感情和思想寄托在小小的昆虫之上,写出了“梦蝶”、“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哙灸人口的作品。诗人谢逸写过三百首蝴蝶诗,他的“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回”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今天的人们看到蝴蝶,很容易联想到庄子的那个梦;听到蝉鸣声,也会在心中浮现“居高声自远”这样的情怀。
昆虫文学是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它包含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也包含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荀子在蚕的身上看到了“隆礼重法”的儒家思想,庄子在蜉蝣中看到了生命易逝,这都是昆虫给古人带来的意象,也是古代昆虫文学对生命意识和道德秩序的关注。
中国昆虫文学内容博大精深,它包含了各种对人类有益的益虫,也有带着负面象征意义的各种害虫。那些蹁蹁起舞的蝴蝶、鸣声高亢的蝉、“到死丝方尽”的蚕,都被古人赋予了正能量;而对庄稼有害的螟蛉、对人有害的苍蝇等等,都是人们贬斥的对象。
蚕桑图 古人对昆虫的赞美或者贬斥,主要依据的是昆虫对人类社会是否有价值。我们以蚕为例,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
蚕是古代农业生产上有过重要贡献的昆虫。蚕桑业是古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蚕这种昆虫早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成为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统治者们不仅鼓励农民养蚕,皇后们还亲自示范,对蚕桑业正面引导。所以蚕的身上形成了“蚕理”,它符合“隆礼重法”的儒道,符合“功立身废”的臣道,也符合“功被天下”的君道,这都是中国文化赋予蚕这种昆虫的文学意象。
二、什么是昆虫文学 昆虫文学属于咏物文学的一种,是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加以描绘,去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主动思索。
采采蜉蝣 中国的先秦时代,昆虫文学就已非常发达。几乎人们身边所有的昆虫,都被文人们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诗经》中出现的昆虫就有“营营青蝇”、“采采蜉蝣”、“莎鸡振羽”等近百种,引领了中国昆虫文学的萌芽。这一时期对昆虫的描写比较简单直白,语言也比较质朴,往往回环往复,带有音乐的美感。但是这时昆虫文学尚未形成特定的意象,长于鸣声、形状和外貌的描写,还不是抒情言志的对象。
两汉魏晋时期,昆虫文学在先秦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了更丰富的文学意义。这一时期的贵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昆虫文学的关注也开始加大,创作群体得到了扩大,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昆虫文学。两汉的昆虫文学以班昭的《蝉赋》和杨雄的《方言》为代表,对蝉、蜜蜂这两种昆虫进行了科学的办公室,倾注了满腔的情感,使得昆虫文学的表现力更为多元,昆虫的指代性也由形似转为神似,极大的丰富了昆虫的意象意义。
蝉 从两汉魏晋时开始,昆虫文学开始有了完整的内涵,各种代表不同正面或者负面形象的昆虫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人的作品里。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特点和文学内涵,昆虫的形象与意义也开始有了定型,从而为后世的昆虫文学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唐宋时昆虫文学的繁荣做好了铺垫。
三、蝴蝶的文学意象 自从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入庄子的梦中之后,蝴蝶身上就带有了哲学家的气质,蝴蝶也成为哲学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昆虫。
《庄子-齐物论》上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是传诵千年的美丽故事,是人类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庄子借蝴蝶自由起舞,表达了生死之间、醒梦之间的相对,并将这种相对性延伸到世间万物。在梦中,庄子和蝴蝶不仅有形体上的交换,也有精神上的交换,庄子用对生命的惊叹和喜悦,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蝴蝶是人类身边最常见的昆虫之一。每当春天到来之际,蝴蝶飞舞在花丛中,成为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这种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美丽意象,是最符合文人们的审美情趣的。
中国的咏蝶诗很多,按成就论,当以梁简文帝萧纲的《春日》为最。他写的“花开几千叶,水覆数重衣。蝶飏萦空舞,燕作同心飞。歌妖弄曲罢,郑女挟琴归。”营造出了一幅春天的自然气息和春日丽景。
美丽的蝴蝶与女性形象十分符合,因此它的身上被寄予了很多女性的情感。它是两情相悦的象征,是爱情的见证。以蝴蝶为主题的爱情诗,是最为常见的。古代文人见到蝴蝶双双飞舞,长相厮守,便很容易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借蝴蝶的意象去表达抒发出来。陈朝后主陈叔宝的《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怨成悲。蝶萦草,树连丝。庭花飘散飞入帷。帷中看只影,对镜敛双眉。”就是借蝴蝶萦绕春草的缠绵,写的是相思男女的愁绪,让人读来也有“怨成悲”之感。
蝴蝶在昆虫文学中常与梨花一同出现,因为“梨”谐音“离”,二合可以很好的合二为一,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所以古人在描写梨花时,以“萦萦似乱蝶,拂烛状联蛾”来描写梨花随风飞舞之态,“乱蝶”二字,中心表达出恋爱中的女性那种矛盾心理和。“因风似蝶飞,岂不怜飘坠?愿入九重闱”则是借蝴蝶和梨花表达对情郎的思念,达到了以昆虫状貌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之功,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萤火虫的文学意象 夏天的夜晚,空中一闪一闪飞舞着一群小小的精灵,它们就像闪烁的星星,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认为,萤火虫生于腐草之中,“在暗能明”,越是破败之处越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怆之感,被赋予了清冷清凉的意象。
文学史上咏萤火虫的作品,当属西晋的傅咸。他创作的《萤火赋》是第一篇专门以萤火虫为对象的文学作品。他在一个夏夜,独处一室,于夜不能寐之时,见窗外点点萤火飞舞,有感于心,写下了《萤火赋》这篇咏物言志的奇文。
“潜空馆之寂寂兮,意遥遥而靡宁。夜耿耿而不寐兮,忧悄悄而伤情。哀斯火之湮灭兮,近腐草而化生。感诗人之攸怀兮,鉴熠翟于前庭。不以姿质之鄙薄兮,欲增辉乎太清。虽无补于日月兮,期自竭于陋形。当朝阳而戢景兮,必宵昧而是征。进不竞于天光兮,退在晦而能明。谅有似于贤臣兮,于疏外而尽诚。盖物小而喻大兮,固作者之所旌。假乃光而谕尔炽兮,庶有表乎洁贞。” 傅咸是晋武帝时的一位文人,也是一位官员。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崇敬那些品德坚贞的忠臣良将。在这篇作品中,他借萤火虫“在晦能明”的特点,以伤感孤独的情绪起头,以光明积极的心态结束,是因为他看到萤火虫儿能够划破夜晚的黑暗,不以自己微弱的光芒而自暴自弃,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不争不比,正是那些贤臣良将们高贵品格的表现。
中国文学史上,与萤火虫有关的故事以车胤的“囊萤照读”最为家喻户晓。车胤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只能捕捉萤火虫照明,靠这些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坚持学习,终于成长为栋梁之材。这种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对文人们的激励作用相当大。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以这个故事来教育年轻的学子,要排除万难,坚持学习。萤火虫也成为励志教育的代表意象。“汉人流麦,晋人聚萤”成为激励无数学子的标杆。南朝庾信的《言志诗》中也有“池水朝含墨,流萤夜读书”之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用“穿壁未勤,映萤愈甚”来表达勤学对人的重要性。
萤火虫还常常与窗帘同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离愁或者闺怨。“帘”谐音“怜”,有爱怜和怜惜之意。如“帘中看月影,征里见萤飞。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通过帘内帘外视角的转换,也通过飞舞的萤火虫,去体现女性独自一人的孤独和“空转侧”,流露出来的是深夜思良人的学生闺怨。
五、昆虫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不同的昆虫在文学中有着不同的意象。除了蝴蝶和萤火虫之外,在中国文学中,蟋蟀因“常鸣悲秋之音”,有着暗示年岁之伤的意象;生命只有短短一天的蜉蝣有着珍惜时光和人生苦短的意象;蚂蚁喜欢聚集,有着乌合之众的“蚁附”意象。除此之外,还有无数昆虫都在中国文学中有着自己的位置。
昆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大类,它们身上的意象与传统的春花秋月、亭台楼阁等静态物象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昆虫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世界里,它们被文人赋予了生命,与文学进行了灵魂的对话,极大丰富了文学的视角,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昆虫是世界上最微不足道的生命,但正如叶圣陶写的那样:“昆虫的世界是一个无上的美的世界,是绝好的自然诗篇”。
昆虫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进步的助手。它伴随了古人认识自然的进程,也可以用它们特有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但是历代文人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昆虫文学和昆虫身上代表的文化蕴义提出过质疑。换句话说,所有的人都承认昆虫身上意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寓义。所以昆虫文学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一个切入点,如果这篇小文能帮助到读者,去发现这个切入点,那么作者的辛苦码字就没有白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