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朝官员告老还乡装了10箱“金银”,皇帝大怒,一查打开都是石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07:2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朝官员告老还乡装了10箱“金银”,皇帝大怒,一查打开都是石头                                                                  2025-05-05 19:37                                        

发布于:江西省
   
# 廉风劲节映清史:孙嘉淦的为官传奇
“嘿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瞧瞧,包拯这话,说得那叫一个在理!简直就是他自个儿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一生的真实写照啊!”回首漫漫历史长河,像包拯、海瑞这样清正廉洁的好官,可不就如同璀璨星辰,在老百姓的心里头,一直亮堂堂地闪着光嘛!他们那些事儿,被仔仔细细地写进了史书里,还变成了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你看,在电影、电视剧这些艺术作品里头,也经常能瞧见他们的身影,到现在啊,大家还对他们的事迹津津乐道呢!

在古代,朝廷治理国家的时候,反腐倡廉那可是重中之重,就好比房子得有个结实的地基一样。可现实却让人挺无奈的,像赵高、和珅这类贪污腐败的官员,就跟雨后的杂草似的,怎么除都除不干净。真正能坚守清廉底线的好官,那可真是少得可怜,太难得了。要知道,清廉这美德看着简单,可真要做到,那可太难了!一个官员想要做事光明磊落,就得言行一致,得死死守住廉洁这条底线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尊敬,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
**一、寒门贵子的仕途初起**

你能想象不?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官员,都快穷得叮当响了,眼瞅着就要告老还乡了。可就因为他带着十几箱石头,好家伙,那场面一下子变得有点“气派”起来了。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乾隆帝的耳朵里,乾隆帝一听,立马指示,把那些石头全都换成真金白银。这官员是谁呢?他就是孙嘉淦,清朝那可是相当有名的清廉官员。他先后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当差,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虽说他不像包拯和海瑞那样,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可在当时,他为官清廉、勤恳为民的事儿,老百姓也都念叨着呢。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出生在康熙年间的山西。他家境贫寒得很呐,从小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但这孩子,从小就有大志向,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呢!他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啊,拼命地刻苦学习。夏天的时候,热得要命,蚊子还嗡嗡地直咬,可他就跟没感觉似的,一门心思都扑在书本上;冬天,冷得手脚都冻僵了,他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一直在那儿钻研。就靠着这股子顽强的毅力,孙嘉淦终于在科举考试里考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以进士身份进入官场,一开始就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这些小官职。虽说他们兄弟三个都是进士,在当地那是相当风光的事儿,可这风光,一开始并没给他的仕途带来啥好运。刚当官的孙嘉淦,为人正直,特别敢说话。但他这股子直来直去的劲儿,在康熙帝眼里,可不太招人喜欢。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孙嘉淦因为老是直言不讳,没少被同僚排挤,一直也没能在仕途上有啥大作为。可他骨子里就是个倔脾气,这点挫折根本打不倒他,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一直保持着正直的为官作风,就这么在黑暗里默默地等着机会。

**二、直谏新君的惊险转折**
“哎呀,1722年,这可是个重要的年份呐!康熙帝去世了,雍正帝经过一番激烈的宫廷斗争,成功登上了皇位。”雍正帝一上位,那可是干劲十足,马上就表现出要大力改革的决心。孙嘉淦,这个一直被埋没在官场底层的正直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瞅准了这个机会,觉得这是能实现自己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实事的好时机。于是,他麻溜地向新帝上书,提出了特别有针对性的“三条建议”:“亲骨肉”、“停捐纳”和“罢西兵”。这三条建议,就像三把锋利的宝剑,一下子就刺中了国家的各种弊病。特别是“亲骨肉”这条建议,可把雍正帝给惹恼了。
雍正帝一听,当时就火冒三丈!在他看来,孙嘉淦这建议,简直就是在挑战皇室的权威啊!还有那“停捐纳”和“罢西兵”,更是直接批评了雍正帝频繁征战和征税的政策。雍正帝气得都想直接把孙嘉淦给罢职,甚至处死。好在朝中的重要大臣朱轼站出来为孙嘉淦求情,还一个劲儿地夸孙嘉淦胆子大、有谋略。雍正帝听了朱轼的话,冷静下来想了想,决定先不处罚孙嘉淦,还重新琢磨起孙嘉淦的价值来。

嘿,你猜怎么着?雍正帝不但没惩罚孙嘉淦,反而还更看重他了,直接把他提拔为国子监司业。这一下,可就给孙嘉淦以后的仕途开了个好头。从那以后,在雍正年间,孙嘉淦又担任了好多职务。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认认真真地工作,还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作风,职位是升了,可他的原则一点都没变。
雍正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在后来的几任职务上,他也都始终坚守着清廉政务的作风。不过呢,雍正六年的时候,孙嘉淦因为推荐的人不太合适,被降了职。可就算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还是坚持公正无私,没丢了自己的品性。也正因为这样,他最后又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三、辅弼新皇的高光时刻**
“哇哦,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啦!”孙嘉淦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员,不光得到了乾隆帝的继续重用,还成了乾隆帝身边的得力智囊。他敢说真话、敢于直谏的精神,特别受乾隆帝的赞赏。而且啊,他写的《三习一弊书》,那可是被称作清代奏议里最厉害的呢!
乾隆帝特别信任孙嘉淦清廉、直言的品格,所以好几次都派他去处理重要的事务。在孙嘉淦的努力下,好多地方的冤案都得到了平反,老百姓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对待。就比如说在河南郑州的焦韬冤案,孙嘉淦为了还焦韬一个清白,那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他仔细地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成功地洗清了焦韬的冤屈。老百姓对他那是感激得不行,打心眼里尊敬他。
孙嘉淦的仕途那是越来越顺利了,可他一直都没忘本,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想着为国家尽责。就算到了退休的时候,他还是坚守着清贫的原则,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清廉的形象。孙嘉淦的清廉,可不只是体现在他自己的生活上,更体现在他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的那些好事上。
**四、荣归的清廉传奇**
孙嘉淦退休的时候,那真的是两袖清风,啥财宝都没带在身上。可他怕别人怀疑他“退而不富”,就搞了个挺戏剧性的事儿——带了满满十几箱石头。这事儿一开始让乾隆帝也挺纳闷的,等弄清楚真相后,乾隆帝可被孙嘉淦的清廉精神给深深打动了。乾隆帝一高兴,大手一挥,就把那些石头全都换成了金银,算是对孙嘉淦为国家和百姓无私奉献的奖励。
孙嘉淦的这一生啊,完完全全就是清廉与忠诚的典范。他用一辈子的坚持和奋斗,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好官该有的样子。
### 网友评论区
👨‍🏫网友“历史学者说”:孙嘉淦历经三朝,始终坚守清廉,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还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大家快来评论区聊聊看法。
👩‍🎓网友“廉政文化研究者”:在古代复杂的官场环境中,孙嘉淦是怎么做到一直保持清廉的呢?一起探讨探讨,说不定能从中得到些启示。
👧网友“学生视角看历史”:孙嘉淦的故事对我们学生有啥启发呀?我们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该怎么学习他的精神呢?快来说说你的想法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08:21 , Processed in 0.0088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