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比北更北的地方 世间味道流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9 04:20: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比北更北的地方 世间味道流传            2021-11-19 00:00                    

                                       
◎徐昕
直到搬去北方生活以后,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东北”这个概念。二十四年前我到北京上大学,宿舍里只有我一个南方人。有一天一个北京同学说,周末回家,他爸妈觉得他说话都带有东北味了——那是被宿舍里另外两个东北同学“带偏”的。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北方不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有更细的划分,东北是一个比北更北的地方。
也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以前我所想象的北方,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家家户户院子里有地窖,在户外舔铁皮舌头会被粘牢,早晨房门会被积雪封住……那些情景都不是发生在北京,而是在东北。
肖于的新书《世间味道》原本是一个东北故事集,后来编辑觉得如果书名地域色彩过浓,南方读者也许不太能接受,就把关键词从东北改成了食物。当然,讲的还是东北的食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打开这本书,一股浓烈的乡愁就扑面而来,虽然我从未在东北生活过,也从来没有经历过东北的冬天。
酸菜、咸菜、花生米、酱牛肉、白菜猪肉炖粉条……都是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吃食,写到纸上为什么就变得那么有滋有味呢?为什么我一个南方人,会被东北的食物激活了内心的乡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和作者有着相似的童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生活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而这种贫乏,在寒冷的东北体现得尤为明显。“入冬了,新鲜蔬菜少,没有腌菜佐餐,顿顿白菜、土豆的,吃的什么味道?想想都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北方,想在冬天吃点细菜,多难啊!”“东北地远天寒,能吃到的新鲜水果也特别少……到了冬天,除了冻梨、冻柿子,还有冻苹果,因为它比鲜水果便宜……”就是在这样贫乏的环境中,东北人特别有一种苦中找乐的精神,把蒜腌成糖蒜,把白菜腌成酸菜,把山楂做成山楂酱——让那些原本不那么好吃的东西,产生奇妙的变化,赋予它们全新的滋味,哪怕是在吃不到新鲜瓜果蔬菜的寒冬,也要给生活加点味道。肖于说:“这些廉价、粗糙的食物是我对甜的最初印象,所有的甜都曾温柔地安慰过我,让我在很多的矛盾、不安里,得到一点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无论生活在哪里,谁的童年没有这样食物贫乏的记忆呢?我们自己儿时的那些画面,被书中娓娓道来的讲述放大了,变得格外清晰。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写的,“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懂得玩味文字的人,也正是在最稀松平常的讲述中,让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也许条件越是贫乏,生活就越有仪式感。早些年在北京,入冬前还能看到大卡车开进小区卖几分钱一斤的“冬储大白菜”,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场景就不见了。今天的东北,这样的仪式还在延续吗?在《世间味道》中,我就特别喜欢这些场景,而围绕着这些仪式展开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也格外出彩。“姥麻利地揭开绿皮盆,揭开封好的纱布口”——你以为是美食“开箱秀”吧,结果却来了个反转——“一坛子糖蒜居然没几个了。不用问,一定是表弟干的。没来得及逃跑的表弟被抓住,屁股上挨了几个巴掌,一点都不冤。咋那么嘴馋呢?咋不想想别人呢?真气人!”“我姨总说我妈腌的酸菜好吃。其实我觉得是她懒,她不想腌,又想吃,所以忽悠我妈每年多腌酸菜,到了冬天,她两手一伸,就来拿了。”
——也许因为总是拿家人“开涮”,这些人物也就变得格外鲜活。其中有一段作者还写到了父母的爱情:“粗粝、辛苦的生活让我妈也不幸福,她尽心尽力地养育我和妹妹,却也常常说很伤人的话,比如:我不是为了你们,我早就和他离婚了。”只是不知道她的父母看到这里会作何感想,是很震惊、很伤心,还是会莞尔一笑?
在这本书里,食物其实只是一个引子,而作者真正的野心还是在写人,写东北的人生百态、社会变迁。“我妈是个知青,我爸是个农民。我妈是城市户口,我爸是农村户口。打下这些字,就已经感觉到岁月沧桑了。”三十年的家庭故事、时代画卷,就折叠在了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姥爷和姥相继去世了。在他们走后,五十岁出头的父母搬到北京定居,去除一切曾经生活过的烙印,过上了年轻时从没敢幻想过的日子。”“命运开始眷顾他们,对他们来说,年轻时受过的苦已被稀释了。”就像作者不断地在贫乏的食物中寻找美好的味道一样,她和她身边的人也在艰涩的命运中努力追寻自己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在自己的文字中一点一点跟生活达成了和解。
这本《世间味道》一直放在我的背包里,从杭州带到北京,从夏天读到了深秋。倒不是因为这本书难读——相反它的文字非常轻松——而是字里行间的情绪太饱满了,我不忍心一口气把它读完。肖于是东北人,现居杭州,她的父母前几年搬到了北京;我是杭州人,如今在北京工作生活。就是这样两条南来北往的人生轨迹,让我跟她有了奇妙的交集。我们常常会交流一些关于故乡的感触:每次我都会说“我要回杭州了”“我要回北京了”,用的都是“回”,好像两边都是我的家,但又隐隐觉得两边都不是我的家。有一年我跟她说,在所有的节日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春节。她看了我一眼,说:“近乡情更怯,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坚信,即便是南方人,也一样能读懂东北的食物和人情。这世间的味道,经历过的人都会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7:09 , Processed in 0.0077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