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岁月:一床狗皮褥子,一段知青往事,一段难忘的回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7 03:1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岁月:一床狗皮褥子,一段知青往事,一段难忘的回忆                                                         

2023-06-16 08:50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王汝明老师讲述这段知青往事时,他的眼睛里始终饱含着泪水,直到讲述完毕,他才转过身子擦掉了眼泪。
陕北延安地区的延川县房家塬大队虽然距离延安不算远,可那里都是起伏连绵的丘陵,到处都是沟沟壑壑,除了沟坎就是山坡,连一块平整的土地都看不到,常年在黄土地里刨挖的乡亲们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谁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房家塬大队还安置了几十名北京来的知青,妥善解决了插队知青的吃住问题。
那是1969年的3月中旬,刚过完元宵节,王汝明就和他的十几名初中同学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境内的知青专列,到达铜川后又换成大卡车,历时三天多的时间,到达了陕北延川县的房家塬大队,王汝明他们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了房家塬大队第五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六名男知青暂时住在牛棚里,和饲养员李大伯挤在一铺土炕上,五名女知青住在了刘队长家,她们和刘队长家的大女子住在一孔土窑里。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五队的牛棚一共有两名饲养员,一名是刘队长的大哥刘东山刘大伯,另一名就是李大伯,年近花甲的李大伯和李大妈无儿无女,就他老两口相依为命。刘东山大伯家住在牛棚东边,离牛棚很近,自从北京知青住到了牛棚里,刘大伯晚上就回家睡觉,留下李大伯一人在牛棚经管牲口,春耕生产快要开始了,李大伯晚上要给牲口添加草料。
六名男知青到牛棚来借住,无儿无女的李大伯别提有多高兴了,知青们来到牛棚借住的第二天,李大伯就从他家拎来半筐红枣(秋天晒干的红枣),用水洗干净了让知青们吃,晚上睡觉前,李大伯还烧了热水让知青们烫脚。在李大伯心中,这些北京知青就是他李老汉的娃娃,他从心里疼爱这些北京来的娃娃。
当时牛棚里不方便做饭,刘队长就安排知青们到老乡家里轮流吃派饭,每天知青们吃罢晚饭回到牛棚时,李大伯已经烧热了土炕,锅里也为知青们烧热了洗脚水。因为炕梢有点凉,李大伯就把自己的铺盖卷儿搬到了炕梢,把热炕头让给了王汝明。王汝明不想让李大伯睡在炕梢上,他怕李大伯着凉。李大伯却笑着说:“就不要争了嘛,哦(我)老汉不习惯睡在热炕头上,夜里哦(我)要给牲灵添草料,睡热炕头更容易着凉哩。”
过了阴历的二月初二,天气逐渐转暖,土壤也解冻了,刘队长就和一名社员就把牛棚窑洞里原来的灶台(灶台太小)拆掉重新垒砌,并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一口大铁锅,还买了碗筷和生活必需品。改建好了锅灶,刘队长安排两名女社员来帮知青们做饭,男女知青都到牛棚里来吃饭,他们再也不用到老乡家里轮流吃派饭了。
帮知青们做饭的两名女社员一个是刘队长的婆姨,另一人是饲养员李大伯三弟家的二女子李秋兰。刘队长说了,知青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挑水做饭,生活上要学会自理,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知青们就要自己做饭了。生活上能自理,是北京知青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刘队长的婆姨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但她不善言辞,只闷头干活。李秋兰当年十六岁,年龄虽不算大,可她什么都会干,挑水烧火,和面蒸馍,她都跟刘队长的婆姨抢着干。每次和面蒸馍(玉米面团子)的时候,她还让知青们跟她学,王汝明第一个跟李秋兰学会了挑水,他也是第一个学会和面蒸馍的男知青。因为李秋兰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知青们很快就和她熟悉起来,大家都喊她兰妹子。
春耕春播开始后,刘队长的婆姨和李秋兰就不来帮知青们做饭了,因为地里农活重,她们也去参加生产劳动了,再说了,知青们都学会了做饭,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了,他们也不想总麻烦别人。
知青们刚参加生产劳动有点不适应,一天下来都累得够呛,回到家别说做饭了,连吃饭都懒得动。饲养员李大伯心疼这帮北京娃娃,只要能腾出手来,他就会帮知青们烧火做饭,让知青们收工回来,能吃上一口现成的热乎饭。为了能让知青们吃上菜,李大伯把自己家里的咸菜和辣酱都给知青们拿来了,他还挑着两个土筐挨家挨户到老乡家里讨要,谁家给半碗酸菜,谁家给一棵长芽的萝卜,李大伯都收下,在那个季节,蔬菜实在是太稀缺了,老乡们也很难吃上一顿炖菜,谁家一天能有三顿咸菜吃,也就满足了。看李大伯事事都为知青们操心,大家从心里感激李大伯。
队里虽然不让李秋兰为知青们做饭了,只要有空闲,李秋兰也会到牛棚来帮知青们和面蒸馍,帮知青们烧火炖菜,给知青们送咸菜,她还帮王汝明洗过衣服。李秋兰也和她大伯(饲养员李大伯)一样善良,她觉得帮助别人就是积德行善,就感觉很快乐。对这个淳朴善良又漂亮的陕北女子的无私帮助,知青们都很感激她,大家也都很喜欢她。
1971年秋后,大队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都搬到大队新修建的窑洞里去居住了,和知青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李大伯和知青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还真舍不得知青们搬走。知青们搬到知青点的第二天,李大伯和李大妈就到知青点看望王汝明他们,他老两口还为知青们送来了新磨的辣酱和煮鸡蛋。看着淳朴善良的两位老人,那天王汝明流泪了,他想念自己的爷爷奶奶了。
那年冬天,王汝明他们回北京探亲过春节,李大伯给知青们每人装了两瓢晒干的红枣,他说这好赖也算陕北特产,让知青们带回北京,让北京的亲人们也尝尝陕北的红枣。那年从北京回来,王汝明给李大伯家带来了北京的糕点,带来了午餐肉罐头,还为李大妈带来了一副老花镜。那天,李大妈为王汝明做了只有过年时才能吃的油炸糕,还烙了白面饼。王汝明说,白面饼卷腊肉(大年三十煮好的猪肉腌在盐罐子里,能保存很久不变质),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的别样美味。
第二年初秋,县里一家煤矿招工,有两名知青报名去煤矿当工人,王汝明也想去当煤炭工人,李大伯却说:“娃娃,在黄土里刨挖是劳累一些,可这样安全,没有啥危险,哦(我)不想让你去当煤炭工人,哦(我)放心不下。”那次王汝明听取了李大伯的意见,他没去当煤炭工人,王汝明是不想让淳朴善良的李大伯牵挂自己。过了不久,李大伯问王汝明:“娃娃,你也二十岁了,也该处对象了,你看哦(我)侄女秋兰咋样?你要喜欢她,哦(我)就问问秋兰,哦(我)老汉可真想让你做秋兰的女婿。”“大伯,我还小,过两年再说这事吧。”王汝明笑着婉拒了李大伯的好意。说句实话,王汝明对李秋兰的印象很好,他也很喜欢这个淳朴善良的陕北女子,只是他觉得自己年龄还小,这么早谈恋爱,怕别人笑话。后来,李秋兰给王汝明做了一双布鞋和两双鞋垫,王汝明不好拒绝,他就收下了。王汝明虽然收下了李秋兰的鞋,可他没好意思穿,偷偷藏在了他的提包里,生怕被别人看到。

1974年8月中旬,王汝明被招聘到公社革委会做了一名文书,成了公社干部,端上了公家饭碗,大家都为他高兴。去公社报到那天,刘队长让李大伯套上队里的毛驴车,把王汝明送到了公社大院,帮着王汝明把行李搬进了办公室兼宿舍的窑洞里,看看窑里的木板床,再看看王汝明单薄的被褥,李大伯摇摇头说:“娃娃,这窑里没有土炕,你这被褥这么单薄,到了冬天要受罪呀。”“没事的大伯,这里不是有炉子吗,到了冬天就会生火取暖,不会冷的。”王汝明指了指那个烧煤炭的炉子,笑着对李大伯说。
那年冬季的天气有点寒冷,刚过了小雪节气,陕北就落下了第一场雪。看天气要冷了,李大伯开始惦记王汝明了,王汝明前段时间回来看望李大伯,他虽然说在公社工作很顺心,各方面都很好,可李大伯还是挂念他。
雪后的第二天吃罢早饭,李大伯去找他侄女李秋兰,他想让秋兰去趟公社,把他的那床狗皮褥子给王汝明送去。李秋兰难为情地说:“大伯,你还是自己去吧,人家王汝明现在当干部了,哦(我)不想去,哦(我)怕旁人说咱攀高枝儿。”
想想侄女说的也在理,李大伯就没难为秋兰,他笑着说:“等哦(我)回牛棚垫完牛圈,哦(我)自己去吧。你有啥事吗?要不要转告汝明一声。”“大伯,哦(我)木(没)事,你路上小心,快去快回。”李秋兰心里很矛盾,她大伯很少张口让她帮忙,要是换成别的事情,就算再难做,她也不会推脱的。
其实,从房家塬大队到公社驻地不算远,来回十六里路,一路上都很平坦,没有陡坡,来回两个小时足够了。
吃午饭的时候,李大伯背着用绳子捆着的狗皮褥子来到了公社革委会大院,找到了王汝明。看着脸上冒着热气的李大伯,王汝明眼泪都出来了,他接过李大伯背在肩膀上的狗皮褥子,放在他床上,拉着李大伯就要去外面的饭店吃饭。李大伯笑着说:“汝明,天气冷了,你把这狗皮褥子铺在床板上,狗皮发暖,夜里睡觉不冷。哦(我)就不在这吃饭了,你刘大伯一个人在牛棚喂牲灵哩,哦(我)得赶回去替换他,让他回家吃饭,午后还要铡草料哩。”李大伯说完,挣脱王汝明拉的手,转身跑出了公社革委会大院。看着李大伯远去的背影,泪水再一次模糊了王汝明的双眼。
当天傍晚,一起在房家塬插队的陈伟(王汝明要好的同学)气喘吁吁跑到了公社革委会,他是来找王汝明的,他带给了王汝明一个晴天霹雳的坏消息,李大伯死了。
王汝明一路哭喊着跑回房家塬大队,跪在李大伯灵前哭了个天昏地暗。李大伯出殡那天,王汝明披麻戴孝送了李大伯最后一程。
事后,听饲养员刘大伯说,那天李大伯去公社回来,没顾上回家吃午饭,就来到牛棚和刘大伯一起铡草料。刚抱起玉米秸秆,李大伯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上,就昏迷不醒了。刘大伯急忙叫来了村医,叫来了李大伯的老伴。村医来到牛棚时,李大伯已经没有了呼吸。听了刘大伯的讲述,王汝明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料理完李大伯的后事,王汝明准备回公社上班时,他突然跪在李大妈面前,哽咽着说:“大妈,你不要太难过,以后我不会让你受苦的。”
1975年年末,王汝明回北京探亲过春节,他跟父母说了准备在陕北结婚成家的打算,起初王汝明的父母都不同意,后来听王汝明讲述了他和李大伯的故事以及李大妈孤苦伶仃一个人生活的详细情况,王汝明的父母都没再说什么,就连王汝明的爷爷奶奶都支持他这样做。
1976年夏天,王汝明和李秋兰领取了结婚证,结婚后两个人和李大妈住在了一起,王汝明已经和李秋兰说好了,两个人一起孝敬李大妈,一起为李大妈养老送终。
自从和李秋兰结婚后,王汝明就很少在公社居住了,只要不是下乡蹲点,他每天晚上都尽量回家来,第二天一早再去公社上班。有人笑话他,说他是离不开新过门的婆姨,王汝明也不计较,他说每天能看到李大妈,心里就踏实。
1984年初冬,李大妈哮喘的老毛病又犯了,憋得她喘不上气来。看李大妈憋得难受,王汝明很心疼李大妈,他急忙用队里的架子车把李大妈拉到了公社卫生院。在公社卫生院治疗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王汝明又把李大妈送到了县医院。县医院的医院也无力回天,1984年12月3日,李大妈在县医院去世了,她是房家塬大队第一个在县医院去世的老人。那年,李大妈七十三岁。
李大妈去世后,王汝明和李秋兰披麻戴孝,按照当地风俗为李大妈守灵三天,为李大妈办理了隆重的丧事。
第二年的8月中下旬(王汝明说8月中旬,李秋兰说是8月下旬),刘秋兰享受知青家属的待遇,她被招工到县环卫所做了一名环卫工人,是正式工。没多久,担任乡党委副书记的王汝明也调到了县里工作,他升任了县教育局的副局长。那年,王汝明的儿子正好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到了2015年年末,李秋兰的父母相继去世了,王汝明才带着李秋兰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回到了北京。那年,他的父母亲都85岁了,看着满头白发的双亲,王汝明扑通一声跪在了父母面前。
近几年,王汝明年年去陕北,回陕北去看望乡亲们,回去给李大伯李大妈还有李秋兰的父母上坟。一连五六年,从未间断过。
目前,王汝明的母亲还健在,只是有轻微的脑血栓,走路不太方便。只要外面的天气好,李秋兰都会用轮椅推着婆婆到外面晒太阳,有时还推着婆婆去医院做检查。经常有人问王汝明的母亲:“大娘,推你的是闺女还是媳妇啊?”王汝明的母亲就笑着说:“是俺闺女,俺亲闺女。”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在陕北的生活经历,王汝明难受地说:一想起那床狗皮褥子,一想起淳朴善良的李大伯,他心里就像刀割一样,李大伯的意外去世,是他心里永远的伤痛。这辈子,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陕北的乡亲们,更不会忘记淳朴善良的李大伯。那床狗皮褥子,至今还保存在陕北王汝明当年结婚居住的土窑里。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8-4 02:29:33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20:40 , Processed in 0.0085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